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雨
摘 要:筆者從目標心率的角度出發,統計學生在體育課中適宜運動強度下的活動時間,計算出有效練習的時間比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體育課的練習密度進行評價。
關鍵詞:目標心率;評價;練習密度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6-0036-03
一、國內外對體育課程中的練習密度的認識
一般國內對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指一節體育課中,學生從事身體練習的時間與全課總時間的比例。從練習密度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練習時間的統計并沒有對練習強度提出要求,學生在相同的練習時間內完成相同的練習內容,因為學生練習時的投入程度不同,練習對學生機體產生的負荷和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會有所不同,練習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促進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這種定義下的練習密度未必能準確地反映出教師和學生對體育課的有效利用率。
近幾年我國部分地區從美國引入了SPARK課程,該課程對學生在體育課中的練習時間有了最低限度的要求。SPARK課程的評價系統被稱之為SOFIT(System for Observing Fitness Instruction Time 體能教學時間觀察系統),而SOFIT中有一個重要指標叫作MVPA(moderate to 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意為中等至劇烈程度的身體活動。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提出,學生在體育課上進行體育鍛煉的MVPA值不應少于全課時間的50%,也就是說學生在體育課上中等強度以上的練習密度應不低于50%。
在國內也有很多關于不同強度下的運動對機體產生影響的研究,研究表明:中等至大負荷強度的運動能顯著發展中學生的身體機能,其中,中等強度負荷的運動對于提高速度、柔韌、下肢爆發力和上肢力量作用效果較為顯著,大強度負荷的運動對于發展學生速度耐力具有很好的鍛煉效果[1]。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學生在體育課中從事中等至大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作為評價體育課練習密度的重要指標,將這種活動時間與全課時間的比值作為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更加合理。
二、高效體育課堂練習密度的評價
1.目標心率和運動強度
目標心率是指在人體鍛煉時理想的心跳頻率范圍。
運動強度是指身體練習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構成運動量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當心率變化值處于110~170次/分范圍時,運動強度越大則心跳就越快,心率與運動強度之間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所以心率可以作為評價運動強度的重要指標[2]。
2.運動強度等級劃分與目標心率界定
我們一般常見的運動強度等級劃分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最大心率百分比法,最大心率=220-年齡;第二種是心率指數法,心率指數=運動時的心率/安靜心率,具體等級劃分見表1[3]。為方便計算,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劃分運動強度。
以一名初中男生為例,如該生安靜時候的心率為80次/分,采用心率指數法,可以得出相應強度下的對應心率,具體數據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能夠較好發展該生身體機能的活動(MVPA,中等至劇烈程度的身體活動)的目標心率范圍在120~160次/分。
3.實時監測運動心率
我們如何才能實時獲取學生在運動時候的運動心率?智能運動手環已經被廣大的運動愛好者運用于體育鍛煉中,有些智能運動手環還具備了心率監測的功能。筆者在體育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讓學生佩戴智能運動手環上體育課,在課后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數據和圖表如圖1所示。
筆者認為,這些數據對于評價體育課是否高效,能否有效地發展學生體能有客觀而科學的指導價值。特別是心率曲線圖,我們可以根據心率曲線圖中的較多且準確的瞬時運動心率測算出瞬時運動強度,進而可以計算出學生在各種強度下的練習時間,得出可以有效發展學生體能的MVPA的比例。
4.具體評價
筆者以自己的一節體育課進行評價。在學期伊始,我給學生安排了一節體能發展課,本課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速度耐力。課的流程如下:在開始部分學生進行了約5分鐘的慢跑和2分鐘左右的徒手操熱身,隨后進行了高抬腿、抱膝跳、3分鐘跳繩的身體素質練習;在基本部分進行了4組50米跑,一組500米跑和一組250米跑;在結束部分進行了250米慢跑放松和徒手操放松,結束本課,本課的總時間為45分鐘。
以班級中的一名普通男生為例,該生安靜心率為80次/分,適宜的目標心率范圍為120~160次/分。在課后我收集的數據和圖表如圖1所示,對該生運動數據的分析如圖2所示。
圖2中所標示的灰色區域為運動心率在96次/分以下的運動時間,即最小強度運動時間約為160秒;藍色區域為運動心率在96~120次/分之間的運動時間,即小強度運動時間約為390秒;綠色區域為120~160次/分之間的運動時間,即MVPA(中等至大強度運動)的時間約為1800秒;紅色區域為運動心率超過160次/分的運動時間,即最大強度運動時間約為350秒,用餅狀圖表示為圖3。
結合圖2和圖3所示,可以發現本節課該生全課平均心率為134次/分,最高心率190次/分。學生在最小強度的運動時間占到全課時間的6%,主要出現在課的開始部分和500米跑后的恢復階段;小強度的運動時間占到全課時間的14%,主要出現在準備活動部分和課的結束部分;中等至大強度的運動時間占到全課時間的67%,在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都有出現,這為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最大強度的運動時間占到全課時間的13%,主要出現在3分鐘跳繩、50米跑和500米跑部分。
筆者認為,這樣一節以提高速度耐力為目標的體能發展課,學生在45分鐘的體育課中MVPA的時間可以達到30分鐘,占全課時間的67%,這對于學生體能的發展和運動技能的提高是相當有益的。反觀授課教師的授課過程,MVPA基本貫穿課的始終,有一定的連續性,但也并不是一直保持中高強度的運動,會給學生一定的調整和恢復時間,這樣的安排符合體育鍛煉和體育教學的原則。
5.從目標心率角度評價體育課練習密度的作用
(1)改變傳統的體育課練習密度的計算方法,對學生在體育課中的練習時間提出具體的要求,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準確地計算出目標范圍內的運動時間(MVPA的時間),以此作為學生在體育課中有效的身體練習時間,進而計算出體育課的練習密度。
(2)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運動數據,測算學生參與各種運動強度的活動時間,特別是MVPA值的比例,用具體的數值來量化評價學生在體育課中的表現。
(3)學生在體育課中的表現受到教師教學設計的直接影響,所以學生的表現可以間接反映出教師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通過圖2和圖3的顯示,可以對授課教師的授課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其結果可以幫助授課教師進行課后反思,并改良教學設計。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在計算時只考慮了學生從事身體練習的時間,而沒有對身體練習的強度作出限制。有研究表明在目標心率范圍內的身體練習對于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著顯著的作用,所以從目標心率的角度評價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出教師和學生對于體育課的有效利用率,成為評價體育課的重要參考指標。
(2)借助智能運動手環或其他心率監測設備,可以實現對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運動心率實時監測,可收集相關的運動數據和圖表。
(3)通過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可計算出MVPA時間與全課時間的比例,即從目標心率角度評價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分析結果可直觀反映出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負荷情況,也可以側面反映教師的授課過程,并能對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幫助。
2.建議
(1)尋求第三方的幫助,開發更加便攜智能的心率監測設備和數據收集與分析的系統,實現對全體學生的全覆蓋監測和評價。
(2)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將學生體育課評價結果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期末評價的總成績,甚至可以作為體育升學考試的參考指標。
(3)對學生的運動監測不應該局限于課堂,可以拓展到課余時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也應該進行監測、分析和評價,這樣的評價結果更能反映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
(4)體育課的作用不僅在于發展學生的體能,還承載著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各種運動技能的重任,所以體育課因為教學目標、教材性質和教學階段的不同,類型和形式也會多種多樣,學生在各種類型的體育課中MVPA值的比例也會有所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論。
參考文獻:
[1]江云.體育課不同運動負荷對初中男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2]王步標,華明,鄧樹勛.人體生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楊貴仁.世紀學校體育工作全書[M]. 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