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雨
(吉林師范大學長春校區 吉林 長春 130000)
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戰國七雄互相征戰,強者為王,富國強兵是社會主流,孟子的主張雖然從長遠來看是真正的富國強兵之途,但是,這種仁政思想見效慢,并不適合當時的形勢,因此,孟子周游列國,四處宣傳他的政治思想,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但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得到了后世封建統治者的認同和采納,孔孟之道也為世人所推崇,可見孟子思想的意義之深遠。盡管孟子的仁政思想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其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對待孟子的仁政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的看待。孟子的仁政思想雖然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但是它對后世,對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借鑒作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施行仁政,這里的仁即仁義,即不忍人之心,仁政就是把不忍人之心應用到治國理政上來。我認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隨著人道主義思想的傳播,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已經廢除了死刑,但是我國目前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現在還不能廢除死刑,死刑依然存在。死刑就是一種對犯罪分子的“合法謀殺”,執行手法非常殘忍,死刑的存在完全違反了人道主義。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也必將廢除死刑,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孟子的仁政思想強調寬省刑罰,強調道德仁義,這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一味地依法治國忽視了道德的重要性,忽視了人性關懷。孔孟之道傳承了數千年,一直為讀書分子所尊崇、踐行,培養出了無數的仁人志士,他們品格高尚,嚴于律己,具有一種文人的風骨。在今天我們不應該僅僅法律至上,也應該把孔孟之道,把孟子的仁政思想繼承和發揚下來。道德的教化遠遠要比死刑的震懾有用得多。就我國目前形勢而言,死刑是一定會被廢除的,我國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完善立法等措施逐步廢除死刑。
孟子強調為政者首先自己要行仁義,端正自己的行為,然后才能治理、端正一個國家。他的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自習近平總書記執政以來,一直加強廉政建設,蒼蠅老虎一起打,嚴厲處理黨員干部貪污受賄,不作為的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這只是迫于法律的震懾,我國在從嚴治黨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道德教育,封建社會在孔孟之道的教育下,出現了許多為國為民真心辦實事的清官。在君主集權制度下的封建社會仍有那么多的清官,我相信這是孔孟之道在發揮作用,文人都有一種風骨,寧可餓死也絕不做失節的事,當今社會,我們仍然應該宣傳發揚這種風骨,加強宣傳教育,在為官之前,為官之時都應該學習這種風骨,以此加強廉政建設。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話,孟子十分重視對老人、孩子的關心,照顧。我國現在正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廣度、深度仍有待加強,對老人、兒童的相關保障體系仍應不斷完善。現在出現了很多老人摔倒,路人扶起反被訛的現象。老人摔倒扶起來這是善良的表現,是對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的繼承,有很多人利用人們善良的心理去敲詐勒索,這是道德的滑坡。我們應該學習借鑒孟子的仁政思想,把注意力關注到老人、兒童、婦女、殘疾人等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關心關愛這些人,不僅僅是金錢方面的照顧,還有心靈方面的照顧,加強老人兒童的思想教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盡我們最大的可能建設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和諧社會。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吸收借鑒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仁政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被統治者所采納,但卻為后世封建統治者所采納,影響了幾千年,細數歷史,但凡國富民強的時代,莫不是施行了仁政的緣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我們對待孟子的仁政思想,應該辯證地看待,一分為二地來看,既看到積極意義的一面,也看到其階級局限性,歷史局限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