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摘要:近年來,在學校教育教學中,一種基于藍墨云班課為學習平臺、利用網絡、手機進行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在教育界開始廣泛使用。文章通過吸收傳統教學、網絡自學、平臺互動等方式的優點,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打破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格局,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授課方式。
關鍵詞:藍墨云班課;混合式學習;雙絞線的制作
近年來,在學校教育教學中,一種基于藍墨云班課為學習平臺,利用網絡、手機進行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在教育界開始廣泛使用[1]。這樣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文章以“雙絞線的制作”課程的課堂教學為例,說明這種混合式學習的好處。
1 相關定義
藍墨云班課是一款移動教學助手APP,提供iOS和Android兩種版本,且對教師和學生免費開放[2-3]。藍墨云班課主要適用于移動端的云平臺,但也有相應的PC版平臺以適應不同使用者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需求。
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2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目標
(1)牢記雙絞線制作的線序標準及步驟,熟悉雙絞線制作的材料、工具,熟悉剝線、理線、插線、壓線的技能要領,為下一節課制作直通線、交叉線作準備。(2)通過任務驅動,在學、做、練合一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提升技能。
(3)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提升團隊合作意識。
2.2 教學重點
雙絞線制作步驟;理線(T568B直通連接方式的線序)。
2.3 教學難點
剝線(手握壓線鉗力度難掌握);插線(線序易搞亂、線芯不到位)。
2.4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演示法。
2.5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觀察法。
2.6 學生分組
5?6人分為1組,雙絞線一小段(一端已剝線,每人1段),水晶頭,剝線鉗(每組3把),測線儀(每組1個),直通線(每組1條,紅色標記)、交叉線(每組1條,黃色標記),1.5 m長雙絞線(兩人1根,一頭已按T568B線序做好水晶頭)。
2.7 教學用具
手機、多媒體、手機同屏器。
3 教學過程
3.1 課前先學
3.1.1 資源學習
課前學生通過手機等終端設備登錄藍墨云班課,閱讀“制作雙絞線”內容的導學提綱,觀看微課視頻,進行自主探索與學習。
3.1.2 交流互動
學生參加答疑討論活動,圍繞自主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合作、交流、討論。
3.1.3 學習檢測
學生通過藍墨云班課完成理論測試活動,填寫調查問卷和反饋。
3.2 任務一:以問導學(13 min)
針對學生課前學習反饋的問題和測試情況,羅列問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1)對照教材圖示辨別哪根是直通線?哪根是交叉線?(2)對照T568B標準線序的卡圖,能將練習用雙絞線的一端從左向右按照T568B標準平行排列嗎?(3)對照實物,認識RJ45水晶頭的前端、正面、反面、引腳,能說出其引腳號嗎?(4)說出卡線鉗的剝線槽、剝線刀、剪線刀、壓線槽的作用是什么?(5)如何用測線儀檢測直通線制作是否成功?兩端網線互換檢測有區別嗎?信息化資源包括:藍墨云班課學習平臺、課件。
3.3 任務二:跟進練習(20 min)
針對學生在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難,設計4個跟進練習環節,學生兩兩組合完成練習任務。
教師通過微課視頻示范操作要點,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以通過云班課再次觀看微課,掌握要點。教師在巡視過程,針對學生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手機拍攝錄像,同屏投影,與學生共同分析錯誤動作產生的原因。
3.3.1 剝線練習
將練習用雙絞線的保護套剝去2 cm。要點示范:雙絞線放入剝線槽并壓緊,然后用另一只手把雙絞線手動旋轉一圈即可。問題思考:為什么剝線長度保留2 cm左右?長了或短了會產生什么問題?
3.3.2 理線練習
按照T568B規格進行排列并整理好,使用卡線鉗將雙絞線前端修齊,露出長度約1.5 cm。要點示范:8條芯線根按規定序號平坦整齊平行排列,導線間不留空隙,一手緊握已排好了的芯線,另一手用卡線鉗剪齊芯線。問題思考:鉸線后雙絞線為什么露出長度要在1.5 cm左右。
3.3.3 插線練習
將修剪整齊的雙絞線芯線頭插入水晶頭中,并插緊。要點示范:一手握住水晶頭,將水晶頭前端朝上,正面面向自己,另一只手捏住8條芯線插入水晶頭,插入到底,不能歪曲。問題思考:為什么要平行插入水晶頭頂端?
3.3.4 壓線練習
用卡線鉗掠奪已插好的水晶頭。要點示范:從無牙的一側推入壓線槽,用力緊握卡線鉗,使得水晶頭凸出在外面的針腳全部壓入水晶頭內,受力之后聽到輕微的”啪”一聲即可。
問題思考:如何判斷線是否壓緊了?觀察水晶頭有什么變化?
跟進練習:讓學生逐步掌握動作要領,分解學習難度,有利于及時糾正錯誤,增強學生學習信心,掌握學習重點。兩人合作:共同學習促進技能掌握,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微課視頻:解決教師實物演示學生看不清、記不牢等問題,方便學生個性化學習。同屏投影:及時將信息反饋,及時糾正錯誤,化解難點。信息化資源:藍墨云班課學習平臺、課件、微課視頻、手機錄像[3-4]。
3.4 任務三:評價總結(10 min)
3.4.1 成果展示
成果評價:每位成員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成員從牢固度、平整度、美觀度等方面予以評價。
成果展示: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每位學生將自己的成果拍攝照片,上傳到云班課。
3.4.2 點撥思辯
(1)為什么剝線長度保留2 cm左右?(2)修剪整齊后雙絞線為什么露出長度要在1.5 cm左右?(3)插線時主要會產生哪些問題?(4)壓線完成后,如何判斷線是否壓緊了?觀察水晶頭有什么變化。
3.4.3 課堂小結
通過思維導圖師生共同歸納本課學習要點。
成果展示:多方位展示學習成果,體驗學習樂趣,分析失敗原因,提升分析能力。點撥思辯:答疑解問,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重點、化解難點,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課堂小結:知識內化,強化記憶。信息化資源:藍墨云班課學習平臺、手機錄像、思維導圖[5]。
3.5 任務延伸(2 min)
3.5.1 問題思考
(1)如果兩個接頭的線序發生同樣的錯誤,網線還能用嗎?(2)交叉線如何制作?(3)測試時測線儀指標燈工作狀態與直連線有何不同?
3.5.2 整理現場
整理實訓器材,打掃衛生,物品復位。
4 教學效果
4.1.1 課前預習更可控
通過藍墨云班課的記錄功能,教師在上課前就能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于一些本來被動學習的學生,通過合理的成績評價方式,可以逐步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需要。
4.2 課前預習更有效
以往的課前預習,學生僅僅只能依靠教材或無重點的網絡信息查找來進行。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學習資料上傳到平臺,可以幫助學生最少時間、最大限度地進行知識的獲取,確保學生高效預習。
4.3 課堂教學更緊湊
通過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分析,教師在課堂上以解決學生學習困惑為主要內容,同時根據重、難點知識進行突破,這樣可以避免在有限的時間里還要分配時間講一些不重要的內容。教師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設計活動環節,對重、難點進行攻克。
4.4 課堂教學更高效
教師通過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教學,可以更快、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解決問題疑惑,使課堂效率更高。
4.5課后交流更充分
通過藍墨云班課的交流版塊,師生可以針對課堂上尚未妥善解決的問題更好地進行交流探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教師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特殊的幫助,避免出現課堂問題不斷積聚、學習效果變差的情況。
5 結語
藍墨云班課是在移動網絡環境下,利用移動智能設備開展課堂內外互動教學的云服務平臺,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使教師與學生溝通更順暢,使教學變得輕松、有趣、簡單和高效。采用混合式學習方式授課,吸收了傳統教學和網絡學習的長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是,要想藍墨云班課在混合式學習過程中應用得好,對老師、學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前準備上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有效的資料,同時利用巧妙的設計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平臺、人、學習方式三位一體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燦,張莉.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J].當代職業教育,2015(9):16-17.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4):21-31.
[3]孟婷婷.關于藍墨云班課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幾點思考[J].亞太教育,2016(15):114.
[4]史偉.基于微視頻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以《辦公室事務》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00-201.
[5]張愛華.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建構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