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麗麗
摘 要:“可不(是)”多出現對話語篇之中,表達說話人對對話人所陳述信息的贊同與肯定,在特定語境中可表達出說話人的嘲諷等情感語氣。使用泛化后,該構式逐漸應用到敘述性語篇之中,起到肯定性的篇章銜接作用。話語標記“可不(是)”經歷了主觀化的發展路徑:強調性否定進入反問句語境,強調性的副詞“可”與“不(是)”各自獨立,受到重新分析、語境渲染等機制的影響,強調性否定向肯定標記轉化,標記“評價”的言語行為,最終“可不(是)”緊縮固化為一個副詞。
關鍵詞:“可不(是)” 應答 肯定 話語標記
一、引言
在現代漢語中,“可不(是)”有同形異義的現象,先看“可不是”的情況:
(1)“我可不是民工啊,我是畫家。”(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①
(2)李﹕我在臺灣混了這么多年,他們還不敢。
湯﹕誰也不敢。
李﹕哈哈……,可不是。他們講我怎么行?……(《南都周刊》)
“可不是”在例(1)中表示否定,在例(2)中是肯定、贊同對話者的觀點。
“可不”也有一形多義的情況,如:
(3)“你們的廠長可不簡單吶,那時候,……”(葉丹、傅超武《火紅的年代》)
(4)“昨天夜里出事了!”蔣聯杰以十分確定的口氣說。
“可不!”司機接過了話茬。(克勞塞維茨《漢風》)
例(3)中“可不”表示否定,意思是“不簡單”,例(4)中“可不”表義與例(2)中“可不是”一樣。
例(1)、例(3)中“可不(是)”的組成要素都有實在意義,例(2)、例(4)屬于本文所討論的“可不(是)”構成,其整體意義與功能無法從形式要素之和推知,必須通過整體理解,依據構式語法的觀點,可稱“可不(是)”為構式。構式表“同意”與“贊同”的肯定義,肯定的語氣程度明顯比“是”要強烈,結合其語義及功能特點,本文稱之為肯定性應答構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已經將“可不”收錄。
【可不】:表示附和贊同對方的話。您老有七十歲了吧?~,今年五月就七十整啦!也說可不是。②
《現代漢語八百詞》也將“可不是嗎”“可不是”“可不”列入其中,認為它們是習用語,表示同意對方的話。《漢語方言大詞典》認為“可不是”“可不”屬于冀魯官話。
馮春田(2002)討論了以明清山東話為方言背景的《醒世姻緣傳》及現代山東方言里的“可不”類句式問題;于寶娟(2009)從修辭角度考察了“這不”“可不”;陳秀清和張凱(2010)、張先亮(2011)、張田田(2011)對“可不是”的詞匯化及語用功能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孫麗萍(2011)分析了“可不是”詞匯化的機制。以往研究幾乎沒有涉及構式的主觀性問題,本文將嘗試研究的問題有:1.話語標記“可不(是)”的情態意義多是在動態的交際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在交際中“可不(是)”有什么樣的話語標記功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2.“可不(是)”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路徑形成了話語標記功能。3.其話語標記功能產生的來源是什么?
二、構式“可不(是)”的句法分析
(一)句法環境及分布
帶有話語標記“可不(是)”的語篇,其典型句法環境是同一話題域的對話語境,“可不(是)”作為應答語,多出現在應答句的句首,也可以單用,說話者直接對對方的問題或觀點做出應答,標示言者對某一話題進行判斷并選取贊同與肯定的態度。如例(5)是對上文問題的肯定回答,例(6)則在肯定的同時,也強調的確好久沒見的這一事實。
(5)“又是賭錢輸了吧?”
“可不!”沉默的林忠沒好意思抬頭,悶悶的回答。(劉知俠《鐵道游擊隊》)
(6)“好久沒看見你了,蘇。”
“可不。”(嚴歌苓《花兒與少年》)
如果說話者僅就對方觀點做出的應答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可以在應答構式后接后段成分,這些后段成分多是說話人就當前話題域所討論的問題繼續闡發自己的觀點,如例(7);或羅列證據,如例(8),“可不”之后列出“事兒多”的表現,也就是“事兒多”的證據。
(7)寧金山說:“……營長,你知道,她老人家是我的救命恩人!”……
寧金山說:“可不,我也這樣想!”(杜鵬程《保衛延安》)
(8)圓圓的奶奶可有些想不明白了:“現在的孩子事兒真多,十個有八個不肯吃飯!”……“可不!十個有八個還是近視眼呢!”(《讀者》·《1755 中國的“小皇帝”》)
使用泛化后,如例(9),“可不(是)”在語篇中具有承接上下文的語篇功能。
(9)“我可不是山窮水盡才到這兒來的!”她說話夠沖的。可不,她不到三十,看上去還要年輕些,長長的濃密的頭發,臉上也很有些動人的地方。……(《讀者》合訂本)
(二)應用中的構式
除被詞典收錄的已固化下來的“可不”“可不是”,在實際使用中構式有多種變式。
1.附加語氣詞
受構式的句法來源影響,有時還保留著語氣詞,這些語氣詞從“嗎”,到疑問語氣弱化為“嘛”,最后變為“么”。少量應用是語氣詞還有“啊”“呢”。
1)可不是+語氣詞
(10)“嫂子,你是來‘探監的吧?”她說:“可不是嗎,都20多天了,你看他頭發長的像勞改犯一樣。”(新華社2001年5月份新聞報道)
(11)你看,眼睛瞪著,太陽穴鼓著,胸脯兒腆著,這仿佛要唱《武松打虎》似的。”我一瞧可不是嘛!(《中國傳統相聲大全》)
(12)春兒笑著,“我這么大了,還是沒有主兒的人呢!”“可不是么!”老人說,“沒有個依靠呀。人總得有個親人,知冷知熱的人。”(孫犁《風云初記》)
(13)“我倒是很想看看這位堂兄究竟是什么個樣子。你呢,媽?”麥拉問母親說。“可不是啊。我真巴不得他能不辜負你爸爸對他如此厚望。要不然,會叫他傷心的。”(翻譯作品《美國悲劇》)
(14)……牧民們就迫不及待地來到斷崖下。一看,可不是呢,一頭死狼都沒有!漢斯抬頭望望高高的陡壁,五六十丈高都不止哪!這么摔下來怎么會不死呢?
孫磊(2012)描寫到,“可不是”的相關格式包括“可不是的”。助詞“的”在構式后增加了確認及肯定強調的情感態度,其后也可添加語氣詞。如:
(15)三少爺說:“這一點像我爺爺,我爺爺是個戲迷,……我從3歲起就跟著爺爺四處看戲,這就染上了戲癮,后……”
女人取笑說:“可不是的么,娶媳婦耽誤不了你睡覺,可一聽戲文就醒了……”(尤鳳偉《石門絕唱》)
(2)可不+語氣詞
(16)“練功還會出事故?”我說:“可不嗎。聽說天津一個劇團里,演哮夭大的演員翻跟斗,不小心摔下來,把脖子戳進去了……”(權延赤《紅墻內外》)
(17)賣甲魚的也說:“可不么,說實在的,二百我都不要。”(李穎《賣驢》)
(18)何應元贊許地說:“是。這層是你看得到。看樣子,阿義不是個創業的人。只要他能夠守成,也就好了。”
何守仁說:“可不呢!怕是怕他連守成也守不住呵!”(歐陽山《苦斗》)
“可不”與“可不是”相比,前者在形式上與構式的始源結構即反問句式距相差較遠,因此附著語氣詞的情況較少。
2.與“咋的”“怎(么)的”搭配使用
口語中,“可不”與“可不是”經常與“咋的”搭配使用,少量與“怎的”搭配,“的”在書面語中也作“地”(dì),甚至在網絡語言中寫作“滴”。這種表達具有方言口語性質。
(19)蕭隊長吃驚地問道:“頭年他還叫工夫薅草?”
劉桂蘭說:“可不是咋的?一根壟那么老長,一坰地那么老大。(周立波《暴風驟雨》)
(20)“瞧這孩子,額頭寬的,跟他爹一個模樣!”
“可不咋地!眼睛沒睜開都能看得出雙眼皮大眼睛,……”(六六《雙面膠》)
在現代漢語中,“可不(是)”與“怎么/的”搭配比較少見。如:
(21)西門慶道:“……李大姐那邊請你和他下盤棋兒,只顧等你不去了。”李瓶兒道:“姐姐,可不怎的?我那屋里擺下棋子了。”(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22)狄婆子道:“你說我今年多大年紀?我的生日是幾時?”姑子說:“你今年五十七歲。……”狄婆子說:“可不是怎么!你怎么就都曉得?”(《醒世姻緣傳》)
除以上形式,馮春田(2002)分析在《醒世姻緣傳》中有表示肯定或贊同的“可不是怎么”或“可不是+謂詞+怎么”“可不+怎(仔)么”“可不怎的”及在現代山東方言中的“可不是怎么(咋的)”等形式。
3.與“那”應答搭配
口語中“那”常與“可不”搭配,很少與“可不是”搭配,與“可不是”搭配時,后面一半要出現語氣詞,對引發應答的句子做出評價、判斷,表明態度、觀點等。
1)那可不
(23)慕容嫣:有話語權很了不起嗎?
李大嘴:那可不,只要是政策允許,想說啥說啥……(寧財神《武林外傳》)
2)那可不咋地
該類表達還未出現在目前語料庫中,在網絡語言中有使用情況,口語色彩較濃厚。如:
(24)19樓:下回買啥東西,自己拿不準或者不太了解,可要先問問清楚啊!……然后再下手啊!這樣才能讓咱辛苦掙得錢不白花啊!
20樓:那可不咋地,這是教訓,……。(網絡語料/網頁/百度貼吧)
3)那可不(是)嗎/么
(25)郭:那個年頭演員是下九流啊
……
張:那可不是么(郭德綱、張文順《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
“可不(是)”類構式在以上例句表示對上句觀點的贊同等,捧哏的應和作用通過“可不(是)”類構式表現出來。
三、“可不(是)”話語標記功能與來源
(一)“可不(是)”的功能分析
1.應答功能
應答指的是在對話語境中,說話人對對方提出的觀點做出回應,或對對方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應答多發生在不同的說話者掌控的兩個話輪中。“可不(是)”在長期的使用中演變為一個應答標記,其應答功能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表贊同。說話人完全贊同對話者提出的觀點、看法,如例(6),說話人也可以繼表贊同之后引出自己關于該話題的進一步的解釋證明、補充言論等,如例(7)、例(10)、例(15)。
2)肯定應答。當對方提出一個問句,說話人對該疑問進行肯定性的回答,如例(5)中“可不(是)”類構式都是肯定性回答,相當于“是的”。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區別,例(5)說話人明知故問,說話人采用這種形式試圖從應答者那里得到對自己言論的確定。應答者采用應答標記,表明他接受了預設作用,在語用推理中推知了對方的目的,因此給出肯定性應答,使其信息得到確認。
在基礎性的應答功能之上,在具體語言實際中,“可不(是)”還有具體的語用功能,張先亮(2011)把對話功能細化為確認功能、知曉功能、應酬功能、轉化話題功能、信道功能等。孫磊(2012)分析“可不是”的語用功能有反饋功能、禮貌功能、反語功能、搶奪話輪功能、感嘆功能,其中禮貌功能及反語功能與張先亮(2011)所討論的有應酬功能有交叉之處。
2.語篇功能
張先亮(2011)認為在語篇中,“可不是”具有強化肯定、提醒注意以及語段鏈功能。孫磊(2012)將“可不是”的語篇功能更細致地分為承上啟下、停頓追補以及收束功能,承上啟下功能又細分了多種邏輯關系。“可不(是)”在對話語境中起到了連貫對話性語篇的功能,使對話保持在同一話題域內展開。構式出現在陳述性語篇當中,發揮了語篇鏈接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以及發語功能。此時,說話人或作者在陳說自己的觀點時,為了強調自己進行自我肯定,然后順承自己的話繼續發表言論,如例(14)。
3.言者情感與態度標記功能
說話人在應答時傳遞出說話人的情感語氣色彩,屬于情緒性應答。具體情感類型有:
1)強烈肯定。受構式來源結構影響,“可不(是)”類應答構式多以問句形式出現,比一般的肯定表達方式要強烈,增強了說話人的斷言力度。如:
(26)李民魁說:“是呀。魔障雖多,卻都比不上共產黨。”張子豪同聲相應地說:“可不!現在軍隊將領里面,都知道‘一個黨、一個主義的真理!”(歐陽山《三家巷》)
例(26)中張子豪的應答比李民魁的應答要強烈得多,在書面語上表現出了標點符號使用的不同。
2)鄙夷、諷刺。人們常用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即反語,同時帶有諷刺、鄙夷的語氣,對當前對話局勢氛圍起到添油加醋、煽風點火等負面作用。如:
(27)當下她首先發議論道:“……是我年紀大些,別人不要我罷了。如果何家要我,我寧愿嫁給那瘋子!有名有分,一輩子穿金戴銀,我怕什么?”最狡詐的使媽阿財擠擠眼睛說:“可不!這正是:有人辭官不愿做,有人漏夜趕科場呢!”(歐陽山《苦斗》)
例(27)中,構式的使用比一般應答語多出語氣表征,從構式的后段成分更可看出,說話人帶有的嘲諷、鄙夷的情感色彩。
3)表佩服、贊嘆。如例(28)義心在同意侯剛烈的觀點之時,同時流露出自己的贊嘆之情。
(28)侯剛烈一邊走一邊贊嘆:“難怪人家都說龍是喜歡斂財的一族,……”
義心聽了不住的點頭,表示贊同的同時,也是不住的贊嘆:“可不是嗎?這水晶宮不愧是仙家福地。……別說看了,我連聽都沒聽說過。”(網絡小說《補道》)
4)感嘆。如例(29)說話人感嘆對方所說的確實不易,在書面語中用感嘆號表示強烈的感嘆。
(29)“到上海第二天就見我們,真不易!”——“那可不!”
5)驚訝、欣喜。結合語境,例(30)中說話人充滿高興、驚喜之情。
(30)“我看見了一條小尾巴!”仙坡說。“哎喲!可不是嗎!一個小猴,在椰子下面藏著哪!小猴——!小猴——!快來吃花生!”(老舍《小坡的生日》)
6)玩笑類。例(31)說話人開玩笑地接受贊同了對方觀點,劇本里還伴隨著笑的動作提示。
(31)文:(喘息著在水中游泳)真是笑話,自己家里,都會迷了方向。
芳:你還嫌這屋子太小,屋子再大些,不更要迷咱了?
丈:(勉強哈哈笑著)可不是!真是笑話……。
芳:幸虧我在這兒,要是你一個人淹死了都沒人知道。(張愛玲《情場如戰場》)
7)自夸、驕傲類。如例(32)說話人很驕傲地應答,尤其“那可不”帶有的驕傲,自夸的語氣更加強烈與明顯。
(32)“哇!好美味的雞腿還有雞翅!”我贊嘆道。“那可不,我爸以前還當過廚師呢。”她得意地笑了笑。(網絡文章)
此外,構式還可以附著說話人無奈的情感語氣。如:
(33)我二大爺說:“嫂子,你這孩子有病呀?”“唉!可不是嘛!病了一個多月啦!吃點奶就吐呀!”(《中國傳統相聲大全》)
(二)“可不(是)”的來源與形成機制
話語標記“可不(是)”的來源,有兩種分析,一種認為“可不”來源于詞匯化發展路徑,陳秀清和張凱(2010)、孫利萍(2011)等的歷時考察認為“可不是”詞匯化為一個詞,是在清代后期。“可不(是)”來源于反問句,這是前人共同的研究事實,“可不”的詞匯化機制包括句法條件、語用環境、重新分析、高頻使用等。另一觀點認為,“可不(是)”是語法化的結果,這類問題分析得比較少。石毓智、李訥(2001)認為語法化是新興語法手段的歷時發展過程,主要包括語法標記和語法結構兩大類。我們認為,語法化與詞匯化是在同一歷時進程中的兩個不同層面的發展軌跡,屬于不同角度的分析。詞匯化分析的是“可不(是)”如何從結構發展為詞,而語法化則是要分析“可不(是)”如何從一個句法形式逐漸帶有了表示應答語肯定的功能,并成為一種應答標記。也就是說,語法化是從功能的角度對“可不是”進行的歷時分析,“可不(是)”的語法化經歷了同詞匯化一樣的發展機制。
用于陳述句中的“可不(是)”在重新分析前,“可不(是)”作為短語,通常在句內作謂語,前可有主語,后可帶賓語,可將其碼化為:“X可不(是)Y”,這種判斷命題為話語標記“可不(是)”表示肯定性評價提供了句法上的便利條件。此時,短語內部的各成分意義實在,副詞“可”表示對“不是”表達的否定判斷的強調。當在對話語境中,說話人可直接用“可不是”對對話人的觀點進行否定,我們可將其碼化為沒有主語與賓語的陳述性否定判斷表達“可不是”。如:
(34)襲人道:“你別動了,有些發燒了。”寶玉道:“可不是。”襲人道:“這是怎么說呢!”寶玉道:“不怕,是我心煩的原故。你別吵嚷,省得老爺知道了,必說我裝病逃學,不然怎么病的這樣巧。(曹雪芹《紅樓夢》)
例(34)中寶玉否定襲人的觀點,說自己沒發燒,后面在襲人追問之后進一步解釋說自己是心煩。文中的“可不是”是表示強烈的否定義。
當否定性的判斷“X可不(是)Y”“可不是”進入反問句,其后常跟語氣詞“嗎”或其變體形式“嘛”“么”等,其后常跟后段成分,對“可不(是)嗎”所判斷的觀點的進一步解釋說明,碼化為“X可不(是)Y嗎?/可不(是)嗎?S”。受到語境的烘托,“可不(是)”帶有了肯定、贊同的意義,如例(35)中,“可不是頂特別嗎?”意思是說“十分特別”。
(35)據說那位小王爺曾經和一名狐仙幻化的女子,發生過一段愛情故事,大概就像聊齋之類的奇遇吧。所以,它工細不說,還有這么一番典故,可不是頂特別嗎?”(瓊瑤《鬼丈夫》)
語氣詞省略后,“可不是”承載了“X可不(是)Y嗎?/可不(是)嗎?S”整體的肯定性評價功能。
綜上,我們將“可不是”形成的歷程分析為三個階段:
X可不是Y/可不是→X可不(是)Y嗎?/可不(是)嗎?S。→可不(是)
在第一階段,“可不(是)”表達說話人對命題否定的態度,此處“可不是”是句內句法層面的謂語;在第二階段,進入反問句的“可不(是)嗎”的意義轉向肯定,后段成分S對前面的判定進一步解釋說明,促使“可不(是)”的功能發生轉化,產生評價意義。經過語料調查,起初進入反問句中的多是完整的句法形式“X可不(是)Y嗎?”,后期主賓成分逐漸脫落。沒有主賓語成分的“可不(是)”取消了句子內主謂的界限,反問句中“嗎”的使用,使言者肯定性評價的語氣得到強化。到第三階段,處于對話語境中的“可不(是)”繼承了第二階段的語用功能,形成了應答型的肯定性話語標記。“可不(是)”話語標記功能與反問句中的“可不(是)”的功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可不是”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經歷了分離性的變化,但話語標記的肯定應答功能仍受到了原句法基礎中命題判斷的影響。
句法形式:X可不是Y>可不(是)
作用對象:判定命題>話語標記
句法作用:句內成分>句子
功能:否定判斷命題>肯定性評價情態
在對話語境中的順承關系中應用“可不(是)”表達肯定性的評價,在同一個量向上對某一事物持進一步的認同觀點,并將問題逐漸引向深入,在語境中S與上文形成了更明顯的遞進及解說說明的邏輯關系。“層層推進”是對話策略的一種,是一種重要的行事策略,促進對話交際話輪的轉換,也促進話題的延續,“可不(是)”就形成了篇章內部的人際互動。“可”作為強調性的副詞及反問語氣的強化作用,使得話語標記成為強調性的肯定話語標記。
四、“可不(是)”的主觀性與主觀化
(一)共時層的主觀性及主觀性的構建與識解
“可不(是)”包括話語功能、語篇功能在內的語用功能是語言主觀性作用的結果。“可不(是)”在做出應答或語篇銜接時,其標記的判斷與肯定的言語行為,傳遞出說話人的情感語氣色彩,屬于情緒性應答,帶有言者的主觀性,此時說話人的情感關注的是命題本身,并反映話語環境中言者對談論話題的情感態度,言者的視角及言者的角色地位。一般來說,說話人從自身視角出發,對另一方的觀點進行肯定性的應答,并通過語氣表達言者的多種類型的情感,有贊美、夸贊、等“褒揚”類的情感態度,也有帶有尖酸刻薄意味的“諷刺”類情感態度。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情感,言者與話題的引發者處于同一觀察視角,與對話者的視角是平等的關系。
構式在言語交際中也表現出一定的交互主觀性,構式的主觀性著眼于話語內容,交互主觀性看重的是人際互動。聽話人作為交際的另一方,在提出一種觀點之后,希望得到贊同與肯定,“可不(是)”表達了對聽話人的期望的回應,尤其“那可不”類中的“那”給予了對方觀點一定的權威性,從而體現出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自我”關注。說話者或作者運用“可不(是)”類構式在對話語境中表肯定,會激活兩個心理空間,如下圖所示。
“可不(是)”出現的典型句法環境是對話語境,對話框架必然會要求對聽話人給予一定的關照,聽說雙方必須在良好的互動關系中才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歷時層的主觀化
主觀性隨著歷時的演變固化下來的過程就是主觀化,在這個過程中,構式“可不(是)”不再是句法層面的強調性否定,其意義越來越依賴人的主觀情感與態度,導致主觀情感態度的意義強于構式的要素意義,這是句法語義到語用功能的轉變。“可不(是)”在歷時的主觀化同時經歷了兩條發展軌跡,分別詞匯化和語法化,其語法化的歷程如第二部分所述,其過程中受到了重新分析、語境渲染等機制的影響。
五、結語
“可不(是)”從反問結構發展為有標記的肯定應答語,發展過程經歷了這樣一個發展序列:從含有否定詞的表否定的反問形式,到表肯定的反問句形式,再到脫離反問形式的贊成他人觀點、肯定之義,最后成為話語標記。反問句式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意義逐漸固化在構式中,“可不是”在始源結構反問形式中占主導形式,在口語中表肯定的“是”逐漸脫落,“可不”逐漸形成。語法化的結果是“可不(是)”成為話語標記,不僅僅是句法形式上的肯定,而是具有元語言的性質,其對對方態度觀點的肯定并不會影響其命題的真值。構式的主觀化序列是從表命題意義到反問表模糊的肯定義的言談功能,再到通過反問直接而強烈地反應出說話人的主觀態度,最后到話語標記。主觀性隨著“可不(是)”語法化的過程不斷加深,最后固化成為一個主觀性構式。
注釋:
①本文語料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及少量網頁,部分語料有省略情況。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37.
參考文獻:
[1]馮春田.《醒世姻緣傳》與現代山東方言的“可不”類句式[J].古漢語研究,2002,(2).
[2]于寶娟.論話語標記語“這不”“可不”[J].修辭學習,2009,(4).
[3]陳秀清,張凱.“可不是”的詞匯化[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4]張先亮.“可不是”的語篇功能及詞匯化[J].世界漢語教學,2011,(2).
[5]張田田.“可不是”的固化歷程及相關問題[J].求索,2011,(10).
[6]孫麗萍.答語標記“可不是”的詞匯化及其形成機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7]孫磊.話語標記“可不是”的話語功能分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