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珊
“同理心”,也可以簡單稱為換位思考,就是指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而且在溝通交流過程中要把這種理解傳達給對方的一種方式。“同理心”就是溝通師生關系的橋梁,往往能真正地打開學生的心扉。教師運用“同理心”,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尊重和信任,這是師生溝通的基礎;可以幫助學生更理性地解決問題,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還會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發展自己的“同理心”,從而建立更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
讓學生感受尊重與信任
從教多年,我經常會聽到很多老師在抱怨:“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我們把談心、批評、甚至懲罰等手段全都使用了,卻發現他們不當一回事,完全體諒不了我們的苦心。”每當這時候,他們臉上就會露出“恨鐵不成鋼”可又無可奈何的神色。但他們卻沒有認真地反思過:自己在和學生的溝通上用對方法了嗎?事實上,很多教育失誤是由于教師不善于溝通而造成的,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源往往在于教師對自我角色的錯誤定位,認為自己必須要在學生面前保持“絕對權威”。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這些教師往往顯示出俯視學生的態度,認為“我是老師,我說的當然是對的,并且是為你好的”,而沒有聆聽學生的感受。這種單向的說教模式,不僅是無效的,有時候還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教育是否成功常常取決于師生之間的溝通質量。
初中階段是學生青春期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自我意識活動空前高漲,他們往往會對家長和老師喋喋不休的提醒感到厭煩,對說教式的教育嗤之以鼻,把自己一些在大人眼里的“任性”行為標榜為“有個性”。而“同理心”,有助于教師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不再以“教師威嚴”來簡單訓斥學生,為師生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曾教過一位叫小浩的男生,他父母外出打工,一直寄居在姑媽家里。他無心向學、性格叛逆,時有夜不歸宿現象,家長無計可施,他本人也擺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勢。
當我了解到他的情況時,特意在一節勞動課上向他“求助”,幫我把一大摞書放上書架頂上。也許他平時聽到的都是抱怨和批評,當我誠懇地向他道謝時,他露出了靦腆的笑。我再假裝不經意地提起他夜不歸宿的問題時,他也沒有多大抵觸,就跟我坦白是因為他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很少與他溝通,姑媽對他要求嚴格,所以他覺得很壓抑,干脆就在朋友家過夜。
聽到這里,我并沒有馬上批評他不懂事,而是對他說:“你的心情,老師懂。”然后跟他分享了我在青春期時叛逆父母的一些事,也許是我的故事感染了他,他的眼睛逐漸紅起來。當我再和他分析父母和姑媽對他嚴格要求的背后所代表的愛的時候,他顯得若有所思。過后,我還與他父母溝通,要多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我也經常和他在校園散步聊天。慢慢地,他的性情較以前溫和了,再也沒有夜不歸宿的現象。他對學習的興致也高了,成績不斷進步,中考后,升到一所較好的高中。
更理性地解決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霍桑效應”:霍桑工廠有較完善的福利制度,但工人們的情緒仍不滿,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通過一個“談話實驗”,工人們的情緒得到了發泄,他們心情舒暢,干勁倍增。“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積極聆聽學生的想法,使他們的情緒充分宣泄,然后再站在學生的角度給予提示,讓他們自我分析,從而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校2014屆有一名叫小琪的女生,剛入學時性格有點乖張,較少和同學打交道。她英語成績中上,但課堂上缺少積極性。在一次小組活動中,當大部分同學都在組長的帶領下練習關于預訂酒店房間的情境對話時,她卻和組長爭吵起來。經了解,原來是她覺得組長的安排——把課文里的范文簡單換掉地點、房型以及價格等信息,缺乏新意;而組長覺得,組內另外兩位同學的英語基礎不大好,如果變化太大,也許不能完成對話。如果此刻我只是簡單地判斷哪位同學的想法更好,可能都會使另一方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我就讓她們先聽聽其他兩位組員的意見,最后她們組終于達成一致意見:由扮演酒店前臺的小琪多設置幾個問題,組長指導其他兩位組員作簡單回答。我還特意讓這個小組到講臺上表演對話,并給予了較高的評分。后來,小琪上課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她跟我說,當我在她和組長的“拉鋸戰”中給了她空間,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她發現這樣更能解決問題,并且還收獲了組員的贊賞和友誼。
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同理心”
在師生相處中,教師的“同理心”能使教育化為無痕,實現對學生心靈的引領。同時,學生也會自覺模仿學習,發展自己的“同理心”,在人際交往中習得更好的溝通方式,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更融洽,從而激發學生自覺向好的動力。多年的育人經驗告訴我:當一個學生感受了老師對他的“同理心”——理解和信任,往往能激發無限的潛力。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同理心”,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從而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
參考文獻
[1]李雪梅.“同理心”在師生溝通中的作用[J].班主任,2007(8).
[2]孫安懿.用同理心化育躁動的心[J].課程教學研究,2016(10).
[3]徐玲.談教師同理心在師生溝通中的作用及運用[J].成功(教育),2008(11).
(作者單位:廣東省臺山市居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