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瑩
摘 要:“般”作為唐五代新興的集合量詞可與數詞搭配構成數量短語,“萬般”由此產生。本文在探討了“萬般”詞匯化過程的基礎上,發現了“萬般”在作程度副詞修飾不同的中心語時,其側重點也會不同,主要分為從性質的角度表示程度和從數量的角度表示程度。兩者之間存在著修飾對象和詞匯意義兩方面的不同。從常規結構式的非典型組合和“萬般”語義的夸張性入手,并結合以漢語自身特點和人類認知方式分析了“萬般”語法化的誘因。
關鍵詞:萬般 語法化 語法化誘因
前人多從共時層面對“萬般”進行研究,將其釋義概括為:[形]各種各樣;[副]極其、非常。鑒于對“萬般”歷史層面上的總結較少,本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萬般”的詞匯化和語法化過程加以分析。
一、“般”的詞義演變
“般”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辟也。象舟之旋,從舟,從殳,殳,所以旋也。”本義為“盤旋”。在古代漢語中,“般”與“班”二者聲母相近韻母相同,所以“般”常通“班”。《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爾雅·釋言》注引作“般馬”。“班”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分瑞玉,從從刀。”“瑞玉”即古代諸侯或藩國朝聘時所執的玉制信物,“班”就是將瑞玉一分為二,引申為將同類事物分開,分成幾個部分。所以,將具有相同性質的人群分為幾個部分時,也稱為“班”。①例如:
(1)吏部選舉可依晉氏,九班選制永為揆法。(《十六國春秋·卷十五后趙錄五》)
由于“班”常跟在數詞的后面,表示“種、類”義,因此,引申出量詞的用法。又因為“般”在古籍中常通“班”,“般”在相因生義的作用下也出現了量詞的用法,成為唐五代時期新興的集合量詞。“般”作量詞后可與數詞連用,組成數量短語,“萬般”由此產生。例如:
(2)道士長趙歸真奏云:有一般仙藥,此國全無,但于土蕃國有此藥。(唐《入唐求法》)
(3)今宵獨臥,實怨更長。一種天公,兩般時節。(唐《游仙窟》)
(4)一事未成,回去須得三般之物,進上隨文皇帝,即便卻回。(五代《敦煌變文選》)
(5)且如色有二十五種,青黃等四般顯色是實。(五代《宗鏡錄·卷五十三》)
(6)樹神奉敕,便于西坡之上,長叩三聲,云務陡暗,應是山間鬼神,悉皆到來,是日夜揀煉神兵,閃電百般,雷鳴千種,徹曉喧喧。(五代《敦煌變文選》)
(7)千眾樂音齊向亮,萬般花木自芬芳。(五代《敦煌變文選》)
二、“萬般”的語法化過程
(一)數量短語“萬般”
“萬般”作為數量短語最早出現于唐代,用來修飾具體名詞。例如:
(8)千眾樂音齊向亮,萬般花木自芬芳。(五代《敦煌變文選》)
(9)草青青而吐綠,花照灼而開紅,千種池亭,萬般果藥,香芬芬而撲鼻,鳥噪而和鳴。(五代《敦煌變文選》)
由于“萬”在古漢語中有“極言其多”義,所以“萬般”常常不表示實際的數量,而是用來泛指“數量眾多”。這就拉近了“萬”與“般”之間的距離,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其形容詞的用法便產生了。
(二)形容詞“萬般”
辭書中將其釋義為:總括之詞,謂各種各樣的。例如,元稹《岳陽樓》詩:“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欞湖水入西江。”由于“萬般”具有泛化作用,所以常用來修飾抽象名詞,使其語義進一步抽象化,這為“萬般”語法化提供了初始條件。例如:
(10)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別。(唐《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11)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生。(唐《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除此之外,形容詞“萬般”還可以活用為名詞,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此時“萬般”所指代的對象會根據語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例如:
(12)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北宋·汪洙《神童詩》
(13)可喜萬般宜,不勞朱粉施。(北宋·晏殊《菩薩蠻》)
例(12)依靠整首詩語境可知,作者認為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所以“萬般”指代“各類行業”。例(13)中的“萬般”指代黃葵色彩艷麗,不管是鮮艷還是淡雅都十分美麗。
在正常的“形容詞+名詞”的結構中,“萬般”語義的進一步虛化受到了名詞的制約,只有跳出這個框架,即中心語是形容詞或動詞活用為名詞時,才有可能完成質的飛躍。例如:
(14)萬般施設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五代《祖堂集》)
(15)居士萬般施教化,說身如毒蛇唱將〔來〕。(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16)太子聞道病來侵,萬般愁苦轉縈心。(五代《敦煌變文選》)
(17)君行萬里途,妾心萬般苦。(元《蔡伯喈琵琶記》)
例(14)中,“施設”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上,表示“與安排、布置相關的事”,是動詞活用為名詞,“萬般”此時作形容詞。在例(15)中,“施教化”在句中作謂語,沒有發生詞類活用,此時“萬般”作副詞。例(16)中,“愁苦”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義為“愁苦的情緒”,在句中作主語,“萬般”此時作形容詞。在例(17)中,“苦”沒有活用為名詞,“萬般”此時用作副詞。
以上說明了“萬般”多用于修飾抽象名詞是其語法化的誘因,而其所修飾的中心語產生詞類活用,是“萬般”演變為副詞的重要機制。
(三)副詞“萬般”
“萬般”作狀語的用法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萬般”的詞義逐漸虛化,發生了由具體向抽象的引申,最終成為副詞。張誼生在區分形容詞和副詞時認為:“凡是既可以充當狀語,又可以充當謂語和定語,但充當狀語時同充當謂語、定語語義不同的,是同形同音的兩個詞——形容詞和副詞。”②“萬般”恰好符合這一標準,根據“萬般”所修飾的中心語的不同,其側重點也會不同,主要分為從性質的角度表示程度和從數量的角度表示程度。
“萬般”從數量的層面來表示程度,用于具體的行為動詞前,義為“多次、屢次”。例如:
(18)居士萬般施教化,說身如毒蛇唱將〔來〕。(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19)上堂:“千般說,萬般喻,只要教君早回去。去何處?”(南宋《五燈會元》)
(20)妾是真州人,乃是永嘉崔縣尉次妻,大娘子兇悍異常,萬般打罵。(明《今古奇觀(下)》)
“萬般”從性質方面表示程度,用于修飾形容詞或心理動詞,義為“極其、非常”。例如:
(21)綠叢金朵,枝長葉細。稱花王相待。萬般堪愛,暫時見了,斷腸無計。(杜安世《賀圣朝》)
(22)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元《西廂記雜劇》)
(23)憶當初、是誰先恁。及至如今,教人成病,風流萬般徒甚。(歐陽修《夜行船》)
例(23)中“萬般”為狀語后置,義為“當年極其風流,如今卻什么也沒有留下。”
下面是對北大語料庫中“萬般”在唐五代到民國時期用法的統計: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萬般”作形容詞時常用于修飾抽象名詞,并且在其產生之初就有了作狀語的用法。到了宋代,“萬般”作為程度副詞的用法大大增加,從清代開始,“萬般”程度副詞的用法超過了其形容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下面分析“萬般”語法化的成因。
三、程度副詞“萬般”的內部差異
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詞具有多種詞義,每一個詞義稱之為一個義位。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義可能有所不同,這種不同詞義稱之為“義位變體”。經過研究發現,“萬般”在作程度副詞時有兩個義位變體,其差異主要體現在修飾對象、詞匯意義兩方面。
第一,表數量的程度副詞“萬般”可用來修飾具體的行為動詞,但不能修飾形容詞;而表性質的程度副詞“萬般”則用來修飾心理動詞和形容詞。例如:
(24)此時鄧斌仍抱著僥幸心理,認為神通廣大的興隆公司老板們會保她無事,便萬般為非法集資陰謀狡辯。
(25)七嘴八舌的自然說什么的都有,老祖父只是一雙眼睛看著我的父親可憐的樣子,萬般著急。
(26)靈柩每前進一步,都顯得萬般艱難。
例(24)中,“萬般”修飾具體的行為動詞“狡辯”,作數量程度副詞。例(25)和(26)中,“萬般”分別修飾心理動詞“著急”和形容詞“艱難”,用作性質程度副詞。
第二,詞類的虛實問題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過渡性。數量程度副詞“萬般”雖然也用來修飾、限制謂語,但是其詞匯意義較為明顯、具體,通常解釋為“多次、屢次”;而性質程度副詞“萬般”則更多地體現在語法意義上,反映了說話人的感情態度和表述意圖,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例如:
(27)妾是真州人,乃是永嘉崔縣尉次妻,大娘子兇悍異常,萬般打罵。(明《今古觀奇(下)》)
(28)閑窗燭暗,孤幃夜永,欹枕難成寐。細屈指尋思,舊事前歡,都來未盡,平生深意。到得如今,萬般追悔。(柳永《慢卷綢》)
例(27)翻譯為“大娘子十分兇悍,屢次打罵小妾”,“萬般”用作數量程度副詞。例(28)“萬般”表示作者極其后悔的情感狀態,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用作性質程度副詞。
各個義位變體在語言中使用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使用頻率多的稱之為“中心變體”,反之,則稱之為“非中心變體”,而中心變體的意義,就是這個義位的中心意義。據我們的統計顯示,在現代漢語中“萬般”用作數量程度副詞的用法占總數的2.86%,而用作性質程度副詞的用法則占到了72.82%,所以“萬般”在作程度副詞時,核心義是“十分、極其”。
四、“萬般”語法化的誘因
語法化的誘因是原有的句法結構和語義關系的平衡被打破,經過重新分析,變異句結構和語義建立了新的平衡,實現了語法化。
(一)“萬般”的超常組合
語法化的實現要依托于特定的句法結構,若這個句法結構是常規的組合,那么就無法發生語法化。組合成分發生了詞類變異是“萬般”語法化的誘因之一。形容詞“萬般”用于常規的定中短語結構中(中心語是名詞性成分),則不發生虛化。例如:
(29)萬般草木根苗異,一得春風便放花。(南宋·《五燈會元》)
但是,當中心詞換成謂詞性成分時,“萬般”就演變為副詞。例如:
(30)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元·《西廂記雜劇》)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超常組合的存在?江藍生(2016)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第一,一種語言的句型再豐富,跟人類所要表達的客觀事物和主觀思想感情相比總是有限的,為了利用有限的句型表達無限豐富的語義要求,就要突破常規句式規范的束縛,在隱喻和轉喻思維的作用下,用一些超常的組合來提高結構式的表達功能和效率,即從典型組合擴大到非典型組合。③形容詞“萬般”常用來泛指事物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在隱喻聯想的促使下,可用來表示動作行為進行時的方式、手段的多樣化或動作行為進行時的情景狀態等,最終逐漸衍生出副詞的用法。例如:
(31)郭憲忠是個沒有父母的苦孩子,于德水在前些年也將郭憲忠收為“干兒子”,如今于德水卻生怕女兒掉進“鍋”里,于是萬般阻撓。(《人民日報》1995年11月)
(32)可憐那公子嬌生慣養,家里父母萬般珍愛。(清·《俠女奇緣(上)》)
(33)接著,金載圭召來的兩名藝妓手拿樂器,花枝招展,萬般嫵媚地走了進來,一左一右侍候在樸正熙身旁。(《作家文摘》1997年)
例(31)表明于德水多次阻撓女兒掉進“鍋里”,“萬般”用作表數量的程度副詞。例(33)描述了藝妓各種嫵媚的樣子,“萬般”用作性質程度副詞。
第二,由于漢語本身的特點,使得一些變異組合可以行得通。在漢語中,部分形容詞可以用來直接充當狀語而不用發生形態的變化(或者可以說部分形容詞可以直接當副詞用)。例如:
(34)我等一會兒到你家去仔細商量。
(35)我沒有認真看待這件事情。
形容詞畢竟不是副詞,這種占據了副詞位置的用法屬于超常組合,因而引起了原有的句法結構和語義關系的變化,成為語法化的誘因。副詞“萬般”的產生就是因為形容詞“萬般”直接充當了狀語而沒有發生形態的變化,從而引發了“萬般”發生了語法化。例如:
(36)施惠萬般求福德,三千七寶唱將羅。(五代·《敦煌變文選》)
(37)狄希陳雖與寄姐如魚得水,似漆投膠,萬般恩愛,難以形容,到只為這珍珠一事,放心不下。(明·《醒世姻緣傳(下)》)
在例(36)中,“萬般”帶有一定的實詞意義,可翻譯為“屢次實施恩惠以求福德”。在例(37)中,“萬般”虛化得更為徹底,已失去了實詞的意義,翻譯為“狄希陳與寄姐非常恩愛”。
(二)“萬般”的語義具有夸張性
“萬”本義是一個數詞,在古代常常表“極言其多”;“般”是一個集合量詞,具有整體意義,著眼于說話人把客觀對象看作是一個渾然的整體。當集合量詞“般”與位數詞“萬”組合后,所表述的不是一個具體數字,而是一個近似值,在數量上具有不確定性,往往具有夸張的意味。例如:
(38)鬼神類,千萬般,變化如來氣力灘,任你前頭多變化,如來不動一毛端。(五代·《敦煌變文選》)
在隱喻思維的作用下,萬般”也可以用來修飾人的動作行為、心理活動以及事物的狀態屬性,用來表達說話人夸張的情緒,具有主觀性和強調性,并且帶有一定的描述性,使句子的表達生動形象。隨著“萬般”作狀語的使用頻率增加,“萬般”發生了語法化,詞義也逐漸凝固,最終成為一個副詞。例如:
(39)比如說死魚,盡管那些“肇事者”嘻皮笑臉,萬般抵賴,但是,魚不吃他們排放的大量毒物,會死嗎?
(40)媳婦也說妥啦,房子也買啦,三百兩銀子也花完啦,萬般無奈,遂將趙得勝喚至家中。(清·《三俠劍(下)》)
(41)百般體態萬般姣,不畫全身畫半腰。(清·《續濟公傳(上)》)
例(39)中的“萬般”是為了強調“肇事者”無賴的一面,因此多次抵賴魚的死與他們有關,具有一定的夸張意味。例(40)中的“萬般”是為了描述黃昆十分愁苦與無奈的心理狀態。例(41)中的“萬般”用來強調畫中美人姣美婀娜的體態。
五、結語
本文結合語言事實,探討了“萬般”詞匯化過程、副詞的用法分類以及“萬般”語法化的誘因。得出“萬般”在作副詞時根據所修飾的中心語的不同,可分為方式副詞和程度副詞兩類,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其次針對“萬般”與其所修飾的中心語之間的超常組合現象,討論了“萬般”語法化的誘因,發現當所修飾的中心語變成謂語性成分時,“萬般”演變成了一個副詞。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沒有探討“十分、萬分、一般、千般”等數量短語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現象。這些數量短語語法化的過程中是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還有待于討論。
注釋:
①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199.
②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范圍與分類[J].語言研究,2000,(2):54-55.
③江藍生.超常組合與語義羨余——漢語語法化誘因新探[J].中國語文,2016,(5):520.
參考文獻:
[1]江藍生.超常組合與語義羨余——漢語語法化誘因新探[J].中國語文,2016,(5).
[2]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范圍[J].中國語文,2000,(1).
[3]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J].語言研究,2000,(2).
[4]趙彩虹.“不是一般(的/地)+A/AP”構式解析——兼談“一般”的程度副詞化傾向[J].語言科學,2016,(3).
[5]山田留里子.雙音節形容詞作狀語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1995,(3).
[6]關蕾.現代漢語方式副詞的詞類地位研究[J].理論界,2011,(10).
[7]艾彥.形容詞作狀語的語義指向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8]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9]奇唯美.程度副詞句法語義語用特征及分類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10]宗守云.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1]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