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軍平
摘要:我國商事立法的立法模式,歷來是學者的爭論焦點。對于究竟是走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還是走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學者們歷年來爭論不休。研究商法的學者大都主張走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而研究民法的學者則大都主張走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其中理由與論證各有千秋。筆者認為站在己方利益的角度看待問題始終不是客觀的,這對問題的解決不但無益,反倒可能是有害的。隨著3月15日我國民法總則的出臺,我國民法和商法的立法體例就已經明確,即是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從其特點來看是商法原理及其深刻內涵等內容糅合在民法總則中。概括而言,民法總則在規定權利主體、客體、行為、基本原則等方面都采用了民商合一立法體例,增強了民商總則的商法元素。然而,民、商兩法的關系處理問題一直是我國法學理論和實務屆的重大懸案,我國對這兩法關系應予以進一步明確確定,這樣對我國民商法的發展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具體的明確應體現在今后的民法總則修訂與完善中。
關鍵詞:民法總則 民商合一 立法模式
中圖分類號:DF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 12-0057-02
一、華山論劍: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
我國的商事立法究竟是應該走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的道路,這是歷年來我國學者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雖研究商法的學者大都主張走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而研究民法的學者則大都主張走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但總體而言,我國絕大多數的學者都支持民商合一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第一是從司法操作實務與法律觀念的層面來看,我國的發展與國情和民商合一更為契合,單獨的商人時代已經變為歷史產物,故再對民法與商法進行嚴格區分并無多少現實的意義。第二是民商分立失去了現實的可能性,雖然像德國、法國等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多為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并且已經有商法典,但還是很難用統一的法律規則來適用后面出現的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等跨度極大且特點非常鮮明的法律。第三是區分民事行為還是商事行為的邊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都是個難題,這樣可能會導致他人打法律的擦邊球。第四是民商合一將使民法的含義得以擴充。而主張民商分立的支持理由概括而言則主要如下:第一是民商分立立法體制存在是具有歷史基礎和現實意義的,以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和我國商事的立法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商事法和民事法律規范在交易關系的性質、規模和特性等方面都有著本質的不同。第二是堅持商法獨立于民法發展有利于我國商法的發展與完善。第三是從實質的層面來看,商主體與商行為和民事主體與民事行為有著質的不同。第四是商法體系的獨立不單單是法律技術與方法完善的表現,更是一種對經營活動的特點和深刻規律的把握的理性認識。
二、一錘定音:民法總則中的民商合一
學者們的主張各有千秋,都有著嚴謹的論證思路與邏輯,但爭議不應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更應該注重我國的實際層面。從我國立法、司法的土壤來看,我國商法的立法體例只能是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隨著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的出臺,我國全面地確定了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是對商法法理、原理的統一,而不是對具體商事規范的統一。在此民法總則中,其對商法宏觀、抽象、共通性規則進行了駕馭,而對商法的特殊性染指較少。其對商法具體統攝的方式是把各商事單行法中所有可抽象出的共通性公因式,凡是能融入民法總則的內容就放到民法總則中。不能融入的特殊性內容將會在公司法、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等中更加具體地體現。
從調整的對象來看:《民法總則》第2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由此可見,現行民法總則的調整對象已經涵蓋了包括商事關系在內的整個私法領域,而商事法律從性質的角度來說可以屬于民事特別法,故當商事法律沒有對相關問題作出特別規定的時候,相關的糾紛從法理的角度來說仍應適用民法總則的一般規定。民法總則的第11條:“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個表現出了其對商事法律關系的宏觀包容性。從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來看:民法總則4、5、6、7、8條所規定的平等、自愿、公平、誠信、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則也不是民法所特有的,這些原則無一不適用商事活動,也為商法的基本原則,這為商事活動的適用提供了基礎。對于其一些特有的如營利性等原則,則可以具體地在公司法、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等中體現。從民法總則的主體分類上來看:民法總則的第三章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營利性是商法的一個重要特征,民法總則如此進行分類,無異于對其更好地適用于商事活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另外也兼顧了民法的實用性。在之后,信托計劃、資管計劃、基金、資產證券化等資產將來都可以單獨登記設立獨立的營利性法人。從民法總則法人主體的成立來看:民法總則的第三章規定了營利法人依法登記成立;非營利法人有的依法登記成立,依法不需要辦理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等,這些也均是商法中商事主體法人依法設立的體現。從民法總則對組織機構的規定來看:其第三章也分別規定了營利法人應設權力機構、執行機構,可以設監事機構;非營利法人對于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等可以依需要進行設立等。這些機構的設立為商法中的重要內容,在公司法有具體體現。從民法總則法規定的法人解散后的事宜來看,其第70條規定了法人解散后,清算義務人應當及時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及后面規定的一系列宏觀清算程序均在我國破產法中有詳細體現。另對于民法總則中對代理、時效、民事行為、民事權利的客體等的規定,其無一不采用了較為包容的立法模式,均可適用于商事活動。對于商法相關法中有具體規定的,適用具體規定。
從以上這些具體的規定可以看出,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已在我國民法總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商法法理、原理及一般性規定均融合在民法總則中,民法總則實則就是一部適用于民商領域的“民商總則”。
三、再續佳話:民法總則的修改完善
民法總則在民商合一的具體貫徹方面還不是特別地徹底,在我國未來民法總則的修訂與完善中應進一步明確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這既是對我國資源的珍惜,也是對我國民商法發展的促進。基于商事法律規范在民法總則中的立法設計及完善的角度,筆者建議在未來民法總則的修改與完善中,可進行如下嘗試:第一是將“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規定在我國民法總則甚至是民法典中,將其作為我們的立法目的,這是對我國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私法關系整體性的一致性調整。第二是將 “等價有償”原則規定在我國民法總則中,將其作為我國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因為民事主體之間的活動是多樣化的。有償并不是民事活動的必要條件,很多情況下的民事活動都是無償的。等價有償原則根源是以商品經濟社會中的陌生人社會為基礎來進行設定的,這是商事活動的基本原則,而不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第三是專門對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進行統一規定。
商法與民法的交流、互動是不能夠否認的事實,在進行民法總則或民法典的修改和完善過程中,我國學者應該時刻懷有學術的情懷,同時在務實的狀態下,兼顧價值理性和形式的需求,從而創造出一部能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特色的私法基本法。
參考文獻:
[1]郭峰.民法總則的時代精神和特色[J].財經法學,2017(3).
[2]張谷.從民商關系角度談民法總則的理解與適用[J].中國應用法學,2017(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