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更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好壞,不但影響孩子的生活、性格、行為等,還直接關系到學習和工作的成功與否,進而影響孩子的將來發(fā)展。因此,剛入學的孩子除了學習文化知識,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重點。
我校處在開發(fā)中的古鎮(zhèn),地處城市邊緣,會接收一部分城市先進信息,又隸屬農村,具有農村特點。學生來自本村,大多數(shù)家長在市區(qū)打工,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來教育孩子,有的孩子交給家里的老人管。學生一旦進入學校,一切就交給老師了。雖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見識越來越廣,不良習慣卻越來越多,自律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如:上課小動作不斷、不認真聽講、做作業(yè)手里總拿著東西玩;還有的小朋友把凳腳翹得老高,坐沒坐相;有的摳鼻子,把手指塞嘴里,不會傾聽。這些不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改正。這就要教師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協(xié)作關系。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這些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在學校教師在重點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同時提醒孩子改正那些不良的習慣;在家中家長監(jiān)督孩子,要求孩子做事專注,改掉那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孔子告訴我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會像天性一樣自然、堅固。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是一個長期一貫的過程,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是我們小學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針對上述情況,通過實踐,我認為,一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下面幾方面去做:
—、耐心輔導、不斷鼓勵、持之以恒
一年級剛進校的學生,幾乎沒有什么學習習慣,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還沒有學習的概念,這時需要家長協(xié)助。老師就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和愛心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首先,我重點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學習衛(wèi)生習慣。從到校擺放學習用具開始,先要求學生在家長幫助下按老師要求放課本、鉛筆、橡皮等,慢慢地這些事獨立完成。其次,還要培養(yǎng)學生上課的良好習慣。要在班會課上給學生宣讀上課紀律要求,還要不斷重復。剛開始時,要耐心和包容,因為畢竟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正式的學習,一切都在學習之中,我們要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慢慢提高要求。接著開始重點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別人講話的習慣,主動思考和積極回答問題的習慣。第三,重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作業(yè)習慣。如剛入學時,學生還不懂得怎么做作業(yè),找不到寫的地方。因為認識的字少,看不懂題目要求。為此盡量布置較少的作業(yè),在課堂上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作業(yè),并只提兩個小要求:做作業(yè)時一不講話,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認真做作業(yè)的好孩子。在開學的家長會上再三強調,由于上述原因,在家中家長一定要幫助督促孩子。同時,反復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要獨立,父母掙錢養(yǎng)家已經很辛苦了,不要再給父母添麻煩,做個懂事的好孩子。
二、正面教育,率先垂范、學習歷史、家校結合
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學生主要生活在農村,不可避免地會學到周圍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說臟話、不講衛(wèi)生、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講道理等。所以,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艱巨和困難。我們必須把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家校的“一致化”教育,學校的文明教育成果才能得以鞏固。所以,我首先在一年級的家長會上與家長共同探討現(xiàn)在的社會不良現(xiàn)象對孩子的不良影響。要求家長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范,在學生面前盡量少玩手機。教師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對學生無聲的教育,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師必先做到,如說文明用語、愛護清潔衛(wèi)生、主動問好等好習慣。在上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時觀看小故事,這樣的正面教育,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對的,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另外,結合閱讀課給學生講歷史故事,要求家長每天給孩子講故事。通過有趣的故事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有關文明禮儀方面的優(yōu)秀事跡,對學生進行禮儀禮貌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傾聽行為習慣。
三、生活指導、活動鞏固、家校結合
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卻下降了。家長們種地的、打工的早出晚歸,在他們看來,學校有營養(yǎng)早餐,早飯不用管,不考慮孩子想不想吃、愛不愛吃,就送到學校。有的拿著錢買那些垃圾食品當飯吃。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讓人很是心疼!我第一想到的還是家長。學生的生活多數(shù)還是在家里,所以,我利用開家長會、聊微信、個別叫到學校與家長溝通等多種方式,給家長介紹關于生活習慣與學生成長的關系。我們低年級的老師,是老師,更是父母,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健康。除了教給他們必要的知識,還要教會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天下無難事,只要能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聚沙成塔,學生將會養(yǎng)成越來越多終身受用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