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王 德
(貴州財經大學a.工商學院;b.文法學院,貴陽 550025)
經濟的發展不僅要帶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要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減貧是指可以為人類帶來幸福感,同時還可以減少社會各種不公平以及對生態缺乏加以改善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發展綠色經濟能夠有效實現減貧效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還能夠顯著地降低因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各種風險。其理念主要包括兩大核心思想:一是生態環境必須與經濟發展協調,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這種經濟對環境是友好的;二是綠色經濟的發展必須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統一,經濟的發展要有效帶動當地人民收入的增加,讓貧困人口盡早在綠色經濟的發展下摘掉貧困的帽子,達到共同富裕。本文通過對綠色經濟的減貧效益指標進行系統構建,針對指標體系選取貴州作為案例驗證,并對貴州的綠色經濟的減貧效益進行分析,進一步理清綠色經濟的減貧作用與功能。
當前,國內外沒有具體的有關綠色經濟減貧效益的指標構建,但是存在與之相關的綠色增長、綠色發展、經濟環境、貧困等指標的構建,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基于生態發展模式視角,構建的較為系統的綠色增長檢測指標體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經濟衡量框架。除此之外還包括李曉西組織的聯合北京師范大學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可持續研究基地、西南財經大學綠色經濟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三家單位聯合構建“中國綠色發展指數”等。通過對以上資料的分析,發現指標的構架主要針對的以綠色發展與社會發展、衡量貧困為主題單方面的多維度研究較多,但將一定時期內綠色經濟與減貧效益相結合進行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并不多。
因此,本文充分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整體狀況,按照系統性、科學性、可行性、操作性的原則對指標進行篩選,最終確定貴州綠色發展減貧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及28個二級指標。通過對30位相關綠色發展和減貧領域專家發放《綠色經濟的減貧效益測評指標體系調查表》,收回有效問卷25份,運用YAAHP軟件分析,統計25位專家打分平均值,得到綠色經濟的減貧效益測評指標體系權重分配。具體指標構建及權重分布如下頁表1所示。
根據設計的各個指標以貴州2010—2015年六年的各項數據為基礎,通過年均增長率X%=(其中B為最后一年,A為第一年)計算出各項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并根據指標特點,設計測評計分檔次:其中正指標年均增長率(X%)計分檔次為{(X%)|0≤X<5%}記1分;{(X%)|5%≤X<10%}記2分;{(X%)|10%≤X<15%}記3分;{(X%)|15%≤X<20%}記4分;{(X%)|20%≤X<25%}記5分;{(X%)|X≥25%}記6分。負指標年增長率(X%)計分檔次為{(X%)|0≤|X|<5%}記-1分;{(X%)|5%≤|X|<10%}記-2分;{(X%)|10%≤|X|<15%}記-3分;{(X%)|15%≤|X|<20%}記-4分;{(X%)|20%≤|X|<25%}記-5分;{(X%)|X|≥25%}記-6分。正指標中年平均增長率如果是正數,按照其對應評分段位給予正分;如果出現負值,按照其對應評分段位給予負分;同理,負指標中年平均增長率如果是正數(意味著非綠色經濟發展方向評價增加),按照其對應評分段位給予負分;如果出現負數,按照對應評分段位給予正分。
通過以上綠色經濟減貧效益測評指標算出各個片區指標的平均值,其平均值可以反映出貴州各項綠色經濟的減貧效益的整體差異性,如圖1所示。

表1 綠色經濟減貧效益測評指標體系權重分配表

圖1 貴州綠色經濟減貧效益評分示意圖
2010—2015年中每項指標的數值評分綜合平均值折線圖其取值范圍在-6≤X≤6之間,從中可以看出各項二級指標的評分平均值均在-2分以上,最低指標增值稅占收入的比例的平均值為-1.83分,最高指標值為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值為5.68分;波動較為平緩的指標為綠色經濟發展面、特色綠色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波動較大的指標為投資發展和鄉村人員就業;評分為正數(≥0)的指標要遠遠多于評分為負數(<0)的指標。
根據綠色經濟減貧效益指標年增長率評分值,通過總評分(S)計算公式:

計算貴州片區的權重值,其中,X為每個指標計分值。通過對貴州綠色減貧各指標統計數據得分的綜合分析,取最大值總和得6分,最小值總和為-6分。因此,總評分S取值范圍為:-6≤S≤6,按照取值范圍劃分計分等級,其含義如表2所示。

表2 總分分檔參照表
通過對貴州87個片區各項綠色發展與減貧衡量指標體系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根據前文設計的貴州綠色發展的減貧成效衡量指標體系,基于《貴州統計年鑒2011—2016》六年相關數據基礎,并根據總評分權重計算公式算出貴州各個地區的綠色經濟與減貧效益的評分,排序見下頁表3所示。
根據指標體系構建及驗證分析,可以看出貴州各個地區的減貧衡量指標評價得分取值范圍在0.25≤S≤3.32之間,處于第二檔次和第三檔次,在所有統計指標中,基本符合綠色減貧發展要求的有雷山縣、云巖區、貴定縣等59個地區;比較符合綠色減貧發展要求的有小河區、正安縣、務川縣等28個地區;非常符合綠色減貧發展要求和其他檔次評分的地區暫時沒有。貴州省總平均分為1.81分,基本符合綠色減貧發展要求。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比例不符合綠色經濟發展。從綠色經濟基本面指標評分可看出,貴州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的評分僅有0.6分,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有-0.24分,這表明貴州在第三產業投入比例有待加強,第一產業經濟仍是貴州經濟主要發展形勢;從特色綠色產業經濟指標評分可以看出,人均糧食產量評分為-0.93分,而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人均肉類產量評分為2.38分和0.87分,表明經濟發展需要注重生態經濟的保護。
二是城鄉消費差距擴大,農村經濟水平有待提高。從貴州綠色經濟效益評分中可發現貴州城鄉差距在不斷加大,城鎮與農村經濟發展比例出現嚴重不協調。同時,在鄉村人員就業指標中鄉村就業人員第一產業就業比例和第二產業就業比例評分為-1.31分和-1.79分,第三產業就業比例為1.15分。這表明鄉村就業方式抑制經濟利潤分配不均衡,農村利潤分配主要在第三產業。
三是教育發展不均衡,區縣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大。在貴州投資與發展指標中教育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評分僅為0.49分,表明了貴州教育投入資本嚴重缺乏;從中等學校生師比例、學齡兒童入學率、學齡女童入學率3個指標,并結合綠色經濟基本面數據可以看出,經濟條件較好片區為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等貴陽周邊城市的教育水平要遠遠高于經濟發展較差的邊遠片區的教育水平,如:黔西南州、畢節市、銅仁市等城市,這些城市教育指標呈現負增長。

表3 貴州分地區的綠色經濟與減貧成效的評分排序表
通過研究貴州綠色經濟減貧效益,發現貴州在綠色經濟減貧過程中已有一定成果,但在過程中也存在相應的發展問題,這個發現有助于綠色經濟發展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基于前文的探討,構建綠色經濟減貧效益的路徑應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調整產業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發展經濟應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其次應協調地區之間各產業發展,促進綠色經濟的可持續化,最后應建立農業生態園區,增加農業的科技投入,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擴大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異。首先加強產業經濟的幫扶,改變鄉村單一的收入來源方式,其次是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社會福利的保障,最后是擴大鄉村就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的知識技能儲備;三是注重教育減貧,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的發展應注重教育的投入,教育是解決綠色發展過程中人才稀缺、經濟發展技能匱乏等問題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