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光
摘要:馬克思借用卡夫丁峽谷的典故,說明在一定條件下超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舉世矚目,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并且可以走的更遠。
關鍵詞:卡夫丁峽谷;兩個必然;兩個絕不會;歷史;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導無產階級解放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工人階級革命實踐,剖析和繼承人類先進思想文明中創立的,包括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剩余價值學說“兩大基石”,在此基礎上使共產主義理論由空想變成科學的理論。在馬克思晚年關于實現共產主義的理論中,借用“跨越卡夫丁峽谷”這一典故,來說明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超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從而避免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所帶來的一切阻礙歷史發展的災難。
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的闡釋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即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趨勢,并在《共產黨宣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生、發展,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其意在說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實現必然是一個長期復雜而又曲折的過程,并不能由此否定革命斗爭實踐的必要性,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也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而來,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樣積極投身于歐洲革命運動,并在革命斗爭實踐中不斷總結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投身西方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實踐的同時,對東方國家的無產階級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給予關切。恩格斯指出,西方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并加速其革命發展的進程。馬克思認為:“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注: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今蒙泰薩爾基奧)附近的卡夫丁峽谷包圍并擊敗了羅馬軍隊。按照意大利雙方交戰的慣例,羅馬軍隊必須在由長矛交叉構成的“軛形門”下通過。這被認為是對戰敗軍的最大羞辱。“通過卡夫丁峽谷”一語由此而來,意即遭受奇恥大辱。],而把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用到公社中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論斷指出:落后國家,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可以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從而避免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及災難性后果,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的一切諸如先進的科學生產力等這樣的肯定成果,在此基礎上,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克思強調對于不同落后國家的革命前途問題,要從世界歷史的高度來認識,要求具體分析每個國家所處當時的歷史環境,把握時代的發展特點,走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由之路。
20世紀東方國家——俄國和中國相繼發生的革命,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東西方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道路的思考,意義在于指出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都有可能走向社會主義,這就為不同國情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方法論的原則。
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啟了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先河,把整個世界的發展拉進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由此轉移到了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發展和運用,促成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同時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篇章。
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列寧主義的勝利,列寧的勝利是因為他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論斷當作教條,是把馬克思主義所呈現的科學精神繼承發展,將其同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十月革命的勝利是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之日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取得的一次偉大的成就,也是經濟文化較落后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開始,是馬克思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偉大的歷史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跨越卡夫丁峽谷”不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信中指出實現這種可能性是有前提條件的。他們強調的條件主要是:第一、必須以俄國農村公社的存在和發展為基礎,認為這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第二、俄國革命必須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互相補充。這是俄國土地公有制發展成為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第三、必須有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引發、推動和積極支持,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勝利完成。恩格斯認為,這些條件對于那些剛剛踏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成功地縮短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
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啟示我們,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國家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有其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這是自黨成立之日起就旗幟鮮明地堅持和繼承的,也是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所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歷史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要實際的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必須科學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革命實際以及建設改革發展的要求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這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合乎中國發展需要的理論創新。
自1921年至今,有三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需要注意:第一、1949年新中國建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二、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大幕;第三、2017年,十九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出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堅定不移貫徹新的發展理念,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發展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達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可以說,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就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代表的毛澤東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以及鄧小平同志關于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理論、習近平同志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一種科學的理論只有同實際和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同國情民情相結合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產生出巨大的力量。
由于種種原因,蘇聯和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相繼解體,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國家的失敗而灰心喪氣從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這就從一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并且可以走的更遠。歷史的實踐證明,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遠比人類的科學認識判斷曲折復雜得多,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情況就充分的印證了這點。縱觀20世紀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實踐,既有巨大的輝煌和成就,也有慘痛的失敗。成就也好,失敗也罷,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要求我們必須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推進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總結世界發展的規律和經驗教訓,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九十年代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也就是“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歷史教訓,對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具有普遍意義。
第一、反對主觀主義,防止急躁冒進,扎扎實實地搞好國家的經濟建設。
第二、反對教條主義,防止生搬硬套,努力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反對封建主義,防止個人獨斷,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馬克思主義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論斷,必須具體的放在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來運用,而不能陷入了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封建主義的錯誤之中。“跨越卡夫丁峽谷”在實踐中證明是能行得通的,最根本的問題在于是否能同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照搬照抄別國的經驗或者僵化的模式。科學的理論同實際和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同國情民情相結合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才能產生出巨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