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賢 徐之涵 薛圣 陳明藝
摘要:上海作為我國人口數據第二的超大城市,2016年每日生活垃圾產量平均24040噸。目前,中心城區的垃圾清運出現噪音、臭味、堵塞交通等多方面擾民問題。為了破解這一問題,我們設計了“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調查”問卷,并利用SPSS軟件分析數據,得出居民對垃圾清運滿意程度的影響因素及其相關性。最后,結合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垃圾清運模式特點,借鑒日本的垃圾資源化處理方式,推出有效的改進方案與建議。
關鍵詞:上海中心城區;垃圾清運;作業模式;問卷調查
面對驚人的生活垃圾產量,清運環節至關重要。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出現垃圾清運量大、清運時間不合理、清運不干凈、異味大、噪聲大等問題,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影響市民的身心健康與居住舒適感。清運作業的調整是關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居民生活環境美好化的重大課題。我們應盡量減少垃圾清運過程中的各種擾民現象,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社會生活。
(一)上海中心城區垃圾清運模式現狀
目前,上海垃圾清運模式主要有大型清運車輛直接進社區模式、小型清運車輛短途駁運至壓縮站模式、“以桶換桶”模式。這三種模式都是采用在居民區設置垃圾房、居民投置散裝垃圾入垃圾箱房等方式。三種清運模式的使用各有利弊,對比分析詳見表1所示。
(二)上海中心城區垃圾清運主要問題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區垃圾清運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垃圾清運時間不合理。過早的清運時間干擾了小壓站或垃圾箱房附近的居民。二是小壓站選址距離居民區過近。中心城區的小壓站一般設在靠近小區出口處,而中心城區人流密集,垃圾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氣味與噪音極大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三是小壓站數量極少或利用率偏低。一方面,小壓站數量過少,需要大量的車輛投入,增加垃圾駁運次數與運輸成本;另一方面,小壓站利用率低,增加了清運壓力,提高了清運成本。四是垃圾中轉站道路設置不合理。垃圾中轉站外的單行道,要滿足全區近百輛垃圾車幾乎同時到達卸貨,造成停車資源緊張與中轉站排隊堵塞問題。排隊讓行不僅嚴重影響了清運效率、而且拖延了清運時間,導致垃圾滿溢現象。為了解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的具體看法,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
三、上海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的滿意度調查分析
(一)關于上海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的問卷發放概況
基于探究居民對垃圾清運滿意程度的影響因素及相關性的目的,我們以上海市中心城區普通住宅的居民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上海市中心城區小區垃圾清運擾民調查》共900份,其中線上電子問卷和線下紙質問卷各發放450份,共計回收問卷850份,有效問卷831份。以下運用SPSS軟件處理,得出影響居民對時間滿意度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二)關于上海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的問卷數據處理
因變量y與各自變量x=(j=1,2,3,…,n)之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y=b0+b1x1+b2x2+…+bkxk+e(公式1)
其中:b0是回歸常數;bk(k=1,2,3,..,n)是回歸參數;e是隨機誤差。
用相關系數法選取以下3個自變量,分別為居民年齡x1,噪音影響程度x2和氣味影響程度x3。x2中基本無影響為1級,輕微影響為2級,較大影響為3級,造成極大困擾為4級;x3中基本無影響為1級,輕微臭味為2級,較大臭味為3級,臭氣熏天為4級。居民對小區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y:非常滿意為6級,很滿意為5級,比較滿意為4級,一般為3級,不滿意為2級,很不滿意為1級。
根據公式(1)得到回歸模型統計量如表2所示:R是相關系數,R2是判定系數,判定線性回歸的擬合程度,用來說明用自變量解釋因變量變異的程度(所占比例),判定系數0.398,擬合優度較低,但由于實際社會問題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這個數值可以被接受。Durbin-Watson統計量為1.853接近2,基本可判斷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排除偽回歸。
由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表3得出,F值為184.417,顯著性概率是0.000,表明回歸顯著,即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全體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方程。
(三)實證分析結果
將SPSS回歸分析結果代入多元回歸模型,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y=6.214-0.006x1-0.492x2-0.531x3
(公式2)
其中x1為居民年齡,x2為噪音影響程度,x3為氣味影響程度,y為區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的滿意度。
1. 回歸結果說明
由回歸模型公式2得出以下結論:
(1)時間滿意度與居民年齡,噪音影響程度,氣味影響程度成反比。
(2)毎增加1單位的年齡,會使小區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的滿意度減少0.006個單位。
(3)毎增加1單位的噪音影響程度,會使小區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的滿意度減少0.492個單位。
(4)毎增加1單位的氣味影響程度,會使小區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的滿意度減少0.531個單位。
2. 回歸結果分析
由回歸結果得出,居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垃圾清運擾民敏感度增強。且清運噪音與垃圾氣味處理是影響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的兩大主要因素,相比之下,氣味影響更加嚴重。故而,在對垃圾清運制度優化處理時,應優先考慮垃圾清運氣味泄露與噪音減弱問題。
為了檢驗上海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符合建立回歸模型的前提條件,得到如圖1所示的標準P-P圖。
由圖1可知,大部分的點都在直線附近,因此可以認為上海居民對垃圾清運時間滿意度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符合建立該回歸模型的前提條件。
(一)日本重視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
日本全方位推廣垃圾分類教育。首先是從幼兒園開始推廣;其次,各級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居住地的垃圾處理廠,學生能夠了解環境保護對生活的影響;第三,政府部門一直提供垃圾分類宣傳手冊;第四,居民入住新的小區時,會及時收到垃圾的清運時間表。
(二)日本實施垃圾處理的收費制度
日本大部分城市采用生活垃圾處理的計量收費制度,即單位垃圾的收費標準是固定的。其主要內容是:每個垃圾袋的售價里包含垃圾處理費用,市民通過到指定地點購買垃圾袋完成付費。有害垃圾和資源垃圾的收運是免費的;可燃燒垃圾和不可燃燒垃圾的收運則要購買特制垃圾袋,按垃圾體積付費。通過垃圾收費制度,使部分垃圾被分類到資源垃圾中進行回收再利用。垃圾計量收費實際上就意味著“多扔垃圾多付錢”,體現“污染者付費”與“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從源頭上控制垃圾量。基于這一制度,日本約一半以上的人口支付垃圾處理費用。
(三)借鑒與啟示
根據以上兩點,我們認為日本的垃圾清運制度,對于上海生活垃圾的減量具有借鑒意義。
第一,大力推廣垃圾分類教育。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不僅可以減輕環衛工的工作,而且因為分類合理和及時清運也大大降低了異味擴散。雖然現階段全面展開垃圾分類有較大的困難,但可以從學校和居委會入手,選取部分進行試點,用宣傳和教育傳播垃圾分類的意識,結合實踐,讓孩子們首先樹立并養成觀念。
第二,上海應盡快實施垃圾收費制度。由于上海人口基數大,每日生活垃圾產出率高。應出臺相關法律文件強制約束,保障垃圾收費制度順利實施,通過垃圾收費制度與綠色賬戶激勵機制相結合,建立二者間積分對沖機制。通過垃圾收費可以讓居民感受到垃圾的清理成本,提高居民的垃圾減量意識與環保意識,促進居民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出。
(一)小壓站的升級改造
小型垃圾壓縮站的優勢在于:收運垃圾成本低、效率高、避免污染。因此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區,建議將某些小區內的“垃圾箱房”或街道“垃圾屋”改造升級成小壓站,既不用重新開發占用土地,又可以省去重新修建小壓站的部分成本。小壓站升級改造十分必要,它在原始垃圾箱房的基礎上改造,避免重新規劃占地以節約土地;把垃圾房升級為垃圾壓縮站,容量增大直接提高了轉運效率,進而降低了清運成本;出于預防性補缺和環保衛生考慮,此舉還可防止將來垃圾處理能力飽和危機。升級改造后,小壓站收運垃圾采用移動式的換桶清運,增大了垃圾桶的清洗頻率,減少蚊蠅滋生;配套的電動車運輸擾民度低,基本可以實現小區的無聲清運;壓縮過程處于封閉狀態,不再出現垃圾灑漏現象,減少了環境污染。
(二)垃圾清運路線優化
對于城市垃圾收集與清運而言,選取合適的垃圾清運方式,設計合理有效的收運路線,對城市垃圾收運系統是十分重要的。在路線設計時,應滿足以下原則:
1. 小區清運應安排在清運作業前端,及時處理小區垃圾滿溢情況,且不與小區進出車輛高峰期相撞。
2. 收運路線應盡可能緊湊,避免重復或斷續;盡量平衡工作量,使每個作業階段、每條線路的收集和清運時間大致相等;且應避免在交通擁擠的高峰時段收集、清運垃圾。
3. 收集路線起始點最好位于停車場或車庫附近;路線盡量避免狹窄單行道、公交要道,垃圾車停車點位應遠離公交站臺。若收運路線在單行街道收集垃圾,起點應盡量靠近街道路口,沿環行路線進行垃圾收集工作。
(三)配套措施
對于垃圾清運擾民的問題,還能從以下方面配套改善:一是利用數字化觀測、人工輔助的垃圾監控系統進行優先級處理,用“互聯網+”實時監控反饋清運工作。二是采用減噪的作業方法。普及滑輪型垃圾桶:將小區的垃圾桶換為底部滑輪型,且工作人員進行垃圾清運作業時應輕拉輕推。三是建立健全清運作業服務規范,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定期培訓、督導;合理制定獎懲制度。四是合理宣傳、引導。對城區居民積極引導,增強環保意識、垃圾分類意識,從源頭上緩解垃圾清運的壓力。也可以出臺相關處罰機制,全面推動規范的垃圾處理方式。
參考文獻:
[1]Fukuyama K.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systems sustained b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 collection system of classified garbage and rubbish[C]. IEEE, 2000.
[2]周少奇,張鴻郭.Biological treatment equipment for simultaneously treating waste water and waste gas of garbage compression station: 2005.
[3]Zhang B, Zhou Y, Zhang Z. Planning of Hunan Linwu urban and rural garbage removal system[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2014.
[4]蘇健.杜絕清運作業擾民現象 讓城市更加舒適宜人[J].城市管理,2007(10).
[5]王富強.淺談城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理[J].科技資訊,2011(21).
[6]薛文珍,甘縣輝,汪永輝,等.住宅小區垃圾壓縮站環境污染及防治對策[J].上海環境科學,2003(10).
[7]張驍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2 (08).
[8]趙國華,陳炳祿,鄭正,等.生活垃圾源頭控制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04).
[9]鞠阿蓮,陳潔.日本生活垃圾收費實施情況及其效果[J].環境衛生工程,2016(05).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