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數學作為初中教育的基礎學科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但是由于數學理論抽象、缺少趣味性常常使課堂效率不如預計的那么好。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常常是老師在課堂上言之滔滔,學生卻置若罔聞,老師諄諄教導,學生卻不知所云。尤其是初中生處于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斷發育成長的階段,情緒容易波動,并且對逆境情緒的處理不夠成熟,導致一些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會越來越懼怕學習數學。數學焦慮嚴重影響著數學課堂效率,教師若能巧妙地讓學生產生積極有效的“心理效應”,就能激勵學生學習,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并參與到課堂中來。
關鍵詞:數學焦慮;心理;課堂效率
一、數學焦慮產生的原因
數學焦慮就是人們在數學學習和應用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焦慮,它指向數學活動并影響數學活動的效率及效果[1]。而且據斯坦福大學教授喬·博勒(Jo Boaler)女士研究顯示,數學焦慮會影響人的大腦功能,造成的心理陰影還會對將來的專業選擇和職業追求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數學焦慮在中國中小學生中日益嚴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環境效應
眾所周知,亞洲青少年的數學成績和數學學習能力較歐美國家的青少年強,曾有人把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數學態度作比較分析,發現美國的學生從小就被周圍的人告知,“數學難學,要花費很大精力才能學好數學”“只有數學天賦的人才容易對付數學”,這樣的環境令美國學者對數學焦慮的研究較早也較為深入。而中國的學生小時候則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被教育只要學習認真就能學好數學,對于學生從小學習態度的重視不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回避情緒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并不認為是數學焦慮,而是簡單地歸咎為興趣缺乏,從而重視研究如何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的問題。因此,數學教育環境效應導致許多數學焦慮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學習不認真、興趣不強烈,教師和家長更會逼迫學生面對數學問題,使數學焦慮情緒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影響學生整體成績和今后的學習信心。
2.標簽效應
根據調查,初中學生在學習中給自己貼標簽容易造成自我心理暗示,比如標簽“女生學好數學不容易”。女生的確比男生更焦慮,這正是女生的數學表現不如男生的根源所在。喬·博勒在研究中發現,事實上,只需在某個題項前加一小段有關性別的提示語,就會顯著地對女生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而對男生則會產生正面刺激的作用,從而更強化了男生性別優勢的刻板印象。基于以上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數學能力的性別差異本質上是自我暗示后達成的預言。
3.反差效應
這類效應多半發生在學優生中,比如給自己定目標,一定要考到前10名之類,一旦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就會有挫折感,逐漸失去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更有甚者難以逾越心理反差帶來的失落便會一蹶不振,最終導致對數學的焦慮癥。
總而言之,數學焦率的成因多半是心理認知和情感體驗兩大心理因素,而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與情感塑造大部分源于老師在課堂的教育。因此,全面提升課堂效率是克服數學焦率的有效途徑。
二、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教育存在的弊端
傳統數學教育課堂是老師滿堂灌,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反饋只能出現在課后提交的作業中,課堂效率較低,也容易造成學生進步參差不齊,導致數學焦慮。并且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沒有豐富的場景帶入也沒有形象的課堂實驗,使課堂的生動性較低,更有些學生由于以往的數學學習經歷不佳會產生數學回避情緒,加劇了課堂接受度不高。
1.教學理念傳統
目前的課堂理念是以學生的基礎教育為主,以提高成績為目的,教學理念更是圍繞著應試教育而展開的[2]。學生經常在開學第一天就被警告升學壓力大,50%的初中生畢業無法考到理想的高中,因此教學一開始就帶著沉重的壓力與負擔。強壓之下盡管讓學生有了較為嚴肅的學習態度,但同時也給青春期的學生埋下了心理陰影。盡管素質教育的口號很早就在教育界廣泛提倡,但是應試教育作為重點的教學目標仍舊是傳統教學理念的枷鎖,不改革應試教育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2.教學手段單一
教師在講臺上講例題,學生在下面做練習,如此往復,不僅會限制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還會造成作業都會做但考試考不好的窘境。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課堂教學模式較為死板,通常是以習題練習以及單純的知識點講解為主,課堂教學氣氛不能很好地烘托出來,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很難得到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同樣不到位,致使初中數學高效課堂難以形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巧用心理效應優化課堂
本文運用三大心理學效應,優化課堂效率,通過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學生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塑造成長性思維,從而達到減少數學焦慮的目的。
1.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塑造學生信心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塞浦路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并且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愛神就給了雕像以生命。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人們通常用這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要在課堂上運用,更應該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多加滲透。美國學者調查表明,大多數數學焦慮源于學生在幼時家庭中受到的影響,如果一位母親經常說自己的數學不好,那么孩子的數學成績就難以提高。家庭教育對于課堂教育來說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作為教師經常要求學生把考試成績以及試卷帶給家長簽字,并不是讓家長來責備學生為何成績不佳,而是希望家長能關注學生在哪一個環節比較薄弱,并且在心理上支持他們,數學信心的培養遠難于短時間數學成績的提高。所謂“成長性思維”是指,相信頭腦是可塑的,智力或聰明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獲得的,就能夠在工作和學習中表現得更加得心應手,在面對挫折或困境時也更為樂觀,更容易找到應對之策。
“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學生正向的肯定,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也不要一味批評指責,換一種溝通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鼓勵,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2.巧用“登門坎效應”,體驗進步喜悅
心理學家費里德曼(J.L.Freedman)和費雷澤(S.C.Fraser)的一項研究證明,讓人們先接受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漸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門檻效應”。心理學家查丁奈(R.B.Cialdini)還發現,當人們拒絕接受一個較大的要求后,認知上的不協調會驅使他們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個較小的要求。當小要求與大要求有明顯聯系,且緊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時,人們更容易接受這個小要求。
根據“登門坎效應”,教師制訂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訂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從而使每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一個問題方程過原點,代入就能解出,對于大部分學生可以輕松解決,第二個問題通過畫圖也可以解決并且可以幫助學生觀察圖形,并且前兩個問題都可以得分,這樣就增加了面對后面問題的信心,第三個問題是代數中一元二次方程兩個解的問題,解出兩個點的坐標可以向x軸、y軸做直線,令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幾何中證明直角三角形的例題。這樣下來看似復雜有難度的數形結合問題被分解做出了,不論哪個學習程度的學生能做出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應該給予肯定,并可以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全部能做出來的學生將自己的心得講給只能做出一兩個問題的同學,強化信心,共同進步。學生嘗到了過門坎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積極探索,面對難題也不會因為緊張而不知所措。
3.“姆佩姆巴效應”,激發學生自主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3],“姆佩姆巴效應”就是姆佩姆巴發現熱牛奶比冷牛奶在冰箱中更容易結冰,從而打破了一般人的想象,也就是說對于問題不能因為表面現象而推測結果,要大膽想象不同結果才能驗證真理。愛因斯坦也指出:“系統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提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基礎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一堂課中我講解這道例題:兩個連續奇數的積是323,求出這兩個數。學生拿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設未知數列方程,但是如何設未知數呢?首先從連續奇數的定義出發可以設兩個連續奇數為x與x+2,可列方程為x(x+2)=323,這是一種解法。這時有同學提出偶數的表達式可以是2x,那么連續奇數就可以設成2x-1和2x+1,同樣列出方程為(2x-1)(2x+1)=323,這又是一種解法。這么一來激發了學生的討論,他們看到這道題的解法可以有很多種,于是都結合自己平時所學探索不同的解法,這時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對能夠提出新解法的同學進行獎勵。
四、總結
對于數學教育,喬·博勒說:“現在和將來的社會已經不再需要快速演算的勞動者了,我們歡迎的是以下這些人:對自己的數學能力充滿自信;有能力開發數學模型以對社會生活某個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善于進行數學推理、交流、闡述理由、解決問題的人。”所以我們作為教師要從心理上關懷學生,使其養成數學成長型思維而不是取得應試中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俊山,盧家楣.初中生數學焦慮的調查及其調控研究[J].心理科學,2006(3):605-608.
[2]柴改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3]吳麗娟.巧用心理學理論,提升地理課堂品質[J].中學時代,20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