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姍姍
【摘 要】河南箏樂無論是在自身的風格、曲調、演奏技法、藝術特色以及曲風等方面,均受到大調曲子的影響。在各個流派支系中,通過對唱腔牌子曲與板頭曲的箏樂獨奏進行合理的整理與編輯,并進行合理的探索與分析,促使箏分離合奏成為單獨的演奏樂器。基于此,作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大調曲子與河南箏樂風格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大調曲子;河南;箏樂風格;關系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061-02
古箏是我國傳統的彈撥樂器,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極為盛行,傳承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融合創新,逐漸形成具有地域性、歷史性、風格性的特色,獨具典型的主要有五大箏流派。河南箏樂流派是其重要的一派,其派別的風格、特點以及成因等與大調曲子存在密切的關聯。
一、大調曲子與河南箏樂的歷史關系分析
(一)大調曲子。當前,人們又將大調曲子稱為“鼓子曲”,其主要是以我國明朝中后期與乾隆年間開封市流行的小曲為基礎,通過創新發展,融合乾隆時期的岔曲,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曲調的曲藝形式。在大調曲子中,以曲牌連綴為特點,在演唱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形式,例如,在我國的《南陽大調曲子研究》中,曾表明大調曲子的起源主要源自于宋代,其主要的依據是根據大調曲子自身的演唱形式與宋代的“纏達”極為相似,并且其與宋代的鼓子詞相近,但經過不斷的考證,證實我國的大調曲子源自于明代,明代小曲的曲牌與現階段的大調曲子中曲牌相同,并且其音樂的體質、句式等均相同。大調曲子的曲牌源自于汴梁小曲,又被人們稱為八角鼓,并按照南北地域的不同,將其名稱分為兩種,一種是絲弦道,另一種是中州古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逐漸將南方小調進行合理的融合,對大調曲子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清朝中,隨著不斷的發展,岔曲逐漸盛行,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以汴梁小曲進行有效的融合,構成完整的大調曲子。[1]
(二)河南箏樂的來源。河南箏樂的發展主要是實際的大調曲子的曲牌為基礎,經過不斷的發展,促使箏樂逐漸實現獨奏化。與此同時,在大調曲子發展過程中,其自身還保留了一部分清明時期的俗曲特點,甚至包含我國南方與北方的曲牌與小曲,包含內容廣泛。板頭曲是大調曲子早期的開場曲,也是前奏曲,經過不斷的發展,融入大量的民間音樂,并將其逐漸從傳統的伴奏中進行分離,形成現階段的獨立演奏形式,并形成具有良好的獨特風格的河南箏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明確的看出河南箏樂與大調曲子之間存在明顯的依附關系。
(三)河南箏樂的創作。在河南箏樂的創作過程中,也與大調曲子存在明顯的關聯,并體現出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在河南箏樂的創作過程中,其自身的內容情節旋律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大調曲子的身影。在河南箏樂的創作過程中,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在實際演唱過程中,主要以唱腔為基礎,通過方言的形式進行合理的演唱,進而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韻味與特色。將聲調合理的融入在唱腔中,有效的促使音樂旋律與唱腔進行合理的融合,緊扣唱腔音調,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合理的語言聲調旋律演奏,經過合理的改編,促使在演奏過程中顯現出地方方言的音調特色,滿足實際的表演需求,進而促使現階段的河南箏樂逐漸形成一種獨立藝術形式[2]。
二、河南箏樂與大調曲子音樂特點分析
實際上,板頭曲、唱腔牌子曲是當前河南箏樂派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其音樂形式的集中體現,進而從根本上展現出大調曲子自身的音樂形態。實際上,通過對大調曲子自身的調式、曲牌、唱腔、結構因素,進行合理有效的改編與整理,促使現階段的河南箏樂形成獨特的特點,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調曲子的板頭曲自身音樂結構較為特殊,并且與現階段的河南箏樂板頭曲具有相同的特征結構,均為六十八板。河南箏樂通過對大調曲子自身的曲牌、唱腔進行整理與加工,促使河南箏樂在發展過程中,保證自身的唱腔、前奏、調試以及音節等具有明顯的特點,同時,以大調曲子自身的曲牌為基礎,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改編。
(一)河南箏樂的音樂特點。現階段,河南箏樂根據形式進行化類別,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唱腔曲牌類;另一類是板頭曲箏樂,二者具有明顯的形似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分。例如,在板頭曲箏樂中,其自身主要以實際的宮調為主,并徵調為輔,在內音階的選擇過程中,主要選擇五聲階,例如,宮、商、徵三音均是調式音階,并展現出獨特的特點。而在大調曲子中,其實際的曲牌均是以宮、徵調式為基礎,并以七階?為主,滿足其自身的要求。在河南的箏樂中,其自身的板頭曲具有明顯的特點,例如,包括5、1兩個正音,4、7兩個偏音,在演奏過程中,小三度的下滑與上滑均是以結合顫音進行。現階段,在板頭曲箏樂中,音階的所有調式均是以宮音與徵音為主,進而滿足當前實際的需求。偏音也是河南箏樂中應用的主要形式,體現出音調的主要特點,例如,在四度、五度以及八度之間的跳進與級進構成良好的循環交替,體現出河南箏樂的特點。河南箏樂自身的唱腔曲牌也具有明顯的特點,例如,在現階段的大調曲子中,其自身的曲牌種類較多,并按照自身的特點可以進行合理的分類,現階段較為普遍的有散板曲牌、鼓子雜牌、大曲牌子以及小昆牌,以大曲牌子為例,該曲牌自身具有明顯的特點,通常均為大型曲式結構,在一百板以上,在板式的應用過程中,其最普遍的是有板無眼和一板一眼,并且自身的而機構較為嚴謹,通過腔調進行韻律的抒發。[3]
(二)大調曲子的音樂特點。大調曲子自身的曲牌數量也較多,人們以借此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分類,將其分為大牌子、小昆牌、鼓子雜牌、南北方小曲以及戲曲聲腔等,其自身的唱腔結構主要是以聯曲為主,由曲牌進行連綴而成,又被現階段的人們稱為曲牌連綴套曲,其主要是指利用實際的二段曲牌作為首尾,并在其中間進行合理的添加,形成完善的整套。現階段,套曲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金鑲邊和碼頭套式,不是常用的形式,另一種是鼓子套曲形式,較為常用。相對來說,大調曲子自身的板頭曲音樂結構較為傳統,主要以六十八板為主,板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快式、一種是慢式、另一種是中式。
三、大調曲子對河南箏樂風格的影響分析
河南派箏樂主要來源于唱腔牌子曲與板頭曲,基于此可以看出,大調曲子與河南箏樂的風格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通俗的來說,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是通過對大調曲子進行合理的整理加工與改變才促使其逐漸演變為現階段的純器樂獨奏曲。具體來說,其實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河南箏樂與唱腔曲牌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對于大調曲子的唱腔曲牌的移植與借鑒是促使河南箏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河南箏樂的創作過程中,其自身的創作過程主要經歷了唱腔曲牌的伴奏階段、曲目的獨立演奏階段,尤其是在其自身的樂曲情感與旋律上,可以明顯的看出唱腔曲牌對其產生的影響,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調曲子的伴奏手法影響。例如,以現階段的大調曲子唱腔牌子演奏為例,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以弓弦樂與彈撥樂為主,將古箏作為實際的伴奏樂器,進行合理的演奏,同時,以古箏即興伴奏時,通常以隨腔伴奏為主,并對實際的唱腔拖腔進行保調。在伴奏過程中選擇的手法也具有明顯的區分,如,較為常見的隨腔伴奏、填空伴奏、加花伴奏等,尤其是相對來說,在河南箏樂演奏過程中,其實際的影響最大就是大調曲子伴奏形式,并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出自身伴奏的特點。例如,以現階段的唱腔牌子曲結構為例,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將其結構主要分為起、承、轉、合,同時以古箏的特點,對其進行合理的結構擴展與潤色,進而促使箏樂曲自繁榮發展[4]。
(二)河南箏樂與板頭曲的關系。板頭曲是大調曲子在演奏前期進行演奏的音樂,也屬于獨奏曲與民樂合奏曲,通過不斷的創新發展,成為現階段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形式。當前,在板頭曲演奏過程中,其主要應用的樂器包含的種類較多,例如,琵琶、古箏、洞蕭、龜甲殼、軟弓、揚琴等,并將古箏作為主要的大件樂器進行演奏,并被歸屬為聲部樂器,經過發展,形成獨奏化箏樂。通過不斷的加工與整理,促使板頭曲逐漸向箏樂進行過渡,并在整理加工過程中,展現出原曲自身獨特的風格與旋律,并結合實際的需求,將古箏自身的音色進行合理的變奏,展現出獨特的風格。例如,以曹東扶的《高山流水》為例,在該作品中,其自身的旋律風格保持一致,并對樂曲自身的音色進行合理的加工與潤色,通過增加板體,促使樂曲展現出自身的內涵,為人們帶來良好的音樂作品。
四、河南箏樂的形成因素
相對來說,在現階段的河南箏樂派系中,較為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省吾與曹東扶,其在進行大調曲子板頭曲與樂曲加工過程中,利用自身的特殊手法,進行合理的潤色與變奏,進而促使現階段的河南箏樂流派獨奏板頭箏樂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并利用構成支系風格的演奏技巧與旋律特征,促使河南箏樂流派風格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王省吾與曹東扶在板頭曲箏樂獨奏中,積極對流傳的工尺譜進行合理的修訂,并通過有效的改變,促使箏樂獨奏最終成為具有獨特意義的河南流派風格。
綜上所述,河南箏樂流派藝術自身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同時具備熱情淳樸的藝術感染力,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地域性、代表性以及文化性等特點。其自身依附于大調曲子而生,并受大調曲子的唱腔與曲牌影響,逐漸形成完善的河南箏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與影響,進而促使我國古箏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榮,竇曉勇,張國亮.大調曲子對河南派箏樂的影響探究[J].中音樂探索(上旬刊),2017,28(10):163-164+168.
[2]孫燕華,章高亮,孫璐璐.論河南箏樂及其對近代箏樂創作的影響[J].哈爾濱師范大學學報(電子版),2017,30(07):268-269.
[3]徐軼,徐一軼,王學華.略論大調曲子對河南傳統箏樂的影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版),2017,35(11):156-158.
[4]蔡成鵬,張艷麗,王學華.河南箏樂藝術風格及文化背景之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24(26):15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