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3月27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開始治理校外培訓亂象,減輕學生負擔。與此同時,北京市政府推出免費在線家教,以疏堵結合的方式,既遏制校外培訓,又滿足孩子創造“多樣性人生可能”的需求。
校外培訓問題種種
據統計,我國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的學生超過1.37億,相當于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參加或參與過校外培訓。其中95%以上的份額被數量眾多的中小型機構占據,市場“大而分散”。不少教育培訓機構證照不全,利用政策執行中的漏洞,以教育咨詢等名義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沒有辦學資質,卻從事教育培訓業務。他們擾亂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更給家長和學生帶來過重的負擔。裹挾著家長陷入焦慮,越來越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就被騙進了“坑”!
2017年底,北京巨人時代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和新思路培訓學校相繼被爆“老板跑路”。學校關門后,幾百名學員交納的1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自考培訓費無法追回。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的高鵬花2萬多元參加了當地一個培訓班,承諾“名師輔導,保過本科線,如果未能過本科線,將退還費用的60%”。然而,高鵬最終只考取了專科,找對方退錢時,卻發現這家教育機構早已人去樓空。
高鵬說,培訓班總共13人,有5名普通理科生,其余是藝術生,除數學老師外,剩下全是“臨時找來代課的”。培訓內容并非高考所需,培訓后,他回校參加了三模考試,成績大約380多分,而培訓之前的期末測評在430分左右。
杭州的張女士曾給孩子報過在線輔導。該機構人員在電話里說,自己是全國一流的培訓機構,聚集的都是名師,并且會針對每個孩子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教學,每個班只有10名學生,還專門配備了班主任,會給孩子全方位輔導,只要進入這個補習班,一定可以考上名校。張女士被對方的優厚條件打動了,為孩子買350課時,總共6萬多元。這筆費用對于張女士的家庭來說是筆巨款,然而在中考查分的日子,張女士孩子的考試成績卻并不理想。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的學生家長王斌也為孩子上培訓班的事情發愁。王斌夫婦倆平時上班比較忙,一直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而今年已讀初三的兒子馬上就要初考,成績在班里屬中等。夫妻倆怕耽誤孩子前途,商量后決定給孩子找個培訓班,進行沖刺。
王斌說:自己找了很多家,發現培訓機構大多在人口密集的場所,如商場、公共活動室、辦公樓和小區;種類多,收費也沒有統一標準,有的一個小時300元,也有的150元。培訓機構的各種介紹、各種承諾,讓人不知如何選擇,比如,有承諾成績百分百提高的,有承諾保證名師的,還有承諾考試時押題準確等。
校外培訓市場很大,培訓機構卻良莠不齊。很多不良商家瞄準了家長的焦慮心理,漫天要價,給出各種不切實際的承諾。今年1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公開表示,要大力規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2月底,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由此,拉開了整治校外培訓的帷幕。
部分地方治理措施
北京市成立了“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工作小組”,制定專項治理實施方案。市治理小組向區治理小組提供已掌握的全市范圍內民辦培訓機構名單。各區開展摸底排查可以參照但不限于該名單,對在本行政區內的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含分支機構)開展“拉網式”的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各區對排查出來的情況,要全部登記造冊,梳理匯總各種隱患問題,建立工作臺賬。另外,中小學校要全面普查登記每一名學生報班參加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情況,為專項治理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重慶市人民政府網也出臺了重慶市教委針對民辦培訓機構亂象的5條治理措施:一是建立培訓機構最低門檻制度,整頓333所無照和超范圍經營培訓機構,其中223所通過審核;二是制定培訓機構專用賬戶管理協議,對培訓機構賬戶最低余額、大額資金流動等實施監管,專用賬戶開設率達96%,最低余額存入率達91%;三是嚴格規定預收費時長不能超過6個月或60個學時,96%以上的培訓機構已按學期(學時)收費;四是建設全市民辦教育信息管理平臺,動態公布合法合規的培訓機構名單以及黑名單,94%的培訓機構現已實現網上查詢;五是制定統一模板的教育培訓合同樣本,幫助群眾免受“霸王條款”、不規范不合法合同的侵害。
上海教育部門制定《上海市規范教育培訓機構和市場秩序工作方案》,建立“二級政府三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部門聯動、市區聯動、區際聯動”的工作機制。出臺對民辦培訓機構進行管理的“一標準兩辦法”。同時做出禁止性規定,嚴禁培訓機構拔高教學要求、搶趕教學進度、增加教學難度。在成都,由市教育局牽頭,21個局委建立“成都市民辦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聯同公安、民政、工商等部門發布公告,就無證辦學等7類問題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為期3個月的專項治理行動。
“免費在線家教”登場
整頓校外培訓現象,關鍵是家長的配合。要使家長抵抗住廣告的忽悠和洗腦,就需要正規的培訓平臺填補。北京市推出了“免費在線家教”的4種輔導模式:一對一實時在線輔導,系統可以根據學生在智慧學伴平臺前期學習數據,和教師自身教育特長,實現師生間的精準匹配,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教師,根據其可預約時間段提前預約,按時進行一對一輔導;問題廣場,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非實時問題解答;微課學習,全市優秀微課可供學生隨時瀏覽;直播課,1名教師面向多名學生開展實時在線教學和輔導,授課過程將會被錄制成視頻供學生回看溫習。
學生們的“線上家教”覆蓋新中考涉及的除體育外的全部9個科目。目前,線上教師庫里已有8000余名儲備師資。項目通過委托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搭建服務平臺,招募全市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9個學科的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參與,并鼓勵一線教師積極參與。每個學期(不含寒暑假)周一到周五18時至22時,雙休日及法定節假日8時至22時。輔導教師每周在線不少于2小時,不多于10小時,為學生提供在線輔導。
除此之外,網上教師和學生之間還將通過各種評分,促進教學更有質量。比如,一對一實時在線輔導后,在線教師要對被輔導學生進行評價。系統自動記錄學生每個月在線學習時長、對老師的評價等信息,計入學生數據庫。同時,學生也要根據解決問題的情況和滿意度等因素,通過付給教師積分的模式為其打分。這些積分將計入在線教師輔導數據。每學期,平臺都會生成參與教師的數據報告。
北京市還將建立激勵機制。比如,依據在線教師獲取積分數量和在線輔導效果等指標,評選星級教師。在線輔導的數據,也將作為下一次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評選的參考條件之一。
2020年前,全市初中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預約、選擇合適的教師在線答疑。政府搭建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用公共財政補助激發學校和教師的活力,從而最大化發揮優質資源的共享效益,滿足更多家長和學生的需要。
事實上,早在2016年11月,北京市教委、通州區教委、北師大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先行試點,為通州區31所中學1萬余名初一、初二學生提供在線教育服務。試點期間共有1590名教師對4460名學生開展了30724次有效輔導,累計輔導時長4974個小時。今年上半年,北京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將擴大到含通州在內的延慶、懷柔、密云、平谷和房山6個郊區135個項目校5萬余名初中生。
北京市育才學校通州分校初二數學老師王佳菊就是第一批加入在線輔導的教師,她非常認可這種模式。有一次上線答疑時,王老師遇到一位非常內向的學生,吞吞吐吐地說不清自己想要問的問題,聊天時思維也沒有一般同學那么活躍,但王老師耐心地引導他,讓他通過自主思考弄清問題,尋找答案。后來,這名學生多次預約她的輔導時間,熟悉之后,兩人的溝通也慢慢順暢起來。看到學生的進步,家長甚至到校當面向王老師表達了謝意,這令她很感動:“我只不過做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線服務讓我再次體會到了教育的力量,希望學生們都能夠從中獲益。”
初二學生佳明拿起手機,點開“免費在線家教”,再點所在年級以及想詢問的學科等信息,諸多教師的名字隨之出現,等待學生進行選擇。佳明選了一位自己非常喜歡的教師,打出這幾個字:“老師,這兩道辨析題我有點搞不懂,應該怎么理解?”而屏幕的另一端,老師也看到了她的問題,并逐一進行了解答。
“我明白了,謝謝老師,老師再見。”經過了10分鐘的講解,佳明終于搞清了問題,也明白了類似問題的解題技巧。佳明說,這種在線服務太棒了,自從開啟這種新的學習模式,就再也沒用過手機里的解題APP。
教師免費在線輔導帶給學生的好處顯而易見:它與教師有償家教、有償補課完全不同,是一種直接面向全體學生的均衡教育,大家可以公平分享優質師資,體現了教育公平;還可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這種課余教育定位于學業輔導、解決問題,也就不會有超綱教學、搶跑教學等行為,能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從優質教育資源利用來看,此舉實現了骨干教師智力服務的在線流轉。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認為:整合北京市優質教師資源,打破教師配備的時空界限,補充中學教師資源配置,豐富課程建設,促進教師教研,服務中考改革和學生個性化發展,增強全市學生及其家長的實際獲得感。
免費在線輔導教育,目前還只是開端。要把這件好事真正辦好,有可持續性,還需要根據輔導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參與各方的意見解決。比如,一名優秀公辦教師參與課外培訓服務一節課的費用高達千元以上,而北京讓教師給學生提供免費在線輔導,增加了教師工作時間,只是象征性的給予一些補助,同市場化的報酬相去甚遠,保持這部分教師的積極性,完善制度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