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川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旗袍作為我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在歷史服裝的舞臺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改變和發展,旗袍也隨之不斷發展改進,于民國融入新的設計元素和文化因素,徹徹底底地擺脫了以前單一寬大古板的樣式,達到其發展最高點。
袍服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服飾,經袍服改良在清代演變為旗袍,在民國得到發展并延續至現代。清代旗袍是滿族女性傳統服飾,泛指旗人的袍,也稱之為旗裝。為適應滿族人騎射生活的需要,樣式為右衽大襟,四面開衩,分男女兩類,不過只有當時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和后世旗袍有血緣關系。民國時期是旗袍的鼎盛時期。早在民國建立之前,有些大城市已經開始了近代服飾的改良,尤其是上海,為民國初期旗袍的變革提供了試驗田。隨后辛亥革命的爆發、思想的解放、國人的進步,旗袍與西方服飾文化交融,采用西式裁剪方式且融合中國民族精神,使其更加體現東方女子的典雅美,進而成為近代服裝變革的一道靚麗風景。
清代服裝受封建社會保守禮制的約束,與西方文化無過多交融,故旗袍樣式在清代沒發生大的變化,只是在其固定的幾個形式內加以改變。在民國時期思想解放,女性追求自由開放,故旗袍樣式發生較大變革。其主要樣式變化和盛行情況大致分為三個時間段。
(一)在20世紀20年代。旗袍發展的啟蒙期。民國建立初期,辛亥革命剛剛推翻舊制,政權仍不穩定,人們思想及社會風俗逐漸轉變,且外界文化傳入甚少,故旗袍樣式與以往大致無異,以直身平面裁剪為主;直筒、寬腰、不修身,袖口比較寬大一般呈倒喇叭形狀。在裝飾方面,沒有清代旗袍繁瑣復雜的鑲嵌滾繡的傳統工藝,多在衣服邊緣進行裝飾。此時旗袍屬于經典旗袍且主要流行于上海,隨后盛行于全國各地。
(二)20世紀30年代。旗袍發展的鼎盛期。此時國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影響且民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服裝的條例,將旗袍定為國服,故旗袍樣式有較大改進,樣式逐漸豐富,注重體現女性的線條美和自身品味。由單一平面剪裁變為多種剪裁方式的綜合應用;貼合、收腰、修身,袖口變窄;在肩上縫制了墊肩,袍身增加了胸省,出現了一些搭配旗袍穿的小物件,比如帽子、披肩、頭花配飾等。此時旗袍屬于改良旗袍且已流行于全國各地。
(三)20世紀40年代。旗袍發展的平緩期。受戰爭背景的影響,國家經濟蕭條,物價上漲,為節省成本及使用方便,旗袍整體風格更為簡潔,出現了“短”的流行趨勢;且隨著歐洲文化的滲透,旗袍“中西結合”風格明顯。此時旗袍更加現代化,袖子、領子、袍身都有不同程度的變短,甚至出現無袖,逐漸體現現代女性的簡潔、輕松;在旗袍樣式上增加了一些時尚的流行元素,如拉鏈、撳鈕等。
(一)從旗袍的樣式來看,由“單一”到“多樣”。與清代旗袍相比,民國旗袍在整體、細節、內搭、面料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變革。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保守的傳統思想影響,清代旗袍整體樣式為長袍直身寬大,長至腳面,看不出女性任何線條;領口多為立領或元寶領遮腮掩面。20世紀30年代,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思想,女性尋求思想獨立且大批歐洲留學生回國發展,極大促進民國旗袍樣式的變革。

1.整體樣式。民國時期,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女性思想覺醒且地位有所提高,不再是以往的足不出戶,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入社會,自己謀生。為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便及線條美的體現,將旗袍的長度由腳面縮短到膝蓋甚至更短。同時加入歐洲服裝特點,變得修身、收腰、更加注重美化人體,體現女子的曲線美和青春活力。
2.細節樣式。旗袍的細節包括領口、袖子、門襟、開衩等。領口從立領、元寶領變得多樣化,出現了大立領、小立領、西式立領,無領、圓領等樣式。袖子變化十分明顯。清末旗袍的袖子多和衣身連在一起,所以在腋窩下會產生很多的褶,不美觀。為解決這個問題,將袖子改的更加貼身,出現無袖、中袖、短袖,等各種袖子形式,改變以往的臃腫,使手臂變的更加纖細,線條更加優美。
3 .內搭樣式。清朝講究保守,女性穿旗袍里面穿著一條長褲,女性都會在褲腳繡上花紋,在穿開衩旗袍時長褲會漏出來,為防止外漏。在民國時期,女性穿旗袍時里面穿的是內褲和絲襪,穿開衩旗袍時,腿是漏出來的。并且,當時受一名影星“阮玉玲”的影響,“義乳”也由此盛行開來,“義乳”是民國時期大家對內衣的稱呼。她習慣于再穿腰身很細的旗袍,她認為只有穿上“義乳”才能更加體現她的線條曲線美。所以民國時期很多女子爭相效仿。
4.面料樣式。制衣的面料不是以往厚重的織錦,有絲綢、錦緞、棉布等。在面料圖案的樣式有線條織物、幾何織物等。
(二)從旗袍的圖案來看,由“傳統”到“新穎”。清代旗袍的圖案多以寫生手法為主,圖案來源多是一些神獸:龍、麒麟、鳳凰、仙鶴等,還有梅蘭竹菊百花,其中最普遍的是團花紋樣。到了民國,旗袍的圖案紋樣不斷地增多,龍、麒麟等神獸逐漸退出旗袍圖案,但鳳凰百鳥依舊被當時女性所青睞。

1.20世紀20年代,旗袍樣式不斷地追求簡潔,故圖案呈現簡單、淡雅的趨勢。人們認為花卉植物紋樣體現素雅大方,所以采取圖案素材大多是植物和大花卉圖案,如:牡丹、梅花、海棠。旗袍的顏色相對于清朝來說較淡雅。受西方裝飾藝術影響,藝術家們慣用幾何圖形裝飾旗袍。不過當時幾何紋樣較簡單,一般為云紋、直線、波浪線、方格線等。
2.20世紀30年代。大批歐洲留學生回國發展,他們將歐洲的服裝設計和裝飾藝術融入旗袍中,使旗袍圖案設計更新穎,體現中西結合。尤其在幾何紋樣的裝飾上,變得更豐富多樣。不是簡單的線或圖形,而是通過不同排序方式和布局,綜合形成另外一種圖案,如:在旗袍上添加一些長的波浪線或直線,簡潔且襯托女子身體的曲線美,在旗袍上添加一片葉子或其他小型圖案,體現一種清爽的感覺。
3.20世紀40年代,幾何和小花紋圖案最為流行,體現女子輕松細膩的風格。圖案尺寸變小,構成元素增多,大尺寸圖案逐漸退出市場。
(三)從旗袍的穿著人物來看,由“宮廷”到“大眾”。不同時期,旗袍的穿著階層不同。清代旗袍穿著具有局限性,主要流行于宮廷,大部分平民穿的是寬大的長袍。民國時期思想解放,社會風尚改變,上海等地出現歌舞廳,明星的穿著起帶頭示范作用,加上“良友”畫報等信息傳播媒介的宣傳,旗袍日漸流行。大多女性都穿著旗袍,學生、商人和明星無一不愛旗袍。每個人都有穿旗袍的權利和選擇穿何種旗袍的自由,且旗袍適用于任何場合,并非局限于重要宴會。
旗袍,不單單是女性服裝的典型代表,更是一種文化。旗袍之所以流傳至今依舊盛行,必有其獨特之處。從“旗袍”這一小物件的變革便可窺探出歷史時代背景的變革。因此,我們應當深入地了解旗袍及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促進旗袍不斷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