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放
請別人吃飯,通常要選自己認為不錯的美味,起碼也得是自認為還說得過去的菜碼,沒有請人吃“豬食”的道理。
我喜歡把王致和臭豆腐滴兩滴小磨香油,撒上小蔥花,抹到剛油炸出來的窩頭片兒上吃,再就上幾瓣兒生蒜、一碗豆汁兒。這口味之重,罕有同好。
倘若我請人家吃飯,死乞白賴讓人家嘗這口兒,跟冒犯人家又有什么區別?可是我也是一片好心啊!因為我覺得,天下美味莫過于此啦。到底孰是孰非呢?
什么樣的食物是美食,什么樣的味道是好味道,這其實是個哲學問題。
哲學價值論認為,價值關系就是客體屬性、功能對主體的效應關系。通俗點說,就是客體是否滿足主體的需要,是否同主體相一致、為主體服務。肯定的答案,就是我們所說的“好”,即正價值;否定的答案,則是我們所說的“壞”,即負價值(李德順《新價值論》)。
從客觀性來看,味道本身確實分香臭好壞。但是從主觀性來看,味道無所謂好壞。你喜歡的,就是好的;不喜歡的,就是壞的。你認可,清水煮白菜也是珍饈美味;你不認可,龍肝鳳髓也味同嚼蠟。
但同時,我們不能否定任何一種味道,也不能把任何一種味道強加于人。你認為香就是好、臭就是壞,可我偏偏覺得越臭越香、越香越臭,咱們各吃各的,互不干涉最好。世間百味,各有各的道理;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有各的偏好,誰也不比誰高,誰也不比誰差。
當前在社會責任領域,社會責任評價如同品評味道一樣,是個難題。一方面,我們在評價企業的履責意愿、行為和績效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而信口開河、亂象叢生,甚至出現了暫時的“習慣性點贊”“獎項滿天飛”等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在向利益相關方報告自身的履責績效時,由于缺乏對價值關系的正確認識而經常忽略利益相關方的認同,造成卡拉OK式的自說自話、孤芳自賞。結果是讓社會各界對社會責任產生了種種誤解、誤判,甚至反感。
說到底,這還是由于社會各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認知,還是實踐,都缺乏最低限度的共識,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缺乏深入理解,使得社會責任評價受片面的、狹隘的、帶有誤導性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影響(李偉陽,肖紅軍《走出叢林》),不能對企業履責績效做出真實、準確、客觀、公正的評價。
因此,現階段我們不應急于評價某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好是壞、是高是低,應該將目光聚焦于研究“企業行為是否能夠有效增進社會福利”的實現機制上來。只有造福人民,才是真正的對社會負責任。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