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玲
摘 要: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在“蜜罐”中泡大的,無論是父母長輩還是社會層面,孩子們都是在一個被關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然而,大家都關心了孩子的快樂成長,卻忽略對孩子關愛他人品質的教育,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后,在社會上容易體現出交往缺陷。
關鍵詞:少年兒童;關愛他人;品德教育
小學生正處于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處于其長遠發展和道德品質建立的關鍵期。在這個關鍵的時期里,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社會體驗以及自我掌握等處于初始的構建階段,其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也都會在這個階段基本形成框架,在學生的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努力,對這些少年兒童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行之有效的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構建健康而完整的品德體系。
經過對小學生思想品德情況及這方面教育工作的調查分析,現對如何對少年兒童開展品德教育,特別是“關愛他人”這一品質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少年兒童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經過細致的調查分析,我發現目前在社會、家庭等層面上,對少年兒童品德教育,無論從觀念、內容,還是從形式、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與我國德育方向不太相符的問題。
第一,社會、家庭以及學校對少年兒童品德教育的目標、理念不盡一致,學生在這方面沒有統一的方向,家里是一套,學校是一套,在社會上又是不同的認知,這就導致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和學習無所適從。第二,社會和家庭將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完全交給教師,在生活環境中,學生沒有系統的德育環境。第三,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家庭將學習成績作為孩子成長的終極目標,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發展很少關心。第四,對少年兒童的品質教育缺少耐心和長遠的構思,對孩子的品德教育簡單而直接。第五,在經濟社會情態下,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過于狂熱,讀書無用論再次以新的形態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難以得到正確的引導。
二、如何對少年兒童有效開展關愛他人的品質教育
關愛他人的品質是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生的品德教育體系中,包含著思想品質和行為品質,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礎,只有建立了正確的思想,才可能有正確的行為。
如果一個小學生沒有得到有效的品質教育,那他就不會將正確的道德理念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停留在理論上的道德,對人和社會都是沒有意義的。要想讓小學生在行為上體現出正確的道德理論,首先就要從學生的“心”入手。
1.培養少年兒童“關愛”的心
目前,少年兒童大多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很少有同情他人、關心他人的情感,在他們的社會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占據著主要的空間。他們沒有真正體驗過,在社會活動中,沒有關愛之心是很難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的。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品質的教育,應強調正面引導,直接告知他們應怎樣去做,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體驗關愛他人的價值意義。
如,教育學生,如果家人有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時,不要不聞不問,應主動去學著安慰他們,盡可能地讓他們多休息。下課了,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有的班級還沒有下課,在教學樓內不要大聲喧嘩和打鬧,不能影響其他同學學習。通過行為引導,讓小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關愛他人的情感。
2.培養少年兒童“寬容”的心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生活中處處被別人關愛和照顧,行為上都比較任性,沒有替他人考慮的意識,不會體諒家長,不會寬容同學或朋友,自己想如何就如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就應結合小學生在與同學交往中出現的行為實例來跟學生講道理,引導小學生認識到無論做什么,都不能只考慮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也要換位想一想,家長或教師、同學是怎么想的,他們為什么會那樣做。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協商來處理問題,讓學生學會在征得他人同意的前提下滿足自身需求,更進一步教會學生放棄和妥協。
3.培養少年兒童“助人”的心
互相幫助與合作是當今社會運作的根本,在大社會條件下,一個人不可能獨立地滿足自身所有的需求。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建立互助、合作的精神理念,告訴學生互助和協作是人類和諧發展的根本。如,告訴小學生,看到有老人或身體不便的人上下樓時,要主動去扶攜一下。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見到老人、幼兒、孕婦時,應該主動起立給他們讓座。同學生活或學習有困難時,也要主動去幫助同學。
此外,在開展對少年兒童的品質教育時,教師本身也應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來感染和熏陶學生。在關愛他人的品質教育方面,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尊重他人、學會分享等方面品質的引導和教育。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開展品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在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統一的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指引下,才能讓學生得到有效的品質教育,從而讓這些未來的主人健康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陳闖.怎樣教育學生關愛他人幫助他人[J].現代交際月刊,2010(3):116.
[2]雷曉紅.讓學生在關愛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關愛他人[J].飛(素質教育版),2013(1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