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摘要:近年來,大批網民開始關注和參與網絡直播,這使得網絡直播逐漸成長為一種新型媒體文化產業。全民直播時代的來臨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市場規模的擴大。不得不說,網絡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給網民帶來了樂趣,但在其發展迅猛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隨之而來的日漸凸顯的問題和矛盾。加強對網絡直播的規制,營造一個文明、積極、健康的網絡直播環境已經成為當下的必然選擇。本文試從當前網絡直播的特點和發展狀況,找到現階段網絡直播行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網絡直播 監管 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 12-0051-03
一、網絡直播的定義和特點
2016年12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第二條中對網絡直播的定義是:“互聯網直播,是指基于互聯網,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向公眾持續發布實時信息的活動。”[1]也就是說,互聯網直播可以同一時間透過網絡系統在不同的交流平臺與公眾分享和傳播,是一種新興的網絡社交方式,網絡社交平臺也成為一種嶄新的社交媒介。主要分為實時直播游戲、電影、比賽等。在繼承互聯網優勢的同時,網絡直播也會利用視訊技術在網上進行現場直播,比如將個人、產品、網上調查、在線培訓等內容到互聯網上, 充分利用互聯網直觀、快捷、內容不受限制等特點,具有成本低廉、方便快捷、互動性強等特點。
二、網絡直播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的社會生活形態被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網絡直播加速滲透到用戶中。
從數據上看,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2]
從傳播效應上看,洪荒少女傅園慧直播1小時收入超31萬,期間還不斷勸告粉絲“不要再刷禮物了”;《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發布會上,跑男團成員在騰訊直播發布會現場上,與網友進行直播互動,觀看人數超百萬;更值得一提的是,僅在Angelababy放下偶像包袱做一系列搞怪表情的10分鐘內,觀看人數便超過了33萬。這些傳播效果驚人的案例都反映了大數據時代下,直播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個將個人IP品牌價值放大的絕佳平臺,所創造的財富也是極其可觀的。
縱觀直播近幾年的發展,可謂是愈演愈烈。2015年是其經濟大熱的一年,伴隨著“網絡直播”的介入,“網紅”一詞也逐漸被大眾所知悉,成為現行社會一個新興行業或者職業的代稱。2016年“網絡直播”一詞更加深入人心,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現共有網絡直播平臺約200多家,用戶覆蓋量多達2億人,一些大型直播平臺的知名主播堪比明星,在直播時其“直播房間”的觀看人數可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很多用戶經常會遇到“直播間”爆滿,無法進入的情景。網絡直播可以讓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展示,并且能夠給直播者帶來不菲的收入。它讓每個想成為演員、媒體或創業者的人多了一條實現理想的道路,但同時,這個新興的職業或者行業也在某些方面違背著社會道德,挑戰著法律規制,沖擊著監管能力。
三、網絡直播行業存在的問題
這些年,網絡直播的發展可以用“火熱”一詞形容,各行各業似乎都開始用直播的方式來賺取大量人氣,200多家直播平臺應運而生。這些平臺的誕生激勵了同類產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創新和發展,但是不難看出該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也在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盈利模式單一
廣告贊助、增值服務、會員付費、電商導流等方式是目前直播平臺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廣告贊助和增值服務是主要的兩種盈利模式。增值服務的表現形式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用戶打賞行為。而打賞具體說來就是用戶通過網絡將銀行卡、支付寶等內的金錢充值到網絡直播平臺換取虛擬金幣,以此購買網絡虛擬禮物,在自己心儀的主播直播時在網絡直播平臺上送給他們的行為。平臺和主播將粉絲送的虛擬禮物折合成人民幣,按照約定比例獲得屬于自己的利益。國內現階段兩種主要的直播形式是美女主播和游戲電競,而這兩者都是依賴打賞量作為變現的主要模式,在個性化和創新性方面還相當缺乏。但是,網絡直播平臺畢竟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技術投入、聘請主播、后臺管理等運營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同時妄圖分得一份利的各大直播平臺也紛紛涌入市場,使大部分的直播平臺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盈利情況。
(二)直播平臺準入門檻低
在這個網絡直播盛行的時代,每個人拿起手機似乎都能開啟一場直播秀,低門檻的準入標準導致直播內容五花八門、良莠不齊。除了主播個人修養不高外,用戶方面也存在著較多問題。用戶身份的獲得并沒有嚴格的規范,多數平臺的用戶身份只需填寫手機號、起個網名就能獲得,可以說觀眾資格的獲取方式基本上是毫無門檻的,這就加劇了直播過程中的不文明現象。部分用戶為了“刷存在感”、追求低級趣味、發泄心中不滿,在彈幕上發一些低俗言語,嚴重影響了直播的環境。用戶身份審查不嚴,伴隨著用戶逐漸朝低齡化發展的趨勢,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小學生使用父母手機為喜歡的主播送出幾萬元虛擬禮物的新聞。由于兒童心智尚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弱,金錢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遇到喜歡的主播就狂刷“禮物”,主播同樣會對支持的粉絲更多關注,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家長的錢財大把大把地流失,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提高直播平臺準入門檻,形成良好直播氛圍的任務迫在眉睫。
(三)直播內容違規
直播是一個表達自己情感和與大眾交流的方式,很多主播在直播間暢所欲言,有些主播認為直播間是自己的私人場所因而口無遮攔、臟話連篇?,F如今,公民表達自由的權利得以受到重視和維護,但這并不意味著公民的言論不受限制。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毖哉撟杂赏ǔ1焕斫鉃槌浞值谋硎鲎杂桑裣碛袘椃ㄙx予的通過口頭、書面、著作及電影、戲劇、音樂、廣播電視等手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的自由權利。網絡直播行為作為言論自由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當然的享有憲法保護的同時,也應受到法律法規的規制,防止濫用權利人損害到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在人人即媒體的格局之下,大量的色情低俗的違規甚至違法直播內容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形成了極為突出的泛娛樂化現象。除此之外,激烈的網絡直播平臺間的競爭關系使得娛樂至死現象愈演愈烈。為迎合大眾的文化趣味,越來越多淺薄和庸俗的節目內容不斷消解人們的底線。[3]為了賺得更多的人氣和利益,各平臺主播開始研究提升人氣、增加粉絲的方法,他們抓住觀眾空虛、寂寞的心理,直播一些粗俗、惡劣的內容來吸引用戶。除此之外,直播飆車、直播公益作假、直播吸毒等違背道德和法律的內容也成為一些主播獲取人氣的主要手段。消費女性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在網絡直播中,女性一直是催化劑,也是關注熱點,尤其在性別失衡的“宅男經濟”中,一些女性以大尺度暴露和言語挑逗吸引男性觀眾,一些直播內容低俗甚至惡俗[4]。
(四)網絡直播平臺間的惡性競爭
我國目前網絡平臺數量仍在不斷上升,網絡直播平臺數量的增加,引起了平臺間激烈的競爭,這其中也包括一些惡性競爭。為了提升自身平臺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直播平臺會利用技術攻擊對方平臺,使對方難以正常直播營業,造成嚴重損失。為了顯示自身平臺的龐大影響力,競爭者會造假在線觀看人數,顯示與其不相對應的人氣數量,更有甚者通過惡意炒作的形式增加平臺知名度。網絡直播平臺為了獲取收益,在監管方面選擇視而不見,這也使得直播平臺逐漸走向低俗化。
(五)國家有關部門監管和審核不到位
網絡直播身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我們在看到其迅猛發展勢頭的同時,也應看到相關部門在監管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打法律的“擦邊球”是目前直播行業最為常見的營銷方式,其目的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人氣,從而在經濟上獲得利益。我國刑法第363條、第364條、第365條規定的犯罪都具有傳播淫穢內容的顯著特征,在直播過程中很多主播都涉嫌此類犯罪。一些網絡直播打“擦邊球”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相關部門監管的疏忽。不僅如此,監管的不到位也為犯罪分子通過網絡直播跨區域犯罪提供了便利。
四、完善我國網絡直播法律規制的建議
(一)建全網絡直播產業法律體系
對相關規定進行完善,確保網絡直播平臺有效規范,保證直播的內容積極、健康,使網絡直播平臺在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區域內發揮其最大作用。作為新興產業,網絡直播在監管方面還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其原因就是相應法律法規存在灰色地帶。比如對于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不夠,對違法的直播平臺處罰力度小,這些都阻礙了直播行業的前進和發展。具體應該做到:首先,制定網絡直播行業法律要與其他部門法相結合,從中國直播行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既要保障人們的表達自由,又要保護其他人的合法權益。網絡直播參與者之間的相互法律關系和地位以及直播內容和行為的法律性質要加以明確,確保直播中出現的侵權和違法犯罪問題有更精確的法律條款援引。其次,明確責任形式。網絡具有信息繁雜、涉及面廣泛的特點,再加上主播在個人素質、價值觀、文化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使直播的內容和深度有所差異,其侵犯的權益當然也就各不相同。網絡直播平臺不具備經營主體資格,或者網絡直播平臺以及平臺表演者直播內容違法違規,該網絡直播經營單位以及平臺表演者自身應當承擔相應的主體責任以及法律責任,主體責任主要是自律責任,法律責任形式主要表現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想要將這些責任用一部完整的法律進行規范存在較大難度,也違背了立法規律。所以在制定法律法規前,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進行全面深入的調研,對法律法規的改良尋求意見、制訂方案。第三,明確責任形式,加大處罰力度。對于觸犯監管規定和法律要求的主播,要在一段時期內甚至終身禁止其一切直播行為;對有故意嚴重不良行為的網絡直播平臺,可以吊銷其企業執照,禁止其繼續運營;對于直播過程嚴重觸犯法律的行為,還要追究主播和直播平臺的刑事責任。第四,網絡直播的相關立法要加強對著作權的保護。文化部在2016年12月2日發布《網絡經營活動管理辦法》,旨在對網絡直播表演者和直播平臺進行管理、對市場秩序進行規范。但是,該規定有刻意回避著作權的相關問題之嫌。筆者認為,著作權的保護體現著一國的立法水平,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應當給予重視,對著作權的保護其實就是對于網絡直播平臺發展的保護,因為它能夠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更大限度地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保障創造的積極性,有利于網絡直播平臺充分地享有信息、資源?!吨鳈喾ā返念C布顯示了我國對于著作權保護的重視,將相關權利正面賦予作者和出版人,與此同時,網絡直播的相關法律法規也要在內容中對作者和出版人的著作權予以保護,明確直播過程中侵犯著作權的法律后果,明確劃分直播平臺和表演者對于著作權侵害的承擔責任方式,對相關權利人的合法著作權進行有效維護。
(二)創新監管方式,建立長效協同監管機制
2016年2月至4月,針對網絡直播平臺出現的較多涉“黃”涉“低俗”的情況,全國掃黃打非辦組織協調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部署并開展了網絡直播平臺的專項整治。按照職能分工,分別對不同直播內容加強監管,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及時處理淫穢色情及低俗、不良的信息,查辦了一批網絡直播平臺的違法違規案件。[5]不難看出,面對愈演愈烈的網絡直播亂象,各監管部門也認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開始著手實施對于網絡直播的整改工作。但是,由于直播平臺存在大量數據,要使每個數據得到監管顯然不太現實,這也加大了相關部門監管的難度。除此之外,多元合作的今天,直播平臺與今日頭條等媒體的聯手,使得媒體向不同的群體推送不同的內容,這同樣大大增加了監管難度。新事物的產生必須有新的應對方式,面對網絡直播的發展,監管部門要研究出創新性的監管方式。第一,長效監管。為了滿足大眾需求,直播平臺往往是24小時運營機制,不管白天黑夜,總有主播在各大平臺進行直播,于是便產生了大量的直播數據。面對該問題,相關單位可以將監管職責確立給某些部門或者運用專人專管的方式,保證長期有效監管。落實監管責任制度,確保監管部門和相關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開通24小時有獎舉報平臺,提高群眾舉報的積極性。每個直播平臺,都應該設置一鍵舉報專欄。當觀眾發現不良現象時,可在直播平臺明顯且便捷處點擊立即舉報。平臺相關管理人員接到舉報應及時驗證舉報信息的真偽,若舉報屬實,應采取相應措施及時阻止直播的繼續??稍诰W站設立專欄對舉報和處理情況進行公示,在提高群眾舉報積極性的同時,還能督促舉報處理機制的有效開展。其次,要建立多方協同監督執法制。如前所述,網絡直播是信息時代互聯網的產物,這就導致一個案件通常由多個管理部門管理,例如文化、公安等,同時一個案件往往跨多個市區,這要求監管部門之間、各省市之間加強聯動、共同監管、全面執法,不斷探索直播平臺、執法部門、行業協會三者間的執法機制。將打擊網絡直播犯罪行為作為第一要務,將營造和諧、安全的網絡環境作為共同宗旨。
(三)確立行業自律管理機制
網絡直播作為當下最火熱的產業之一,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形成一套適合自身的行業管理機制。各大直播平臺要加強合作,對于行業出現的共性問題結合相關工作經驗一同制定完備的政策制度。同時,鼓勵行業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設立合法的全國性的自律組織。擴大協會企業的數量,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此形成監管力和影響力。
加強行業自律公約的建立。行業自律公約是行業自我約束的基礎,應進一步得到完善。就目前而言,行業自律公約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由各直播平臺單獨擬定的自律公約。第二種是多個直播平臺聯合共同發布的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二者雖然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均具有內容不詳細、執行力偏低的特點。因此,編制一套全面詳細、執行力強的行業自律公約是當下主要任務。如果想讓網絡直播得到有效規制,就不能只依賴道德的約束,要認清行業自律公約發揮的積極作用。針對國家網絡直播產業的布局規劃和目的,行業自律組織應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擬定行業自律公約,使網絡直播秩序得到充分完善。應充分考慮以下兩點措施:第一,將公約的權威性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如采用會員制等方式將直播平臺統一起來,設立獎懲制,加強對聯盟中會員的管理。第二,將公約的實施措施進行細化,設置明確統一的行業標準,增強公約的執行力。
網絡直播平臺業主以及從業人員的自律問題也應該得到重視,作為直播的內容提供方,網絡直播平臺有義務對簽約主播負責,例如:網絡直播平臺公司定期開展主播培訓,規范主播的言行,提高主播文化和道德素質,加大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著重強調紅線問題,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根本解決網絡直播中的低俗化等問題。
(四)加強國際合作,打擊網絡直播犯罪
現階段,我國用國內法就可以針對網絡直播涉及的典型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定罪量刑,可是網絡直播中很多違法犯罪行為都具有跨時間、空間的特點,通常會導致犯罪行為地和結果地不是同一個地方甚至不止一個地方的現象。目前世界各國對于網絡直播的法律規制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打擊網絡直播犯罪的順利進行。對此,加強國際合作不失為我國打擊網絡直播犯罪的有效途徑。我國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溝通交流,采用談判或簽訂協議的方式建立共同的網絡直播法律規制標準,從而使打擊跨國界的網絡直播犯罪變得有法可依,讓和諧、安全的網絡直播環境成為現實。
五、結語
在互聯網的帶動下,網絡直播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中,被大眾所知悉和認可,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網絡直播行業的蓬勃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在肯定網絡直播為人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要清楚看到該行業現存的一些問題。想要正確引導網絡直播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解決表達自由和經濟利益等之間存在的矛盾。我國應充分認清關于網絡直播在立法、執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結合本國國情,適當借鑒世界各國規制的經驗,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增強監管職能,鼓勵社會民主監督,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國際合作,讓直播行業在法律法規下發芽開花。
參考文獻:
[1]中國網信網.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47266.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2018-01-31.
[3]高雪新,李東.大眾媒體泛娛樂化及其影響[J].新聞世界,2013(5).
[4]張紅兵.黃打非辦嚴打涉“黃”網絡直播平臺[N].法制日報紙,2016-03-21.
[5]張紅兵.六部門專項整治網絡直播平臺顯成效[N].法制日報,2016-05-0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