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南,魏彩杰
(1.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2.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1)
30年前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描繪到如此的視覺情景:“我們時代是一個視覺時代,我們從早到晚都受到圖片的侵襲”,這個描述對于現今的數字信息時代來說再貼切不過。在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視覺形式沖擊下的時代,平面設計作為傳播手段,平面設計越來越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面作為平面設計中視覺圖形最基本的形態元素之一,是視覺形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平面設計領域里為視覺信息的傳達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面在平面設計應用中,以何種形態方式來展現它的作用?如何體現設計主題?本文就此展開研究。
面在《辭海》中釋為表面,而《英漢大詞典》將其譯為平面。幾何學中,面是移動軌跡,只有長度和寬度,這僅僅只是它外在的形式。在平面設計中,對面的理解,要拋開外在的具體材料和形式,研究它內在的本質和編排所帶來的形態的變化。面在造型上比點、線更能確立形的意義,研究形與面的變化,更有助于了解面的特征。
平面視覺形態中,面元素主要可分為“幾何形”、“有機形”、“自由形”三大類。
面元素在平面視覺形態中具有的獨特氣質。一、平面圖形中,面有大小,有形狀,有位置,相比點、線更具有視覺力。二、可控性。面的面積可隨意控制,當寬度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演變成線,因而面元素是能夠向線元素轉變的,而它的判定取決于對面元素寬度的控制;同理,面元素向點元素的轉化,也是取決于相對大小。三、關聯性。任意形狀的物體都能當做“點”的圖形,而當點元素不斷放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轉化成面元素。四、直觀性。面元素的位置、大小、排列直接影響了畫面的美感和視覺語言。面元素在設計運用中的特征和地位,跟設計中的主題和角色是分不開的,也可以說角色決定面元素特征,在研究中要想把握面的屬性就得深入研究要表現的角色。正是因為面的這些特質,在設計中通過組織編排、對比、材料應用的不同方式,即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面的視覺形態和視覺感受。
幾何形是由較為規則的直線或曲線構成的面稱為幾何形面。規則幾何形面呈現于嚴肅、平靜、穩定、秩序的審美效果。但是當幾何形的規則性與簡單程度過了一定的度,就會產生呆板、機械感,因此在創造與應用幾何形的時候把握度是至關重要的。就比如日本著名設計大師田中一光的海報設計作品——《日本舞蹈》(如圖1),畫面以方塊等分,用幾何形等分出的形狀,按理是很機械、理性的,而田中一光巧妙地將代表兩個眼睛的半圓向內傾斜,這一筆就讓整個機械的幾何形瞬間有了表情,形成滿臉微笑的動的造型意味。這種情感處理方式,就是將靜態轉為動態,編排方式的轉化,也就改變整個感情特質。筆者在研究面元素形態過程中,導師不斷強調:同樣的元素形態,在不同編排的情況下就能得出不同的情感體驗,對于視覺形態的創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設計的實踐可以協助我們體驗到幾何形,再通過各種形式的嘗試才能幫助我們認識幾何形面的各種變化的特征,更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用到設計創作中,也讓設計作品更有深意。
有機形態,是可以再生的,有生長機能的形態。但需要考慮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關系才能合理存在;而相對的無機形態是指相對靜止,不具備生長機能的形態。在面的多種形態中,有機的面會給人帶來生機、生命、愉悅、和諧的視覺語言感受。就如著名平面設計師的岡特·蘭堡1988年在威尼斯巴登博物館的土豆為主的系列個展招貼設計,岡特·蘭堡出生于二戰的發起國德國,土豆伴隨蘭堡度過了苦難的青少年時期,因此土豆對于他來說有著極為特殊的感情,在他眼里土豆不是土豆,而是一種文化。在他土豆系列的招貼中,他將土豆削皮、纏繞、切塊、上色、堆砌,不同的組成形式之間存在著某些共同點,那就是蘭堡在構圖時把土豆形的輪廓線和塊的色彩結合在一起。輪廓線和色彩是繪畫中最能表現區域的元素,蘭堡將這個原理嫁接到招貼上同樣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效果。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將原本自然、鮮活的有機形態表現得更具有空間層次和超乎尋常的視覺沖擊力(如圖2、3)。
包括偶然形。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結果的形稱“偶然形”,偶然形給人特殊、抒情的感覺,表達與表現的彈性相對來說較大。以圖4為例,此作品整個給人一揮而就的感覺,毫不拘謹的外輪廓增添了面元素的延展性和張力,同時層次鮮明、大小不一的視覺造型給整個作品更強層次的視覺沖擊力;圖5是在生活中極其常見的材料泡沫,黑白相間層次分明,在創作中泡沫隨機折斷偶然間呈現出的外輪廓的形,規則與偶然形成強對比,理性與感性的沖突融合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創作手法是很多的藝術家在創作時常用到的技法,比如說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的杰克遜· 波洛克,他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灑出流線來呈現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往往極具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偶然形,即便是外形難以捉摸,無法像規則形那般用精確標準來衡量,但是同樣能夠豐富、精確地表達創作者的思想和靈魂。
平面設計中面元素的各種表現形式,可以讓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有活力更具延續性、沖擊性、靈動性。除了面元素的集中表現類型外,還有文字和色彩等等元素也影響面在設計中的應用。
在平面設計中,文字和圖形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而面元素也是構成圖形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字和圖形都是傳達信息的重要角色,而面元素作為圖形的一個基本元素,也是情感和語言的傳達載體。我們通過欣賞亨利·托馬耶夫斯基的海報作品《勝利的“手勢”》,主要創意以一塊綠色的面的形態為主要圖形,再加上同一手繪的表現手法的文字作為呼應,使整個作品達到形式與主題的統一,呈現了元素和文字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作用,兩者缺一不可(如圖6)。
色彩更是無處不在,色彩往往是一種先聲奪人的傳達要素,較之圖形、文案及其它表現語言更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大利策展人阿基萊·伯尼托·奧利瓦曾說過“色彩的力量從不是侵略性和競爭性的,而是回歸到對總體的懷念”。研究表明在色譜中,暖色令人感覺溫馨、溫暖、興奮、放松,如紅色帶給人興奮、熱血亢奮的感覺;而冷色系則給人憂郁、凄冷、冷靜、平穩的感受,如藍色給人一種平靜而又帶有一絲憂郁之感。如丹·雷辛格的海報作品《中國藝術設計博覽會》整個作品以分割的面的表現形式,再各種色彩的融合,五彩色彩給人一種熱情、高亢,外擴的一種張力,能夠準確地抓觀眾的眼球借此寓意展覽會“百花齊放,百花爭鳴”,非常深刻地表達展覽的主題(如圖7)。
在現當代平面設計中,面元素各種形態以自身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觀眾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和心理聯想,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再加上文字、色彩元素的融合,就能夠更多角度地創作出一幅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作品。
面雖沒有像點、線那樣隨處可見,但是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面表面平靜,但包含的視覺語言卻是滔滔不絕,連綿不斷。在今天的設計運用中,面自身的表達有時候甚至都超過了文字,強烈的感情表達和形態表現力,足以與人達到共鳴。當然面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面與點、線、體、色彩、空間等等元素之間相互轉換并結合使用,一起構成和諧而富有韻律的視覺畫面。設計者要用靈感與創意,用心去研判、去實踐,讓這些元素不離不棄,結合有序。只要我們在今后的設計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就能夠發現面更多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注釋:
①江濤.窮盡一生亦不過無限接近[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