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存 孫二龍



摘要:通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中環線工程-四聯院灄水河大橋支架現澆工程的施工,對支架現澆施工技術進行了闡述,并對施工方法和技術措施進行了探討。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st-in-place project of the Sheshuihe Bridge of the Qianchuan middle ring project in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the cast-in-pla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bracket is described,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關鍵詞:支架現澆;施工技術
Key words: bracket cast-in-plac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U44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7-0158-02
1 工程概況
1.1 工程概述
四聯垸灄水河大橋全長1138m。共10聯,其中:
東岸:一聯30+40+30m(21#~24#墩)預應力混凝土現澆連續箱梁。梁體截面類型:為單箱雙室等高度簡支箱梁,梁高2.20m,梁頂寬16m,底板寬11m,頂板懸臂端部厚18cm,根部厚45cm。頂、底板厚為25cm。
西岸:共五聯現澆箱梁,分別為3x30m(K0#~K3#墩)+3x30m(K6~3#墩)+3x30m(3#~6#墩)+34+45+34m(6#~9#墩)+3x30m(9#~12#墩)。梁體截面類型:為單箱雙室等高度簡支箱梁,6#~9#墩梁高2.60m,其余聯梁高1.8m,梁頂寬13.25m,底板寬8.25m,頂板懸臂端部厚18cm,根部厚45cm。頂、底板厚為25cm。
1.2 工程勘察
經勘察K0#~K3#墩、K6~3#墩、9#~12#墩處為池塘,其他位置為旱地。
本文主要以該支架現澆施工為例淺談支架現澆施工技術。
2 總體設計方案
2.1 以梁高2.6m的6#~9#墩為例進行滿堂支架的設計
碗扣支架采用直徑48*3.5mm標準碗扣架立桿,立桿頂、底部設置可調底座和頂托。立桿縱橫向間距端橫梁下60cm×30cm,腹板下60cm×30cm,箱室下60cm×90cm,翼緣下90cm×90cm。縱、橫桿步距為1.2m,在上中下三層步距加密為0.6m;距地面40cm位置設縱、橫向掃地桿。支架外緣超出翼緣板外邊緣1m左右(不同梁寬以實際搭設模數而定),每階段支架縱向兩側超出橫梁3.5m,支架外側均設置1.2m高護欄,護欄采用標準化護欄。
設置有剪刀撐,剪刀撐的夾角應為45°~60°。鋼管搭接不少于1m,活動扣件不少于3個,布置要求如下所示:
碗扣支架縱橋向由底至頂通長設置兩層水平剪刀撐,底層剪刀撐設于底層水平桿上側,頂層水平剪刀撐設于頂層水平桿下側;5組豎向剪刀撐,其中2組位于支架外側,另外3組設置于腹板下側;每五跨立桿設置一組剪刀撐。
2.2 分配梁及模板布置
分配梁采用I12.6工字鋼和10×10cm木方,頂托上設置I12.6工字鋼,在I12.6工字鋼上垂直方向布設10×10cm木方,中心間距腹板下為20cm,箱室下30cm。模板采用18mm膠合板(內模板采用15mm膠合板)。工字鋼從箱梁中線向兩側布置。
3 施工方法
3.1 地基處理
旱地地基處理:采用100cm厚毛渣換填。處理寬度為橋面投影線每側外擴2m。處理方法:支架基礎范圍內換填開挖(100cm)→振動壓路機碾壓(3~4遍)→毛渣回填壓實(100cm)→澆筑20cm厚C30混凝土。(圖1)
池塘地基處理:采用清淤換填。對支架范圍地基進行淤泥挖除后,換填毛渣,分層填筑、分層壓實確保支架地基承載力達到設計要求。
3.2 支架搭設
3.2.1 搭設順序
①支設立桿。首層立桿采用3m、1.8m及1.2m三種長度鋼管交錯搭接。②支設橫桿。一層立桿支設完畢,須及時搭設橫桿,橫桿長度根據立桿間距合理選用。③支設剪刀撐。立桿與橫桿搭設完畢后,及時設置剪刀撐,扣件螺栓擰緊扭矩值應為40~65N·m。④上下通道采用定型鋼爬梯。
3.2.2 搭設要求
立桿底部設可調底座,可調底座及可調托撐絲桿與螺母捏合長度不得少于4~5扣,插入立桿的長度≥150mm。
立桿上端包括可調螺桿伸出頂層水平桿的長度不得大于0.5m。
支架的搭設應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搭設兩層后必須經檢查驗收合格方可繼續搭設。
3.2.3 支架堆載預壓
預壓荷載取箱梁結構恒載和模板重量之和的1.2倍。
由表2可知6#~9#預壓總荷載為1090.7325*2+1167.8550=3349.32t。
①混凝土預制塊尺寸為0.9m×0.9m×1.0m,每塊重1.944t。
②分3次加載,第一次加載至總荷載的60%,第二次加載至總荷載的80%,第三次加載至總荷載的120%,任何一級加載后,監測數據不滿足規范要求,停止加載。
3.3 模板安裝
3.3.1 外模板
外模包括底模板、翼板模板和腹板側模。模板采用18mm厚膠合板拼裝。底模板固定在橫梁上,橫梁為10×10cm方木。橫梁放在12.6工字鋼上,工字鋼下為滿堂支架。翼緣模板下面為橫向方木,方木放在12.6工字鋼上,工字鋼下為滿堂支架。腹板側模由水平鋼管做對撐加固,鋼管豎、縱向間距均為60cm。
3.3.2 內模板
內模板由頂板、腹板側板、橫隔板側模、壓腳模組成,面板采用15mm的竹膠板,內楞為10×10cm的方木,支撐采用48mm鋼管,腹板及下倒角內膜采用水平鋼管對壓支撐。豎向鋼管縱、橫向間距60cm。
現澆箱梁不設置對拉螺桿,箱室內模板加固采用鋼管+頂托。
3.3.3 端模板
模板面板選取18mm厚的竹膠板,背楞為10×10cm的方木,方木間距為20±5cm(凈距),豎向放置,外楞采用Φ48.3×3.6mm的鋼管做水平向壓桿,采用Φ16mm拉桿與主筋焊接,拉桿布置為400×600mm。并加鋼管斜撐,與滿堂支架連接。
3.4 模架驗收
基礎處理完成后報項目部驗收,驗收合格后搭設第一步桿,第一步桿完成后經項目經理部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上部支架的搭設。支架搭設完成后,由施工班組自檢,自檢合格后,報項目部驗收,項目總工組織技術、質量、安全人員進行聯合驗收,項目部驗收合格后,報總監辦工程部及安保部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底膜、鋼筋的施工。
3.5 鋼筋綁扎
鋼筋的綁扎根據混凝土的澆筑分兩次綁扎,首先綁扎底板及腹板鋼筋,待底板、腹板混凝土澆注完成后進行頂板鋼筋綁扎。
3.6 混凝土工程
現澆箱梁采用商品混凝土,泵車澆筑。分兩次進行澆筑,第一次澆筑至頂板底30cm處,第二次澆筑頂板。澆筑原則自低向高處分層澆筑。
3.7 檢測監控
3.7.1 支架預壓檢測
每跨布置5個觀測截面(沿順橋向),分別為端橫梁墩頂橫斷面、1/4跨橫斷面、1/2跨橫斷面、3/4跨橫斷面、中橫梁墩頂橫斷面。每個截面布置6個測點,布置在箱梁腹板與底板交界處。觀察點用垂球掛線定位,并在地面上與之相對應處打木樁或鋼筋,測量時通過鋼尺丈量掛線上固定點與木樁之間距離來反映沉降量。
在排架搭設完成之后,預壓荷載施加之前,測量并記錄每個測點的原始標高。
每級荷載施加完成后,每間隔12h對排架沉降量進行監測,計算前后兩次沉降差,當各側點前后兩次的排架沉降差平均值小于2mm時,施加下一級荷載。
全部荷載施加完畢后,按設計要求,72小時內測量的地基沉降不大于3mm即可卸載。卸載6h后觀測測點標高,計算前后兩次沉降差,即彈性變形。
對觀測取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確定不同荷載情況下和卸載后的變形情況,并計算出沉降量、彈性變形、非彈性變形最終得出模板調整高程。
3.7.2 支架監測
在鋼筋綁扎過程,由專人巡視架體整體情況是否有變化,各桿件是否有變形。
箱梁現澆過程中,安排專人對模板變形情況進行巡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現場項目部報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加固處理,防止產生安全事故。
3.7.3 沉降觀測
在梁體混凝土初凝后,立即進行初次觀測,張拉前、張拉后、底模拆除前后分別按照沉降變形觀測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觀測,并對數據進行整理。
4 結束語
支架搭設完成后為確保其穩定性,應及時做預壓。同時,在支架使用過程中,需要對支架沉降、位移等進行監控。確保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
參考文獻:
[1]JTG/T 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S].
[2]JGJ 79-2015,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
[3]JGJ166-2016,建筑施工碗扣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S].
[4]JGJT194-2009,鋼管滿堂支架預壓技術規程[S].
[5]現場踏勘調查所獲得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當地資源、交通狀況及施工環境等調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