李可 李愛琴
摘要:盡管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已經成為過去,但是該政策對中國的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三十多年來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我國數以億計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到來。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年齡已邁入六十大關,養老問題日漸凸顯。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占總人口比例較高,且經濟水平普遍不高,養老基礎設施落后,所以養老問題更加嚴重。文章主要探究了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今后在養老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原因,最后提供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制定相關政策,大力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減輕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負擔。
關鍵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養老政策;社會保障
一、前言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獨生子女人口總量早就已經超過1.45億,在其背后是更為龐大的老齡化人口數字。國務院近日公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預測,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大概2.55億人,獨居和空巢老年人預計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養老形勢非常嚴峻。
有關觀點認為,獨生子女家庭不是社會中理想的家庭結構形式,由于家庭結構簡單到極致,導致了獨生子女家庭今后養老的高風險性。基于我國實情,農村地區深受我國養兒防老思想的影響,以及需要大量勞動力從事農耕,獨生家庭并不常見。城鎮人口中有固定工作比例較高,家庭中也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從事農耕,加之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有很多懲罰措施,所以城鎮家庭獨生子女比例更高。我國一線城市生活條件較為優越,養老方面的基礎設施和資源配置先進,中老年人拼搏了大半輩子,大多有穩定經濟來源且思想較為開闊,養老方式可選擇性多,所以今后的養老問題并不是很嚴重。對比之下,中小城鎮家庭收入水平不高,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后,中老年人的觀念也相對比較保守,在今后的養老問題上大多不愿去養老機構或者獨自生活,而是希望依靠子女,所以中小城鎮的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更加嚴重。
二、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問題分析
(一)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的經濟層面上來看
正常生活中,獨生子女父母的收入足夠支出,相當一部分家庭的結余還能補貼子女及其孫輩。但是,隨著獨生子女父母年齡的不斷增長,各種老年慢性病和突發急癥的發病率愈來愈高,根據現在我國的醫療現狀,父母如果生一場大病,醫療費用對于大多數獨生家庭來說必然無法承受。此時,“少子化”的負面影響將全面爆發,獨生家庭面臨巨大危機。
(二)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的心理層面上來看
一方面,獨生子女成年后和父母一起或就近居住時,可能會被父母管制過多,過度照顧,導致“巨嬰”現象。父母花費過多精力照顧兒女甚至孫輩,也不能安逸享受晚年生活。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和父母異地居住時,很容易缺乏心理慰藉。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獨生子女家庭養老中經濟方面的壓力遲早都會緩解,但令人憂慮的是,當前獨生子女對其父母的精神慰藉正在不斷減少,非經濟養老面臨巨大問題。
(三)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的生活照料層面上來看
大多數城鎮父母都將生活照料尤其是生病照料看作是老年生活中的最大憂患,其中獨生子女家庭對生活照料的擔心比例明顯高于非獨家庭。中小城鎮的獨生子女有很大比例在外地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平時無暇關心獨自在家的父母,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更糟糕的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夜間突發急癥的比例非常高,沒有子女在身邊十分危險。
(四)從政府和社會的養老扶持層面上來看
中小城鎮養老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大多只能依靠居家養老。遇上大病時,由于中小城鎮醫療設施較為落后,大多會選擇去大城市的醫院治療,但是此時去異地看病,又面臨交通住宿成本高,醫療費用大且報銷低,病情緊迫,掛不上號,人生地不熟等困境。醫療保險報銷比例也比較低,尤其是異地就醫,報銷比例更低。而且很多單位的請假制度較為嚴苛,獨生子女遇上父母生病的問題時,可能不僅領不到薪資,還面臨相應的懲罰措施,甚至被辭退,這對患病急需用錢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嚴重的原因
(一)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產生經濟問題的原因
1.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我國不同地區的資源承載力和發展潛力不同,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相關政策也使得部分城市迅速發展,這使得我國許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城鄉差距明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依托雄厚的經濟實力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吸引各類人才、資源,在養老上占據先天優勢,而大部分中小城鎮經濟不佳,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也沒有大城市便捷。所以,中小城鎮的獨生子女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紛紛選擇去大城市打拼,留下“空巢”老人,隱患頗多,這導致了中小城鎮的養老條件遠遠不如一、二線城市。
2.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費用高昂
優秀的醫療資源,比如優秀的醫療專家、儀器、護理人才等往往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中小城鎮的醫療條件大多比較落后,遇到大病只能往大城市跑,由此就導致一、二線城市經常發生醫院人滿為患,掛不到號的情況,醫藥費用也十分高昂,異地醫藥報銷比例比較低,醫患糾紛也由此產生。
(二)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1. 獨生子女和父母生活習慣不同
一般老年人作息時間較早,飲食娛樂和處事習慣和年輕人皆不相同,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生活方式也比較獨立,不希望受到父母的管束,長期相處可能會有矛盾,所以有不少年輕人不太愿意和父母共同生活,父母也受累受氣。
2. 獨生子女父母未及時轉換觀念
在獨生家庭中,一般以獨生子女為核心,從小事事都圍繞著唯一的子女,這導致了獨生子女成年獨立后,父母適應不過來,繼續以子女為中心。子女在身邊就對獨生子女的各方面事務橫加干涉,這樣容易激化矛盾;不在身邊就日日擔心子女的生活情況,沒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從而缺乏心理慰藉。
(三)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生活方面產生問題的原因
1. “社區養老”場所數量少,條件差,缺乏專業護理人員
參照國外和我國一線大城市,許多社區都有提供給老人的休閑娛樂場所和療養康復機構,供社區周圍的老年人排憂解悶、拓展人際關系、展示愛好特長、強健自身體魄等,比較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發展,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而我國中小城鎮社區很少有這些設施,就算有,設施也比較簡陋,更不要提專業的護理人員了。
2. 獨生子女父母觀念保守,未接受新事物
老年人年紀較大,接受外界新事物的能力較弱,長期生活在不太發達的中小城鎮,思想較為保守,對于一些先進的產品或者服務不僅不能理解,也沒有人介紹或者教會其如何使用。
(四)政府和社會保障產生問題的原因
1. 相關部門制定獨生子女政策時目光狹隘
相關部門當初出臺獨生子女政策時,缺乏專家的嚴密論證,只顧及當下削減人口的任務,而未考慮到今后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如今,社會已經意識到生育政策牽一發而動全身。
2. 國內外沒有相關經驗可供借鑒
自古以來,我國子孫眾多,重視孝道,這使得老人們的晚年不僅有多人奉養,而且家庭地位也高,所以古代政府不需要考慮老人的養老問題,而如今的獨生子女家庭的最典型特點是孩子的唯一性和單傳性,孩子數量減少到了最少,獨生子女既是家庭傳宗接代的唯一,也是家庭子女老年供養的唯一,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成員已經被簡化到了非常低的程度,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根本無力供養。在國外,沒有國家或者地區制定過相關計劃生育的政策,同樣沒有相關經驗可供借鑒。
四、對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建議
(一)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的經濟層面上來看
1. 學會理財,做好資產配置,增加經濟獨立性
大多中小城鎮子女家庭的經濟較為寬松,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是很少家庭會有理財投資的意識,養老過程中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也在增長。政府和子女應當鼓勵獨生子女父母進行理財規劃,通過購買保險等途徑,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增加老年經濟生活的獨立性,減少獨生子女負擔。
2.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醫療保險
政府只有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增加醫藥報銷比例尤其是異地醫療報銷比例、提高醫院的服務態度、盡快解決大醫院掛不上號的難題、提高醫院的醫療效率,才能解決獨生子女家庭的后顧之憂。
(二)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的心理層面上來看
1. 獨生子女自身勇于承擔養老責任
大多獨生子女從小便處于家庭核心地位,其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呵護照料,沒有照顧別人的意識。應從小培養責任感和養老、愛老、敬老的意識,只有這樣,獨生子女長大后才能主動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考慮到父母的感受,關心愛護老人。
2. 獨生子女父母更新觀念,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獨生子女離開家庭,進入社會后,老人難免存在孤獨失落之情。此時的獨生子女父母應該轉變觀念,積極樂觀地面對現實,通過參加社區活動、培養發揮自己的特長喜好,擴大人際交往、鍛煉身體等方式轉移注意力,豐富生活,愉悅心情,從而養成獨立自主,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
(三)從中小城鎮獨生子女家庭的生活照料層面上來看
1. 獨生子女和父母盡量近距離居住
獨生子女和父母盡量居住在一個城市,有條件的可以居住在一個小區,方便互相照顧,交通便捷,有突發情況也能應對及時,同時也有彼此的生活空間。這種“近居式分離”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贍養老人的方式,既符合傳統又可以減輕獨生子女的負擔,與中國傳統的“四代同堂”在形式層面上有著深度的契合。
2. 鼓勵父母學習接受新事物,提高生活質量
趁父母年紀不是太大,還能接受和學習新事物,教會其使用各種手機軟件,比如用微信、QQ等通訊工具聯系親朋好友,交流感情;用淘寶、京東等購物軟件添置生活用品;用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可以送貨上門的外賣軟件購買同城藥品;常用社區服務,醫療服務電話也鼓勵他們自己撥打溝通,這樣將大大提高其晚年生活質量。
(四)從政府和社會的養老扶持層面上來看
1. 政府加大投入,積極發展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的特點在于: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而我國社區養老僅占1%。由此可見,社區養老具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能夠發揮規模整合效益,實現共享養老資源,使整個社區的中老年人受益。
2. 多途徑培養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
老齡化社會對護理人員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護理費用不斷上漲的同時,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卻有待提高。護理市場上魚龍混雜,專業的護理人才不僅稀缺,而且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尤其傾斜一二線城市,導致中小城鎮的專業護理人員十分匱乏。除了需要專業水平外,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也相當重要,老年人患病時也需要他們關心和尊重。
3. 督促用人單位體恤員工,出臺獨生子女陪護假期政策
獨生子女家庭中,如果老人生病,子女必然要放下工作,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如果用人單位不允許請假,不僅不符合我國的傳統孝道,而且會給獨生子女家庭帶來極大憂患。部分地區實行的獨生子女陪護假期政策即獨生子女可帶薪休假10~20天陪護生病的父母,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應該幫助企業適應這種改變,讓員工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比如,根據獨生子女員工的數量,相應地減免企業的稅費,同時監督企業不打折扣地執行陪護制度。
五、結語
盡管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廢除,但給中國數以億計的獨生子女家庭帶來的后遺癥始終無法隨著該項政策的廢除而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的老去,慢慢拉開序幕,愈演愈烈。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應該密切關注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加大財政投入,發展養老產業,推進社區養老,改善就醫環境,幫助獨生子女家庭度過養老難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國發[2017]13號[Z].2017-02-28.
[2]彭希哲.獨生子女家庭不是理想的家庭結構模式[EB/OL].中國新聞網,2008-07-07.
[3]陳澍.中國“少子化”問題初探[J].南方論刊,2013(07).
[4]李薇,謝敏.婚姻對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功能的影響研究[J].西北人口,2013(04).
[5]徐俊.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責任與風險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2(05).
[6]風笑天.面臨養老: 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心態與認識[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06).
[7]梁愛玉,張蘋.完善獨生子女家庭公共服務政策的思考[N].中國人口報,2012-09-03.
[8]楊淑婷.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居住模式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6(04).
[9]劉馨濤.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研究[J].中國商界,2008(10).
[10]王鐘.獨生子女父母如何養老[N].中國青年報,2017-03-21.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