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 王法嚴



一、香港電影產業狀況
產業方面,主要從香港本土市場,香港電影在本埠票房表現以及香港電影和影人在內地的表現三個角度分析,本土市場穩中有降,類型偏好相對保守,突破有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電影及影人在內地表現優異,內地香港合拍類型融合更順暢,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
(一)香港電影市場狀況與本土電影困境
根據香港影業協會的統計,2016年度,上映的中外影片數量均有上升(見表1),然而票房收入為1,947,596,448元港幣,相比2015年度1,986,449,621元港幣的票房,10年來首次出現1.9 6%的下跌。2017年度,首輪上映影片總數為331部,香港電影占53部,非港片278部,票房總收入為1,853,957,566元港幣,較去年同期i,947,596,448元港幣的票房,跌幅為4.81%。① 從香港本土市場來看,2016年度票房總榜前十中,只有兩部香港電影進入榜單,即《寒戰2》和《美人魚》,且名次僅僅為第三名及第七名,其余均為好萊塢大片,海外影片對香港本土電影的擠壓,可見一斑。
2016年度香港上映的本土電影票房前十名中,《寒戰2》和《美人魚》票房遙遙領先,排名五到十位的電影票房總和都不及《寒戰2》單片的票房。在這十部電影中,盡管內地香港合拍片占比較高,但仍有本土風格明顯的影片進入榜單,可見電影人對于本土風格的堅守。
2017年香港電影保持了相似的發展態勢,對于本土電影而言,并沒有出現票房的爆款作品(詳見表4),但仍呈現出對于香港本土風格的堅持。《春嬌救志明》在內地拍攝續集之后重新又回歸香港本土,并且依靠多年口碑,收獲3025萬元,順利拿下年度本土票房冠軍,盡管不及2016年度票房冠軍《寒戰2》的6624萬元,但也充分表現了香港本土影片的受歡迎程度。令人驚喜的是,出現了《一念無名》這樣的作品,投資成本僅為200萬港幣,但票房收入為1692萬,居第五位。非香港影片方面,美國影片牢牢占據市場的主體(詳見表5),《美女與野獸》票房為6723萬元,《蜘蛛俠:英雄歸來》收入6576萬元,甚至最后一名的《金剛狼:殊死一戰》仍比本土票房冠軍要高,比香港本土電影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合拍片在內地市場的優異表現
與香港電影在本土表現的弱勢不同,內地與香港合拍片表現極為搶眼(詳見表6、表7、表8、表9)。《美人魚》是2016年度內地票房冠軍,票房達34億元,是排名第二位的影片《瘋狂動物城》的兩倍。2016年內地票房前十名中,共六部華語影片進入了榜單。這六部電影,多為內地、香港合拍完成,有多名香港影人參與影片創作,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港式風格。《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的導演為香港導演鄭保瑞,主旋律影片《湄公河行動》由香港著名導演林超賢執導;《澳門風云3》由王晶監制、劉偉強執導;《盜墓筆記》的導演則是香港動作片導演李仁港。演員方面,成龍、甄子丹等老牌明星亦為2016年至2017年的票房貢獻了很多力量。尤其是成龍的《功夫瑜伽》,聯手唐季禮導演,以跨國范和功夫喜劇為賣點,成功奪下2017年上半年的內地票房冠軍,并在年度總票房榜中名列第四。甄子丹、劉德華主演,王晶、關志耀執導的《追龍》,主打懷『日犯罪題材,進入2017年度內地華語票房榜前十。
除了這些名列前茅的作品,2016年度還有很多票房過億的作品,為內地市場的票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例如,杜琪峰的《三人行》、爾冬升的《三少爺的劍》、吳品儒的《驚天破》、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等。進入到2017年,邱禮濤的《拆彈專家》、許宏宇的《喜歡你》、潘耀明和麥兆輝的《非凡任務》等,都成為票房過億的作品。
在電影類型方面,2016年至今的香港本土市場,仍以傳統的香港電影類型為主,體現了一種對于本土文化及風格的堅守。而在內地市場,由于合拍片較為優秀的表現,內地和香港合拍片已經消弭了地區文化的差異,成功實現了類型風格的移植,標志著香港內地合拍片走向了成熟階段。
二、香港電影產業重要現象
2016年度至2017年度,從lP角度看,香港電影延續了一直以來的長線開發策略,對老lP開發出了一些新的亮點;從類型角度看,在堅持傳統的香港電影類型上,實現了一些突破。除了拍攝警匪片、愛情片、僵尸片,還出現了關注現實小人物生活的文藝片《一念無明》。
(一)lP不老
從lP的角度看,香港電影維持了自己lP深度長線開發的特點,2016年本土影片前十名中,續集就占了四部。如果算上《西游記》這個中國電影的最大lP,那么可以說一半的影片均為“老”lP的開發,由此可見其創新的乏力。到了2017年,我們熟悉的西游又出現在市場之上,周星馳徐克聯手的噱頭,推出《西游伏妖篇》,為這個古老的lP注入了新的動力。
2016年的《澳門風云3》延續了王晶鐘愛多年的“賭片”風格,雖然“賭”的元素越來越少,但是強大的明星陣容,熱鬧的劇情,仍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春嬌救志明》在2017年的成功也很好地體現了這種lP持續開發的策略。前作《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建立了一種如何拍續集的新套路,都市愛情、市井生活是一個永遠拍不完的話題。《小男人周記之吾家有喜》則搬出了香港80年代的小男人喜劇,也受到了本土的歡迎。
lP開發是面向市場的有效策略,可是也應該看出,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不但要繼承香港電影傳統的長線開發lP的優勢,同時不該沉迷于過去的lP,而應盡可能地提升創新能力。
(二)題材類型的堅守與突破
類型策略是一種天然保守又需要不斷變化的策略。從類型上,動作、愛情等類型依舊是維持香港電影格局的不二法寶,在頹勢之中,保守的類型選擇為香港電影贏得了一席之地。2016年動作片一統天下,2017年有了一些有益的變化,動作、愛情、奇幻、市民喜劇等紛呈展播。
2016年的《美人魚》具有明顯的周星馳喜劇風格,在環保題材的大的敘事空間下,將一種濃濃的懷舊風潮引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拆彈專家》的出現,在香港警匪片幾乎把警察拍遍了的情況下,挖掘出了特殊的警察角色,既能使觀眾獲得類型的快感,又能了解特定的工種內容,對于如何開發類型片很有啟發。《寒戰2》則加入了政治片的元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一念無明》則改編自香港真實新聞案件,從一個家庭的悲劇描繪社會大眾對一個痊愈康復的焦慮癥患者的漠視與不友善。
總體而言,香港電影是在堅持本土風格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一種轉變和突破。對于愛情片、喜劇片、警匪片等成熟類型的堅持是保存其本土風格的方式,而對于文藝片等小成本影片的嘗試和突破,也是開發更廣闊更深層香港本土特性的一條可行之路。
三、香港電影創作概況
從具體的創作角度,北上的香港影人成績顯著,老導演各有亮點,既有商業大作,又有融入內地的主旋律創作,年輕影人藝術成績突出,以曾國祥為代表,以港味入內地,藝術商業雙豐收。留守的電影人則進一步挖掘本土市場,體現出了深刻的香港情懷和本土意識.成為留守電影人藝術創作上的亮點。
(一)北上的輝煌
2016年度至2017年度,多部北上香港電影人的作品都創造了極佳的成績。2016年周星馳的《美人魚》在內地香港兩地成績卓越,2017年又和徐克一起,創造了《西游伏妖篇》的輝煌。王晶則發揮了自己一貫的一個題材拍到底的風格,《澳門風云3》在一片叫座不叫好聲中,大賺了一筆,2016下半年,上映了《王牌逗王牌》,聲勢不減。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把港式動作電影多年成熟的經驗,應用到了內地主旋律電影的創作之中,為主旋律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2]2017年則有劉偉強執導的《建軍大業》,在獻禮片中也巧妙地融入了港式特色。在《明月幾時有》一片中,許鞍華則用自己深厚的文藝功底,將一部表現香港人民抗戰的影片拍出了別樣的風味,雖然票房成績不盡如人意,但在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珠榮。
香港電影儲備的人才力量,正在更為積極,更為恰當地融入到內地的制片體制中。這一融合,不僅僅是香港影人與內地市場的融合,也是內地自身主旋律制作與市場體制的融合。香港電影人為內地提供了寶貴的人才、技術和經驗,內地則為香港電影人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充裕的資金。這本身就是一個互相促進,互相提高的過程。
藝術電影方面,曾志偉之子曾國祥執導的《七月與安生》,在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了12項提名,在第53屆金馬獎上獲得了7項提名,并最終獲得了雙影后的榮譽。雖然在香港本土票房不佳,但在內地獲得了1.6億人民幣的票房,可以說藝術商業的雙豐收。《七月與安生》的原著作者是內地著名暢銷書作家安妮寶貝,內地的故事,內地的的演員,主要在內地的取景,可是曾國祥卻賦予了這部電影別樣的“港味”,令人迷醉的造型元素,炫目的故事結構,搖晃的手持鏡頭,仿佛在跟隨著主角在青春中一起躁動,可以說,曾國祥奉獻了一部不矯情、不粉飾,砸到人心坎上的青春片。[3]
(二)香港情懷與本土意識
在很多電影人選擇北上“掘金”的同時,還有一些電影人選擇留在香港,努力挖掘香港的本土市場。所謂的香港情懷或本土意識在2016年至2017年得到不俗的發展。《點五步》取材自80年代的沙燕棒球隊,沙田公屋猶如影片的角色之一。《幸運是我》及《此情此刻》以市區舊樓作背景,襯托出兩代人的感情,亦道出時代把傳統生活淘汰的感慨。《江湖悲劇》是自身影評人的首部導演作品,有港式喜劇、江湖片,以及香港流行曲時不我興之嘆。[4]
香港本土一些影片主動放棄了內地市場,比如,《點五步》雖然以80年代少棒隊的故事作主線,單劇情是由主角在占中時,看著金鐘真令現場,回想少年往事而展開。盡管帶有一定的暗示性和傾向性,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表現出香港情懷與本土意識的堅持和堅守。
(三)狂歡與焦慮
香港這座城似乎永遠彌漫著一種嘉年華般的氛圍,世俗,熱鬧,燈火輝煌。反映在電影上,《澳門風云3》一類的片子總在香港電影的榜單上占有一席之地。類型偏好上,動作、喜劇永遠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寶。狂歡似乎是香港不變的主題。
然而2016年至2017年,有幾部電影卻反映出了香港電影人深深的焦慮。
《樹大招風》是一部氣質非常不同的電影。在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樹大招風》收獲頗豐,重頭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剪輯悉數收入囊中。自古所謂“俠以武犯禁”,犯罪者的故事總是能夠滿足我們對于江湖生涯的浪漫想象。除了出場的戲份,一直到影片結束,賊王們一件大事沒干成,反而積累了無數的挫敗感。最終賊王聯手失敗,三入唯一一次見面是在酒樓里,怎奈英雄不識英雄,直到“風”來“樹”倒。
如果說《樹大招風》是在歷史中反觀自身,發泄焦慮,那么《寒戰2》則是把焦慮的現實擺在了觀眾面前。在動作片,警匪片的外殼之下,包裹的是政治斗爭的內核。這些斗爭影響了香港的安全,破壞了香港的秩序。“香港,亞洲最安全的城市”這是片中著重特寫的一句標語,郭富城飾演的劉杰輝站在這一標語前,儼然一種“香港主旋律”的感覺。
黃進的《一念無明》沒有江湖恩怨,沒有政治斗爭,只有赤裸裸的生活。在鏡頭運用上,多固定鏡頭,多近景和特寫,冷靜殘酷的呈現出一位躁郁癥患者的生活軌跡。故事結構上,沒有嚴格的戲劇沖突,更接近生活流的電影。影片的英文名字叫“MAD WORLD”(瘋狂的世界),與時而瘋狂的男主角比起來,確實他所面對的世界更為瘋狂,且更為持續。鄰居在發現男主角有病之后令人痛心的自私和冷漠,是比病癥更殘酷的懲罰。[5]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父親形象,這是一位臃腫的,努力想要做好卻又失職的父親。這讓人想起陳果的《香港制造》中集體缺席的父親們,如今20年過去,父親回歸,卻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面對生活的瑣碎就像赤腳踩在玻璃渣上,雖然不會致命,卻疼痛而真實。
以上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年度香港電影中對于歷史,政治和生活的焦慮,在狂歡的盛景之中,這樣的聲音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香港電影不死,港味猶在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喬奕思.《寒戰2》:從警匪走向政治的類型變奏[J].電影藝術,2016(5):46-48.
[2]賈磊磊,以武制武一一《湄公河行動>的正義倫理[J].電影藝術,2017 (1):53-56.
[3]陳文遠.《七月與安生》:女性成長的新境界[J].當代電影,2016 (11):35 37.
[4]劉偉霖.香港電影2016[M].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17:1.
[5]楊鵬鑫.《一念無明》:瘋癲與文明、傳統與當代的多重裂隙[J].電影藝術,2017 (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