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濤 王媛杰
摘要:文章利用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數據,描述分析發現高齡老年人比較認可居家養老模式,傾向于住在家里,接受社區服務的養老模式。通過對數據進行多變量分析,看到居家養老模式更加有利于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居家養老這種養老方式還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患慢性病情況。獨自居住在家里可以提高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養老院等養老模式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機構養老相對于居家養老,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劣勢。
關鍵詞:高齡老人;居家養老;健康;慢性病
老齡化,是當今世界各國重點關注的問題,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老齡化方面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形勢。發達國家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醫療水平提高和老年預期壽命增長,人口陸續進入低生育率和高度老齡化階段。而中國的人口結構,則在經濟快速發展跟我國獨有計劃生育政策的雙重作用下,快速老齡化并不斷加劇。未富先老,是我國人口發展的主要特點。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早在2000年,我國老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到了我國總人口的7.0%,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2000年之后我國的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201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到了總人口的8.9%。杜鵬(2005)預測我國人口在2026年將大約為14.5億人,如果保持計生委宣傳的1.8的生育水平不變,在2026年之后我國人口會不斷下降,2050年可能降到13.8億人,而到2100年則會降到10.5億人。他預測205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可能是4.3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大約是3.2億,其中相當一大部分是高齡老人。同時,杜鵬的研究還顯示2000~2010年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升到45.6%;65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數量,將增到2050年的近2億。一些媒體相關報道也顯示,“由于我國計劃生育制度的推行和現代人口遷移的發展,我國三代同堂式的傳統家庭越來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結構(一對夫婦同時贍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愈加明顯,同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可能還將進一步增加。”獨居和只有老年夫妻居住的家庭比例增長,一方面是子女離家后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表現出希望獨立生活的愿望,傾向于獨自居住。2015年全國老齡委數據顯示,從2015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提升到29%。同時,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半數,大中城市達70%,給老人的照護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是積極應對老齡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的正確選擇,其中比較重要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
對于居家養老的定義,我們采用的王靜(2012)的定義。王靜在文中指出,“居家養老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模式。它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開展社會化服務,是一種個人自理加社區援助的社會化養老方式”。 對于居家養老模式的研究,一部分學者集中討論居家養老概念的界定,與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的相同和差異(俞賀楠,2011;王莉莉,2013);還有學者研究現存的不同的居家養老模式,以及他們之間的優勢和不足(吳玉霞,2007;丁建定,2013);更多的學者集中研究老人對居家養老模式的需求和滿意度(陳賽權,2000;章曉懿,2011;王靜,2012)。目前還很少有實證證據證明居家養老這種方式相當于其他養老模式,對于老年健康更多的實際意義。本文嘗試利用全國大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數據,研究居家養老模式對高齡老人(年齡大于或者等于80歲的老年人)健康的積極作用。
文章采用2011年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CLHLS),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項目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曾毅教授主持,1998年正式啟動,2001年經過衛生部推薦,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批準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國家特別委托項目。1998年的基線調查的省份有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相關城市。
對于高齡老人健康的研究,一般從三個維度考慮:自評健康,慢性病情況和日常活動能力。自評健康不僅能綜合反映高齡老人主觀和客觀的健康狀況,還可以發現一些客觀健康指標因為自身限制所不能發現的許多問題。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日常活動能力包括穿衣、吃飯和洗澡等能力是老年人健康的直接身體表現。對于自評健康的分析,我們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對于慢性病和日常活動能力我們通過將變量轉化為連續變量,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式進行檢驗。受調查問卷和數據的限制,本文的居家養老定義為與家人居住在一起,同時接受社區服務的老年人養老模式。
本文從高齡老人自評健康、慢性病和生活自理能力三方面檢驗居家養老方式對高齡老人健康的影響,以證明居家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的健康有促進作用。
(一)影響自評健康
在檢驗居家養老與健康的關系時,根據數據結構,我們用卡方檢驗不同居住方式與自評健康之間的關系。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居住方式與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1)。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自評自己更加健康,而住在養老院的老年人更加傾向于評價自己健康狀況不好,尤其是無法回答的老年人更可能是健康狀況很差的老人,本調查中他們大部分集中住在養老院中。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居家養老模式更加有利于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
(二)影響患慢性病
在檢驗養老方式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時,我們建立多元回歸分析模型。第一步,納入老年人社會學人口學因素,可以看到年齡、城鄉、婚姻和教育等變量與高齡老人患慢性病狀況有一定相關;第二步,納入生活方式因素,發現吸煙、飲酒和常吃蔬菜與高齡老人患慢性病數量有一定相關;最后,引入居住方式變量,可以發現獨居和與家人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患慢性病數量不存在顯著差異,但住養老院的老年人患慢性病數量顯著高于與家人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居家養老這種養老方式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患慢性病情況。
(三)影響生活自理能力
為進一步檢驗居家養老模式與老年人健康之間的關系,我們檢驗居住方式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關系。第一步,我們引入年齡,城鄉和性別等人口學因素,發現人口學因素與生活自理能力有相關關系;第二步,引入吸煙、喝酒、經常吃水果和蔬菜等生活方式等因素,發現生活方式變量與生活自理能力有相關關系;第三步,我們引入居住方式變量,結果是獨居的老人相對于和子女住在一起可以顯著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而住養老院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當前我國老齡化嚴重的背景下,居家養老模式是我國主要推崇的養老模式。養老模式既符合我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也符合我國的當前國情,有利于養老事業的發展。本文利用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數據,發現高齡老年人傾向于住在家里,接受社區服務,而不希望住在養老院等機構,這體現居家養老模式得到老年人的認可。但當前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種類比較少,服務提供的比例也比較少。在這些服務中,高齡老人最希望社區可以提供的服務是“上門看病、送藥”,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提供保健知識”和“精神慰籍,聊天解悶”。通過對數據進行卡方檢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居家養老模式更加有利于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采用多元回歸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可以發現獨居和與家人一起居住的老年人都可以降低患慢性病數量,但住養老院的老年人患慢性病數量顯著高于與家人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居家養老這種養老方式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患慢性病情況。同時,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我們看到獨居的老人相對于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可以顯著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而住養老院可以顯著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機構養老相對于居家養老,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劣勢。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果,相對于其他養老模式,高齡老人更傾向于住在家里,接受社區服務的居家養老模式。同時,居家養老模式可以顯著提高老年人的自評健康、降低患慢性病數量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2]陳賽權.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 人口學刊,2000(03).
[3]杜鵬,翟振武,陳衛.中國人口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J].人口研究,2005(06).
[4]成偉,劉海鷹,張宇奇.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方案探索[J].理論與現代化,2013(01).
[5]丁建定.居家養老服務:認識誤區、理性原則及完善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02).
[6]丁志宏,王莉莉.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均等化研究[J].人口學刊,2011(05).
[7]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01).
[8]江海霞,陳雷.創新老年產業發展與深化居家養老服務[J].特區經濟,2010(06).
[9]馮曉娟.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J].社會科學家,2012(04).
[10]劉新萍.論城市居家養老服務多元合作體系的建設及發展——以上海市靜安區為例[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9(04).
[11]婁方麗,尚少梅,金曉燕.居家養老與長期照護、家庭照護之概念辨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3(05).
[12]孫迎春.我國社區居家養老調查及對策研究——基于南京市棲霞區居家養老調查[J].特區經濟,2012(11).
[13]王莉莉.基于“服務鏈”理論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供給與利用研究[J].人口學刊,2013(02).
[14]王靜.北京社會化居家養老問題與對策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2(03).
[15]王霞,馮澤永,李秀明,馮丹.醫療服務融入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的探討[J].醫學與哲學(A),2015(02).
[16]吳玉霞.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研究——以寧波市海曙區為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02).
[17]顏秉秋,高曉路.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滿意度的影響因子與社區差異[J].地理研究,2013(07).
[18]姚遠.從宏觀角度認識我國政府對居家養老方式的選擇[J].人口研究,2008(02).
[19]楊春.對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10(06).
[20]俞賀楠,王敏,李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1(01).
[21]張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22]章曉懿,劉幫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1(03).
[23]周元鵬,張撫秀.上海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背景、需求趨勢及其思考[J].人口與發展,2012(02).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項目資助(201606010201)。
(作者單位:王延濤,北京大學;王媛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