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和平鎮綜合文化站 甘肅 武威 733000)
美術自古以來就是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以及社會科技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大繁榮,國家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對基層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生活的建設活動,其中美術活動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現階段我國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美術活動開展的現狀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地區又各具特色。這是由于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所以不同地區的人民生活與文化都大不相同。在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的美術活動中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人們可以由自己的喜好決定參加什么類型的美術活動。但是在文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加強重視與改進:一是群眾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沒有良好的硬件作為基礎發展群眾文化,二是各級工作單位對文化工作不夠重視,組織活動過于死板傳統,三是不能因地制宜組織能夠發揮地區特色的文化活動,四是文化產業市場化水平不高,不能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1]。
(一)豐富群眾文化內涵。在傳統的思維中只有有一定文化內涵的人才能看得懂文化藝術,但是其實并不是這樣,藝術是大眾的,即使有些難懂的但那也是少數的。美術活動的開展就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內涵,隨著近年來美術活動的形式更加豐富活動范圍更加廣泛,美術活動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例如過年貼年畫、剪紙之類,就已經讓美術活動融入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來,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內涵,讓群眾更加了解文化藝術,愿意參加更多的美術活動。
(二)拓寬群眾審美品位。美術活動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有些群眾的精神追求比較高,會利用業余時間追求審美品位的提升,而在群眾中開展美術活動的文化藝術活動就能夠提升群眾的審美品位。這是由于美術文化藝術形式的特殊性,自身就具有較高的審美品位的門檻,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活動的形式越來越多,更有攝影藝術、參觀博物館展覽等,紙上得來終覺淺,更多地投身實踐中可以將自身經歷與美術藝術聯系在一起,提升文化內涵的同時擴寬審美品位[2]。
(三)提高群眾創造能力。當美術活動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時,人民群眾也會逐漸被激發出創造美術的熱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提升人民群眾創造能力的美術活動,例如開展日常繪畫交流活動、剪紙學習活動、名畫鑒賞活動,都可以將美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來,通過這些活動激發群眾的主動創造美的能力,這種創造能力不僅可以在美術活動中展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熱情的生活態度,有了這有生活態度可以創造更多的美好生活。
(一)開展方式多樣化。在當下美術活動的發展現狀已經有較多較豐富的活動形式了,但是也有需要改進的問題,主要是基礎設施還不夠齊全。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足夠先進了,我們的文化活動也需要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利用新時代中的新媒體技術開展內容豐富的美術活動[3]。例如可以利用互聯網搭建美術活動平臺,將網絡上更豐富更精彩的藝術資源分享在共享平臺中,可以讓沒有時間參加現場活動的群眾在網絡上參加。將新媒體技術中的3D、4D、VR、AR等新技術引入美術活動中,讓群眾既可以參加美術活動也可以體驗新的科技成果。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各方面人力、財力的支持,所以各級單位應當更加重視美術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二)加強美術隊伍建設。雖然說群眾是最大的隊伍,但是如果在群眾中加入更多更專業的中堅力量可以加快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所以需要組織加強群眾中美術隊伍的建設,請一些專業的人才參與到美術活動中,這也可以增加群眾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提高活動開展的效率與加深活動的影響,而且除了專業人才,還可以拉動領導干部參與其中,讓領導干部作出表率也更能夠激發群眾的熱情與積極性[4]。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群眾文化是群眾主要要求參加的用業余時間組織的滿足精神文化追求的自我娛樂的社會性活動。在群眾中組織開展美術活動不僅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內涵,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欣賞與創造能力,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組織與配合開展相關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