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書琴
摘 要:解讀數學教材時,教師要有全局觀,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脈絡,注重理順知識的前引后伸,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從教材的整體結構入手,抓住教材特點,分析教法,實現三個統一。
關鍵詞:教材;全局觀;結構解讀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選取和加工的角度及水平不同,必然會導致教學方式方法采用的不同,產生效果的差異。解讀數學教材時,教師要有全局觀,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脈絡,注重理順知識的前引后伸,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課時為單位的備課模式,避免知識淪落為孤立散落的“點”,謹防“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狹隘。因此,教師應重新并不斷更新學習,儲備好系統的小學數學教材知識,使數學課堂“見樹更見林”。
一、整體結構解讀,實現階段性和連續性統一
解讀教材,先從整體結構上進行把握,能夠讓教師產生“心中有丘壑”感的從容。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分成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實踐活動”這四大知識領域,按照數學學科知識體系的邏輯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規律,以不同的目標層次,分成板塊單元,分布在各年級的教材之中。知識的編排主要呈現螺旋式結構逐步上升,直線式與分支平行式為輔的綜合排列方式。因此,教師要通讀小學數學全套教材,才能理清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結構,弄清本單元教材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搞清學習的基礎是什么,又能為哪些后繼內容提供基礎。只有從全局的視角解讀教材,才能把教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統一起來。
例如,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整理,課程標準所指導的策略學習在各冊中的分布一目了然:一、二年級的教材中,解決問題比較重視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聯系直接的生活經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解決問題時由未知看可知,由因到果,“從已知條件出發分析問題”;三年級下冊教材,則是從未知看須知,知果索因,學習“從所求問題出發分析問題”,實際上,兩種策略相輔相成,不能割裂開來,沒有哪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單一路線的。由此在四年級上冊中,靈活運用從已知條件出發和從所求問題出發分析問題,列表整理信息,總結解題步驟;四年級下冊教材,學習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畫圖整理信息”時,不難回想起此前三年級上冊培養學生“看懂圖”和三年級下冊學生“嘗試完成不完全的線段圖”,為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早已埋下了伏筆。五、六年級進一步學習了“列舉”“轉化”“假設”這些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也都最終服務于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選擇和運用適當的策略”解決問題。
二、教材特點解讀,尋求認知和心理協調統一
數學教材的編寫是遵循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規律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上會反應出不同的特點。低年級的學生,更容易被新奇好玩的事物吸引。例如,一年級的學生第一次學習統計時,教師結合教材,通過創設動物運動會的場景,讓學生分別統計出參加跳遠、跳高、跑步的動物,學生被動畫情境吸引,學習熱情高漲。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思考數學的“有用”。例如,三年級的學生學習統計“條形統計圖”時,教師以年段學生校服尺碼為學習背景,收集教學素材,出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條形統計圖更直觀具體、印象深刻,從而激發了學習繪制統計圖的求知欲望。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更有興趣。例如,六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統計時,結合生活實際,分組合作完成“調查本市各種品牌冰箱的市場占有率”的學習任務,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發揮教材的特長,用生動的情境或豐富的現實材料,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實現認知欲望和心理需求的協調統一。
三、教材教法解讀,趣味性和啟發性和諧統一
隨著教學內容載體的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材在教法的解讀上也呈現出了更生動和豐富的線索。但教材畢竟是靜態有限的,教師研讀教材時就需要變靜為動,挖掘出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教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發展探究的科學思維方法。如果解讀教材時,沒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教法,就往往容易被局部的教學素材限制,把課堂的環節變成了教材劇,失去了教學課堂的靈動性。
例如“認識11-20”這節內容,教材呈現了三個數學活動,分別用小棒、計數器表示數,然后寫數。這三個不同層次的活動遵循“形象思維—表象活動—抽象思維”的思維發展過程,是趣味性和啟發性和諧統一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體驗用小棒捆、擺的過程,然后借助計數器這種半直觀半抽象的數學工具實現到寫數的過渡,最后要重視學生的交流,啟發學生反思回顧,溝通出十幾的由來。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數學的美是含蓄內斂的,解讀數學教材的美更是高遠深沉的。高瞻遠矚的教材觀,方能指引出清爽分明的數學之林。
參考文獻:
[1]談備課的四個角度[J].河北教研,1999(3):36.
[2]李小元.例談研讀小學數學教材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