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共青科技職業學院
關鍵字: 網絡技術 TCP/IP 教學技巧
計算機網絡技術其實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就是指它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今天的知識相對于明天,它也許就成了陳舊的課程。因為科技高速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課堂教學內容時時都在變化,因此,較之其它課程教學更具有時代性與挑戰性。
計算機網絡技術這門課程在專業中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培養人案上;其次計算機網絡技術培養出的人才就業所從事的工作上,讓他們學有所用;最后,要讓學生深知網絡技術是本專業的基本理論課和基本技能,沒有本課程的基本知識作為鋪墊無法實現其他課程的學習任務,比如服務器配置與調試課程。故學習好網絡技術對以后的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安全、運行監控等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計算機網絡包括計算機和網絡兩部分,學好計算機網絡技術首先要熟知計算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這種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取代人腦的使用工具也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它最早由裸機發展到現在的量子計算機等。計算機網絡離不開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支持的同時又通過TCP/IP將全球各地的不同位置的計算機系統及其他外部網絡通過通信介質相到聯接到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假設現在你在工作中沒有網絡會是怎樣的情景;學習中現在有網絡教學,互動課堂等;生活中有網絡購物、網絡電視等,在互聯網的時代網絡技術更加體現出他的不可代替性。
課堂教學中教學技巧很多,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見解,就我課堂舉個例子來描述,將抽象知識點按循序漸進有不知到熟知圖文并茂的傳授。
一位教師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中,講授的內容是“網絡傳輸協議”。教學對象是大一新生,對于計算機網絡學生還是一張白紙。如何能利用有限的課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老師對知識的爛熟于心,對教學的應付自如,是關鍵之所在。上課伊始,教師在簡要介紹之后,向學生顯示 OS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參考模型。所講述的“OSI”參考模型的各層功能及其作用,都不是講課的重點,只是一種蓄勢,為下面重點講解內容打下基礎。這一節課老師講授的重點是網絡傳輸協議,即ICP/IP協議。這是因為OSI參考模型是理論層面的,而ICP/IP協議才是運用于實踐的。毫無疑問,對于學生來說,是完全應該掌握的重點。于是教師對學生作TCP/IP協議簡介。
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TCP/IP)。是工業界標準的協議組,為跨越局域網和廣域網環境的大規模互聯網絡設計;TCP/IP標準是在一系列標準的集合。以RFC (Request For Comments)的文檔中發布的。RFC是描述TCP/IP和因特網內部工作的一系列報告、協議的提議以及協議標準 (事實標準);是Internet的基本(核心)協議。是目前網絡互聯廣為使用的實用型協議。
接著,教師引出下表對TCP/IP協議的組件作具體說明:

是表簡單明了,指出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在層次上的異同。而在這四個分層中,教師指出,“應用層”與“傳輸層”又是要掌握的重點。
應用層:定義TCP/IP應用協議以及主機程序與要使用網絡的傳輸層服務之間的接口,用來支持文件傳輸、電子郵件、遠程登錄和網絡管理等其他應用程序的協議;Telnet(遠程登錄)---遠程控制
FTP(文件傳輸協議)---文件的上傳和下載
HTTP(超文本傳送協議)---瀏覽網頁Web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發送電子郵件E-mail
P0P3 (郵局協議3 )--接收電子郵件
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管理網絡
傳輸層:提供主機之間的通信會話管理,定義了傳輸數據時的服務級別和連接狀態,提供面向連接(connection-oriented)的可靠服務和無連接的(Connectionless )不可靠的傳輸務。
在TCP/IP協議組件中,有兩個互不相同的傳輸協議:面向連接的--TCP(傳輸控制協議)和無連接的--UDP(用戶數據報協議)。
教師對各層作了講解,尤其是應用層和傳輸層,學生完全了解之后教師列出下表,講解TCP面向連接的服務過程:

一節課的完整內容也就完整地給學生講解完畢。而學生的反應則是一種掌握的滿意,應該說這是一堂成功的課。
反諸本課教學內容,應是基礎的、基本的知識,用任課老師自己的話說,這是計算機技術的A、B、C,這是事實。這樣的知識內容,對于任何一個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的老師來說,都應是成竹于胸的,但了解熟悉不一定就能上好課,還有著教法的關鍵問題。知之而不善教,學生仍是不知,只有知之而善教,學生才與老師一樣從不知到知之。為什么有的老師的講課就倍受學生歡迎呢?就因為其不僅知之,而且善為教之。
教好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需要用心研究,不僅在理論知識上還要穿插課外的知識。《孟子.盡心下》對教師的教學以及語言技巧曾提出過這樣的要求:“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意思是說,語言淺近而蘊意深遠,是善于講授的教師,所執守得方法簡約而施受給學生的廣博的知識是善于啟發引導。“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一門純理性的基礎課程,抽象的術語,陌生的符號,難以理解的意義內涵,無不影響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老師上課,一定是用通俗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以形象出之。比如,對新生講“網絡協議三要素”中“時序”概念時,在對概念進行必要詮釋之后,便舉例說:我問同學們現在幾點了?你們如有反映,看一下手表,回答說:9點了。如果沒有反映,要么是你冷漠,不愿回答;要么是聾啞人,不能回答。比喻形象,把這個概念內涵要領作很好的說明。在這個基礎上,自然引出新的話題:“目前最成功的,廣泛使用的是TCP/IP協議。”承上啟下,過渡自然。與之同時,教師又能考慮到該課程的實踐性,在講到每一個具體操作程序時,教師馬上要在電腦上進行具體操作,而操作的任務設想,又多以學院校園網絡和同學們日常學習生活的具體情況說明之,讓學生看得到且想得到,做得出,加上教師操作嫻熟,視頻上簡單明確,形象真切,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