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曹新秀
摘 要:小學數學是為小學生設置的一門重要科目,它具有應用性、復雜性、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智力和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為學生設計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都非常關鍵。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設計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學生的一種互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想讓教學活動發揮它最大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結合小學生的天性和心理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設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合理的、科學的設計,首先,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有的放矢,講練結合地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有了科學的設計,學生也能為完成學習目標而努力,保證學習質量;其三,有效設計的教學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在課前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從內容到方法,到問題的設置、練習的設計等等,以便為課堂有效的教學打好基礎。
在此,本人就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經驗,談幾點自己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方法,希望拋磚引玉,引出大家更科學、更精彩的能推動小學數學發展的建議和策略。
一、先學后教,有效進行點撥,激發學生求知欲
平時我們設計的課堂教學,大多是沿用傳統老師先講授,學生再結合練習掌握課堂內容的模式。課堂效率低,學習質量不理想。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為了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讓他們知道新課的內容,老師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老師為導的方法設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先學,老師后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有針對性的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以導促學,有效引導,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過去最大的區別,就是老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啟發學生智慧、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者。這符合新課程標準下的素質教育要求,也符合新時代學生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擺脫傳統一講到底的灌輸和填鴨,要用學生先學后教、先學后導的方法,巧妙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比如,有這樣一道題:“一條路,甲隊修完要用20天,乙隊修完要用30天,那么,兩隊合修要多少天完成?”學完應用題后,讓學生自己學習解決問題。在他們解答完以后根據情況,再引導他們做幾道類似的題,如,“一個水塘,甲水管單獨放滿需要用20分鐘,乙水管單獨放滿需用掉30分鐘。那么,兩根水管同時放,需要幾分鐘才能放滿?”類似的題既能讓學生在經驗的基礎上保持學習的熱情,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個時候,老師再引導學生自己編寫類似的題型,就更能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對課堂教學來說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設計探究性作業,有效練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擺脫任務式、機械性的作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作業,既要讓小學數學作業達到鞏固知識、強化練習的功能,又要有挑戰性、探索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一定要避免多多益善、面面俱到的所謂的原則,要有挑戰性,要跳出題海,設計少而精的、能全面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題型,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練習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完“軸對稱圖形”的內容后,我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讓他們根據自己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用相關的學習工具制作或者畫出軸對稱圖形,看誰做得又準確又對稱。當學生第二天交上作業時,我真為學生的奇思妙想折服了,他們有的畫的樓房,有的畫的飛機,有的捏了泥人,有的還剪了剪紙作品等等,從學生五花八門的作業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探究性、有創新的作業,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促進知識的理解、鞏固,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無論是教學還是給學生設計作業,要多用點心思,不要為了練習而練習,而要抱著挖掘學生潛能,培養他們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的目的設計作業,一定能發揮作業應有的作用,達到預期的練習目的。
總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在教學中擺脫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新觀念,改進教學,結合新課程教學的要求及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梅英.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芻議[J].新課程學習,2010(9).
[2]楊新霞.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