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 曹洪剛
由石姝麗執導,央視紀錄頻道大型考古探索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該片榮獲第31屆金雞百花最佳紀錄片提名,2018年3月28日、29日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攝制組歷時4年,在2013年就入駐海龍屯遺址,現場拍攝土司遺址及周邊土司大墓群的考古發掘過程。
一、貴州好故事需要好影像進行傳播
貴州不僅有青山綠水,還有豐富多彩的歷史。貴州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考古時期。明朝朱元璋為了治理云南,設立貴州都指揮使司,明朝永樂十一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省,至今已經有600余年。
貴州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地省份,是名副其實的“山地王國”,山川形變造就了貴州的多彩文化。貴州共有9個地級州市行政區劃單位和8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每個地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特點。多彩的區域造就了多彩的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工作時就指出,貴州風景名勝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自然風景和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這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山地公園省”是對貴州神奇秀麗山水之美的最好寫照。貴州擁有5處世界遺產地,其中4處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臺山和銅仁梵凈山,1處世界文化遺產地遵義海龍屯,這是貴州展現給世界最美的窗口。
2015年7月,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遵義播州海龍屯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成為貴州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入選理由寫道:海龍屯土司遺址始建于南宋寶佑五年(1257),毀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該遺址位于今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遺址區面積含遺產區和緩沖區共12.9平方公里。海龍屯與其他兩個土司遺址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作為軍事城堡存在,是在軍事戰役中毀滅。偏處西南一隅,但從羈靡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歸流,完整見證了中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變化。貴州擁有豐富多彩的故事,需要好的影像進行記錄,傳播貴州的好聲音,讓世界更加了解貴州。《土司遺城——海龍屯》就是一部非常好的講述文化貴州的紀錄片。
二、講述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的好故事
1979年初冬時節,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期,海龍屯引起遵義縣文物局葛鎮亞的注意。2012年由貴州省考古所主持發掘,2012年海龍屯考古榮獲“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的矚目。
《土司遺城——海龍屯》從紀實的角度,再現了海龍屯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和知識考古的過程,穿插著海龍屯的前世今生,通過鏡頭記錄了海龍屯考古遺址發掘及其背后的故事。這是一段記錄了遵義地區播州土司楊氏家族的故事,從家族的興起到滅亡,隨著故事的深入讓觀眾逐漸揭開謎底。
該紀錄片以兩條線索推進,一條是以海龍屯考古發掘為線索,通過貴州考古學者的田野考古及講述來表現;另一條線索就是以海龍屯的城主播州土司楊氏家族的歷史為線索推進。
(一)還原考古現場講述真實的歷史
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記錄了貴州山地文明的歷史記憶,其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關隘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巨大天梯,在設置疑問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復原了海龍屯考古發掘過程,紀錄片建立了海龍屯及周邊的地理立體電腦模型圖,從地圖上看在海龍屯四周半徑30公里以內,有3個成規模的墓葬群存在,從而揭開了海龍屯背后的故事。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以歷史的真實性為基本準則,用影像講述了海龍屯的故事。
海龍屯的考古發掘,就是一部播州楊氏土司的家族史。紀錄片運用時空的交錯,重現了考古的過程。從2012年,當中橋水庫被批準修建,張興龍和同事前來調查,發現墓志銘中關于威靈英烈候墓的記載。從此展開對威靈英烈候墓的尋找,2013年7月到2014年明,考古隊接近一年的探尋,找到同海龍屯現存關隘建筑方式高度相似的石墻和兩具木質棺槨,僅在田野考古階段發現金銀玉器80多件,沒有發現盜洞的大型墓葬,這是貴州考古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通過中國社科學院實驗室考古的幫助,李存信研究員設計了套箱提取方案。在北京考古實驗室中,揭開了考古之謎,在女室棺槨中找到鳳冠、金覆面、金覆胸,顯示出墓主人高規格法人厚葬制式。在男棺中提取的銀燭臺碎片上,銘刻著“雄威朗制使”,成為證明墓主人的關鍵證據。在紀錄片中展現了科技考古的過程,讓觀眾了解怎樣通過科技進行考古。
在展現科技考古的過程中,記錄鏡頭同時也展現了貴州省文物考古所的同事進入故紙堆中進行知識考古。在《四庫全書》中,乾隆年間天一閣主范懋柱進獻的藏書《清容居士集》第二十六卷發現了“威靈英烈候”記載,竟然是南宋時期的播州安撫使楊價。1235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四川戰區最高統帥趙彥納正被蒙軍困于青野原,一支五千人的精銳軍隊突然出現,虎口刺青“忠勇”二字,這支軍隊的首領正是23歲的楊價,青野原一站,使得播州軍被賜封為雄威軍。楊價本人也被賜為“雄威軍都統制”,在《宋史·理宗本紀》中也找到了相應的記載。楊價墓周邊的一期墓墻和海龍屯考古隊發現的一期城墻在建筑工藝上高度一致。
在海龍屯山腳下高坪鎮地瓜堡,1972至1979年考古隊發現一座被盜的南宋末年楊文夫妻合葬墓,楊文乃楊價之子,承襲播州安撫使。埋藏在墓道之下的神道碑,從碑文上還原出一個塵封在泥土之下的歷史。在抗擊蒙軍的前沿,抗蒙名將余玢1242年入蜀,楊文向余玢獻上“保蜀三策”,并預見性的指出蒙軍極有可能會繞道云南,北伐臨安,這個判斷比蒙軍主帥忽必烈1254年攻打南宋的“斡腹之謀”提早了12年,遺憾的是并未引起余玢的重視。余玢只采納了楊文“保蜀三策”的中策筑城以為根抵,用11年時間,在川北至川南修筑了一系列城堡。考古學者,在海龍屯找到的一期城墻,正是當年龍巖新城的遺跡。海龍屯始建是在南宋末年蒙元進逼播州吃緊的危急時刻,修筑的一處國家級防御工事。
貴州省考古隊在海龍屯上發掘出3萬余片明代青花瓷器碎片,最小的才幾厘米大,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拼接,破碎的歷史在考古隊員手中,逐一展現,這些高規制的瓷器出現在海龍屯遺址上,透漏出從唐代開始鎮守一方的播州楊氏家族,延續到明代,最晚到萬歷年間。
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通過影像再現了考古學者發掘海龍屯考古遺址的過程,尋找發現播州土司楊氏家族墓并對其進行論證,通過動態的影像向觀眾還原了這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對海龍屯軍事城堡的建造者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向大眾傳播了歷史和考古知識。
(二)歷史與想象再現精彩的故事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有合理的歷史想象是揭開歷史真實的關鍵,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影像作為承載歷史的視覺媒介,它記錄的是當時發生的存在,而存留的確是歷史的證據。
紀錄片著重講述了明代播州土司家族是怎樣走向滅亡的故事。楊應龍是播州土司的第二十九代統治者,不僅承襲了播州沃野千里的領土,還繼承了堅固的海龍屯。
海龍屯上飛鳳關只剩斷壁殘垣,人們早已忘記這個關口的真正名字。只記得楊應龍為一位美麗女子,修建了俯瞰群山的關隘。民間流傳,正是這個叫田雌鳳的女人,將播州700多年的榮耀引向滅亡。通過民間故事傳說和歷史的記載,展現了楊應龍的愛情故事。萬歷十八年,貴州巡撫的奏折,彈劾播州領主楊應龍,殘暴虐民、恃功而驕,羅列的二十四大罪狀中,最駭人聽聞的是他竟然殺死了嫡妻。而此時的萬歷帝有更棘手的問題擺在面前,日本豐臣秀吉派兵15萬出兵朝鮮,無暇關注播州楊氏土司的問題,楊應龍上奏朝廷愿帶5000播州兵出兵朝鮮,然而此時的朝鮮戰爭進入和談,楊應龍失去立功贖罪的機會。萬歷二十一年,新上任的四川巡撫一改歷任縱容態度,決定重新審查歷次彈劾奏折。楊氏家族已經統治播州700多年,歷經四個朝代的更迭從未失勢,楊氏土司所效忠的是流水的帝王,不變的播州。楊應龍在婁山關以詐降伏擊前來緝拿自己的三干四川官兵,使其全軍覆沒。
萬歷二十三年十月,在朝廷招撫官員面前楊應龍下跪聽堪,許諾以四萬兩白銀,助朝廷采木贖罪,在罰金未繳納前,將次子楊可棟作為人質,羈押在重慶。失去土司身份的楊應龍,開始征集工役對海龍屯進行修葺。不過數月,作為人質的次子在重慶突然暴斃。重慶府借由楊應龍兩萬罰金尚未付清,扣押楊可棟的尸首拒不發還。他帶領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數十個屯堡城鎮,萬歷二十七年盛夏,接到綦江守備濫殺播民的來報,楊應龍發兵6萬血洗綦江城,綦江陷落。萬歷將尚方寶劍賜給曾巡撫遼東的名將李化龍,集結7省20萬兵力,分八路進軍播州,這_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剛剛結束的朝鮮戰爭中明軍兵力總和。萬歷三大征的播州戰役由此拉開序幕。
在海龍屯上出土了一些形制不一的鉛彈,明朝是中國火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明軍的主要武器已經轉向火器。紀錄片通過實景鏡頭展示了“三眼銃”短火器,三個銃管可輪番射擊,子彈用盡后,還可作為近代兵器使用,萬歷年間得到改進的迅雷銃,已經可以連發十八彈,能夠迅速裝填彈藥的佛朗基、鳥銃,也都使用這種鉛彈。考古學者未曾在海龍屯上發現炮臺和射擊孔,這說明平播主力使用火器為主的制式裝備,而播州山城和守兵更擅長應對的是冷兵器時代的弓弩刀劍。飛龍關右角所形成的嚴重塌陷,很可能是被數百米外的火炮擊中。1600年的春天,八路兵發的24萬官兵,火炮輪番攻擊。土司袁切為攻擊海龍屯的先鋒,通過事先安排的細作,在深夜引明軍從屯前左側水巷,攀人海龍屯,明軍攻入,結束了播州楊氏一族725年的傳世基業,楊應龍親手點燃了這座城。
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通過明代播州土司楊應龍的愛情和家國故事,記錄了海龍屯軍事城堡經歷怎樣的戰爭洗禮,留下今天的斷壁殘垣。海龍屯軍事城堡興衰也是播州土司楊氏土司的興衰,在西南一隅,大山深處記錄了萬歷年間三大征的平播戰爭,也記錄了改土歸流走向國家一體化的進程。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貴州世界文化遺產地海龍屯豐富多彩的歷史。
三、對貴州地域文化傳播的啟示
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制作精良,真實反映了海龍屯的考古發掘以及播州土司楊氏家庭從南宋、元、明的發展歷程,與國家發展的歷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情節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推進,講述了貴州大地上發生的歷史。
《土司遺城——海龍屯》記錄片的成功展播,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示,為貴州講好地域文化做了典范。我們需要這樣的好故事、好影像、好紀錄片、好電影來傳播貴州的好文化、好山水。在貴州不僅僅有海龍屯,還有其他地域文化故事,如安順地區的屯堡文化、黔東南地區苗族和侗族文化、黔南地區的布依族文化、畢節的彝族文化、遵義的紅色文化和酒文化等等。貴州的山水文在全國具有獨特優勢,有黃果樹瀑布、龍宮、梵凈山、赤水、天坑群、萬峰林等等,貴州的山水帶著靈氣,蘊育著干百年的歷史滄桑。
一部好的影像記錄,不僅真實的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更是展現一個地區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文化的發掘與展示,才是最吸引入的地方。通過影像文化傳播多彩貴州好故事,讓世界聆聽貴州的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