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至今仍舊清楚記得首次觀展時,啟蒙老師所說的一句話:“再好的作品,也只有親臨現場才能一睹它真正的魅力,作品親眼所見絕非書中所讀可以媲美。”這一句鼓勵學生“走出去”的叮囑一直銘記于心,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利一技虛擬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席卷而來,改變著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傳統的觀展方式。
但原作對抗虛擬圖像的籌碼是什么?在踏人此次報道的“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前,單看屏幕上的照片,不禁令人感到展品的平淡無奇,但真正身處展場的那一刻,平面的服飾瞬間變得立體起來,千篇一律的即視感變得豐富多姿,材質、裁剪、裝飾,層次的豐富疊加讓人為之驚艷。正是親眼所見的質感讓親臨現場變得“有意義”。對抗虛擬的力量正是源自于藝術品自身的質感之美,至少目前依舊沒有何種手段可以代替肉眼帶給觀者這樣真實的美感。
此次展場正以“質感”為題,呈現近期故宮博物院“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和“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尤其是前者,不僅薈萃全球多元文明的珍寶,其璀璨的印度珠寶,更散發出迷人色澤與深邃光芒,這些都絕非任何攝影手段所能記錄,而此次解讀的主旨,也同樣呼吁讀者親身走人展廳,在質感的品鑒中感受美的真諦。
阿勒薩尼收藏,皇家中的皇家瑰寶
雙展匯集三股皇家力量
4月17日,“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盛大開幕,并持續展出至6月18日,成為春夏之交最吸人眼球的大展。阿勒薩尼收藏是卡塔爾皇室成員謝赫·哈馬德·本·阿卜杜拉·阿勒薩尼殿下(His Highness Sheikh Hamad Bin Abalullah AI Thani)以其藏品為主體而成立的收藏基金會。他本人也是杰出的收藏家,尤其熱衷于收藏全球頂級的古代印度及印度風格珠寶,同時又以中東視角,將自身收藏由伊斯蘭藝術延伸及全球各大文明,包括埃及、希脂、羅馬、波斯、中國、非洲乃至美洲的文物,無論收藏規模還是藏品水準都令人嘆為觀止。故此次大展根據謝赫·哈馬德殿下的珍藏細分為兩個展覽呈現:“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和“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分設于故宮午門和西雁翅樓兩大展廳。
從展覽規模來看,270余件莫臥兒王朝至今500年間印度及印式的珠寶藝術,以及280余件來自各大文明,跨越人類5000年歷史的文物,讓中國公眾得以近距離欣賞由謝赫·哈馬德殿下收藏的稀世珍品,它們不僅蘊含著豐厚的歷史信息,還各具風格,讓人可以以小見大,透視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不僅如此“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還得到了來自科威特阿爾薩巴赫收藏(The al-Sobch Collection,Kuwait)的慷慨襄助,這一收藏由眼光獨到的收藏家謝赫·納賽爾·薩巴赫·艾哈邁德·阿爾薩巴赫殿下(His Highness Sheikh Nasser Sabah al-Ahmed al-Sabah)及其夫人傾力打造而成,他們的藏品存世罕見,為展覽添色不少。最后,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院方此次也精心挑選5件藏品,分別融入兩個展覽,在內容上與卡方展品呼應。三股“皇家力量”無疑將展覽精美程度推向新高。難怪此次夕嗜篆式中謝赫·哈馬德殿下表示:“此次開幕的展覽是我們最為期待的、迄今最大規模的展示。”
印式珠寶的璀璨光芒
步入午門展廳,首先會被阿勒薩尼收藏的印式珠寶發出的奪目光芒所震撼,鉆石的晶瑩剔透,紅寶石的濃艷燦亮,祖母綠的柔和幽遠……策展人為了更好地展示珠寶的光澤,還在一些重點的展品四周設置了特制的屏風,以免寶石的閃耀光線相互干擾,這不僅令人感嘆展覽主題“瑰麗梵星”,每一枚珠寶都燦若繁星。這一展廳展示的印度珠寶分為兩類,一是莫臥兒王朝的古代印度珠寶,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皇室珍寶配飾,另一類則是西方以卡地亞為代表的知名珠寶商在印度傳統珠寶形式啟發下制作的現代珠寶。
眾所周知,印度大陸在古代以生產寶石而聞名于世,戈爾康達礦區出產極品鉆石,巴達赫尚盛產帶有紅寶石色調的迷人尖晶石,克什米爾以絢爛的藍寶石而著稱,斯里蘭卡和緬甸擁有珍貴的紅寶石,波斯灣則出產珍珠。
因此,印度文明中,珠寶的身影無處不在,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諸尊神、佛、菩薩均華服纓珞,無比莊嚴。梵語文獻中,古印度人將鉆石、珍珠、紅寶石、藍寶石、辛即劫綠、鋯石、托帕石等9種珠寶比擬為9顆星球,認為由這“九珍寶”(novorofio)組成了宇宙。與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玉石豐富的寓意湘似,印度人也同樣認為每一顆寶石都寓意深遠,或表征寰宇深意,或求庇吉祥星象。
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時期是最為重要的發展階段,巴布爾的繼任名胡馬雍(隴嘆洲舊)酷愛波斯藝術,將大批工匠自喀布爾聘請至印度,為印度藝術注入了新的風格。而之后的阿克巴大帝(Akbar)和沙·賈汗(ShahJahan)則把莫臥兒帝國對珠寶的迷戀推到頂峰。如今典型印度珠寶習風格便產生在莫臥兒時期。隨著印度與歐洲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莫臥兒王朝帝國的珠寶風格開始吸收西方人的審美風尚,尤其是英國人成為印度的統治者后,印度珠寶則明顯地顯現出英倫風尚。
印度珠寶的一大特色是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尤其是寶石鑲嵌技術。黃金是制作珠寶和帝王生活用品的理想材料,印度古代工匠采用純度極高的金箔環繞寶石實現固定的典型印度“昆丹”(Kundan)工藝,使寶石借助金箔背襯反光的特性實現交相輝映的效果,變得鮮活起來。
如展覽中一件印西合璧的神像吊墜就采用這樣的手法,它結合了西方文藝復興藝術風格。制作者利用一顆質地厚實、富有光澤的不規則珍珠作為神像的胸部,并圍繞珍珠鑲嵌上了寶石、黃金和玻璃。裝飾精巧細膩又盡顯華美之風。
此外,以琺瑯作為裝飾也是印度珠寶的典型特色。這種工藝首先在莫臥兒時期出現,當時歐洲大使朝貢的文藝復興時期工坊制作的精美琺瑯珠寶備受喜愛,這種外國工藝巧妙地融入到當地風格之中,在印度珠寶中得到了極大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印度,最精美的寶石由男業團獻戴,只有那些極盡華美的珠寶才能顯示王權的至高無上。雖然從莫臥兒帝國比啾起這些珠寶的類型就保抖不變,但是其風格和制作技藝卻隨著時問的推移而改變。1911年,雅克·卡地亞(Jocques Cartier)來到印度,找尋設計靈感和客戶。此后,卡地亞和多個著名珠寶品牌設計出一系列載入史冊的經典作品,顯示了印度珠寶持久的魅力與生命力。此次展覽中也同十剎碳出多款帶有印度風格的現代卡地亞珠寶。
除了寶石,玉也是“瑰麗梵星”的重要看點,伊斯蘭文化將玉視為勝利的象征,人們也認為玉器有檢測和解毒的功能。此次展覽展出了多件莫臥兒時期宮廷御用玉器包括賈漢吉爾的酒杯、沙·賈汗短劍等珍品。尤其是賈漢吉爾的酒杯,造型來自于中國古典的瓷器造型,玉杯在燈光的映襯下,散發出一種迷人而神秘的光澤。
皇室臻選中的萬象乾坤
進入西雁翅樓展廳,是“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這一展廳沒有“瑰麗梵星”的閃耀光芒,取而代之是給人視覺柔和的石、銅、陶、銀等多種材質展品,多元文明在同展廳中碰撞,為了讓公眾得以更好地理解數千年來藝術與設計的發展演變,展覽按編年時序排列。
古代世界部分追溯中亞、近東、埃及、希臘乃至地中海的珍貴藝術文物,大千世界部分則展示來自古代中國、非洲和美洲的藝術珍品,它們大多涵蓋了神靈崇拜、皇家品位和技術成就等廣泛主題;伊斯蘭出界部分則展現出伊斯蘭世界的多元風貌,其中不乏《古蘭經》寶貴經文手稿細密畫等珍貴文物;歐洲部分則以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一系列歐洲展品呼應了古典時代,尤其是法貝熱風格的俄羅斯珍寶把這一部分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皇室臻選”中的文物,無論中西、古今,都是卓爾不凡的人類藝術結晶,它們或是古代文明皇室成員的頭像,或是宮廷御制的工藝品、或是反映古代王權、神權的珍品,均可以看出卡塔爾皇室在收藏上有清晰而明確的主題與脈絡,它們從一個側面可以探討世界各地人民在不同歷史時空、文明形態下呈現出一些共同價值觀。如不同文明奢華而精美的陪葬品又一同反映著貴族對來世、永生的追求等。
最后,引用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王躍工的一番話:“此次阿勒薩尼收藏展藏品體現出的廣博與精美,是收藏者投入的精力與心血的最好證明。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舉辦展覽中首次涉及如此眾多地區、時代的文物展品,為我們今后籌辦更大規模的綜合卜文物展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參展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為展覽提供了另一條‘以我為主的主線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關注、思考我們自身的文明積淀。”
長衫與香港女性的時尚故事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于4月17日至7月17日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該展由廣東省文化廳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匯集了香港多家博物館、機構的長衫藏品。以205件套藏品以及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的展示,講述從清末至今長衫與香港女性的時尚故事。
何為長衫
初看長衫一詞,大多數人會首先想起清末民國時期,中國男性所穿的中式長衫,它最初是漢人根據明朝士大夫常穿的道袍遵循清朝服制而成,是正式場合的禮服。
這一名稱在廣東一帶沿用已久,及至20世紀20年代通用于男女裝中式袍服,一直是香港普羅大眾和長衫裁縫師傅間的日常用語。香港女性穿著長衫的風潮肇始于內地服飾文化的改變,特別是五四運動期間女穿男袍的現象。
由于這種新式袍服類似廣東女性慣穿的“衫”,只是衫身加長了,時人便稱之為長衫。而女性所穿的長衫后來在稱呼上日益演變為旗袍,而英文單詞“cheortgsam"專指女性的旗袍,就是從長衫粵語發音音譯而來,并早已被收入牛津英語字典。
長衫蛻變的故事
從清末到而今,從內堂到秀場,從學校到職場,從默默小眾到明星名媛,長衫伴著美麗的中國女性一路成長。
展覽根據長衫的歷史變遷分為香港女裝長衫的歷史沿革、香港的長衫因緣、長衫的縫制、長衫潮流下的香港商品廣告四大部分,分別講述長衫服飾的沿革和演變,長衫行業的變遷,長衫的制作工藝以及一個世紀以來香港女性與長衫的精彩故事,觀眾在品味香港百年時尚韻味的同時,感受香港社會和女性地位之變遷。
展覽的第一部分,首先出現數件清代的女裝,其時,漢人女子服飾雖已流行立領,但穿衣形制依舊遵循中國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而且裁剪的方式同樣沿襲傳統的平面剪裁。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尤其進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后,女性的穿著日益開放,不僅女穿男裝,西式修身、透視的剪裁方式也逐漸融入到長衫的設計中。而香港長衫于20世紀中葉進入黃金盛世,創造了不朽的傳奇,其時不僅上流社會的貴婦、名媛熱衷于穿長衫,服務行業也喜歡以長衫作為女性工作服,可謂不分貴賤。直至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成衣制作的興起以及女性穿著的日益多元化,長衫的穿著群體才日益收縮,逐漸往高端定制方向發展。這一部分以多件不同年代長衫的陳列,勾勒起長衫的演變史。
長衫的質感之美
透過歷史,再細看每一款長衫的制作,無不透著獨特的質感。單從材質來分,就有藍條子、綠格子、印花棉布、提花錦緞、雪紡毛昵等,燦若云霞;從設計裁剪來看,又盤有扣花鈕、立領收腰,倒大袖、十字袖等多種變化,搖曳多姿;從制作技法上細數,又有鑲、滾、嵌、蕩、盤、繡、歸、拔等,每一道都蘊含著匠心。
展覽最為精彩的則數長衫因緣部分,展出多件香港著名女性穿過的長衫,讓觀眾透過它們背后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部分的長衫或在設計中融入時尚元素;或是采用純手工的精巧裝飾與細心的裁剪;又或是在長衫中加入藝術手繪等元素……總之,精心制作的長衫無不彰顯著獨特的匠心與質感之美。
如這一部分展出的湖水藍手繪圖案肩開無袖夾長衫,它是羅朱玲女士于1911年穿著這件長衫競選香港小姐奪冠時所穿。出自蒙嘉模師傅的巧手,面料為纖薄雪紡,給人飄逸之感。最為獨特的是長衫上的圖案,它在裁剪之前先行描繪,采用寫意手法描繪花朵,紫色的花朵與衣服的湖水藍相配,相得益彰。
又如人字襟釘亮片露肩夾長衫,它是2002年影星楊紫瓊女士出席第55屆康城電影節所穿的“戰袍”,它在設計上大膽打破傳統的形制,以“背開式”高立領,保留傳統立領韻味的同時又令人耳目一新,而裙擺和開又的設計則更為大膽,融入西方禮服元素,左側從大腿以下開衩,開衩處綴上透視百褶裙。雪紡面料釘滿珠片,顯得華麗奪目。
展覽的最后,還有長衫的縫制、長衫潮流下的香港商品兩部分,除了長衫展品,還結合與之相關的制作工具、廣告牌、海報等藏品,進一步加深觀眾對長衫制作的認知和它們所處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與潮流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