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2016年8月12日,吳為山館長在山東青島參加學術活動之際,非常激動地打電話告知收藏部,山東有一位老人叫吳文家,是蘇州美專校長顏文樑的學生,吳文家老先生和他的兒子吳乙真要將他家珍藏已久的顏文樑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隨后用微信給我們發來了幾張圖片。第一張即是顏文樑先生的油畫作品《晚霞雪景》,第二張是吳館長為了表達自己對吳家父子捐贈的感佩之心,當場揮毫寫下 “藝術貴真”四字相送,第三張是書法局部的題跋:“吳文家先生攜其愛子乙真將顏文樑先生真跡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大義感人,特誌,吳為山丙申夏。”幾天后,吳為山館長回京,受吳氏父子所托親自將作品帶至中國美術館,交與收藏部,同時還附帶了關于這次捐贈的兩封信函。
這兩封信中的其中一封是由青島畫院雕塑家徐立忠先生寫給吳為山館長的信,信中寫到:

吳為山館長(右)贈送給吳文家父子的書法
“吳為山先生如唔,我的好友吳文家之子吳乙真得其父所藏油畫界先輩顏文樑先生晚年之作一幅,不想藏之獨賞,以致日后流失,今征得其父同意決定將此畫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使此畫得收藏之正當歸宿,祁望您能鼎力相助成全吳氏父子之心愿,有勞之處容后面謝,我明日住院手術,不能參加您策展的雕塑盛會,甚感遺憾,借此順致祝賀展覽成功,諸事順利,專此并祝頌祺。徐立忠,二零一六年八月七日。”這封信表達了徐立忠先生向吳為山館長推薦吳氏父子捐贈的意向。
另一封信,則是吳文家老人的親筆信,信件寫到:
“吳為山先生您好,得知閣下近期擬來青島,主持雕塑展工作,今以一事相托,望允,事由如下:

所贈書法局部題跋

青島雕塑家徐立忠寫給吳為山館長推薦吳文家父子捐贈意向的書信
上海畫派顏文樑先生于一九七五年畫作油畫風景一幅,贈于我,此畫至今保存完好。我現年已八十一周歲,去日苦多,擬將此畫傳于吾子吳乙真,近日乙真提議應將此畫獻于中國美術館。聞聽此言,我心甚慰,深信,此舉方為對先師最高敬意,故以此煩請閣下,代為轉交。
此畫作為顏老七十年代專為贈予我所作,彼時顏老左目已近失明,尚能多日完成寫生,難能可貴。畫幅尺寸是根據顏老三十年代舊存鏡框設定,畫作完成后,顏老親自裝幀,彌足珍重。

吳文家寫給吳為山館長的捐贈顏文樑畫作意愿的書信
屆時,顏老年已八十三歲,按此畫作內容分析之,這是否顏老晚年最后寫生作品,尚未考證。
此致,敬禮。
二零一六年八月八日 吳文家”
這兩封信交待了吳文家父子捐贈這幅作品的始末,包括這幅作品的由來。吳文家先生是山東青島的雕塑家,早年在私立青島美術專科學校學藝,據吳文家先生回憶,其父有一位學電氣工程的好友,從法國留學歸來,解放后與顏文樑同住上海復興東路,吳文家在這位父親好友的引薦下,利用出差機會,慕名拜訪住在上海的顏文樑先生,那時處在“文革”期間,繪畫藝術并不受重視,顏文樑先生對求學的年輕人非常熱情好客,將自己的作品悉數拿給吳文家觀摩。后來吳文家每來滬上,都去問學于顏文樑先生,當時吳文家每次見顏文樑先生都有胡粹中先生作陪。吳文家后來在青島收到顏文樑先生來信,信中告知為他畫了一幅作品,有機會來上海去取,吳文家利用出差機會,遂得此畫。
顏文樑是20世紀中國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出生于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濃厚的蘇州,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愛書畫,在其父指導下臨摹《芥子園畫譜》,小學開始受美術教員羅時敏啟蒙,17歲,考入滬上商務印書館隨日人學習銅版畫,期間開始接觸油畫。20歲,回蘇州,自習油畫,兼任中小學及師范學校圖畫教員,28歲,創作粉畫《廚房》,自謂“畫風素尚寫實,學無專師,至此畫之成,而稍具型式云”。1922年9月,顏文樑30歲時與胡粹中、朱士杰始創蘇州美術學校,顏文樑36歲時受徐悲鴻鼓勵,赴歐洲于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入羅朗斯教授門下學習,期間游歷歐洲各國,飽覽名畫,增廣見識。顏文樑因系蘇州美校建校大事三年后回國,經多方努力及徐悲鴻等人幫忙,1932年,蘇州美術學校經教育部正式立案,改名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顏文樑一心致力于蘇州美專的發展,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在教育思想上,顏文樑所建立的美術教育系統,既有父輩帶給他的中國繪畫傳統的根基,也有少年時期在滬上所接受的日人西式寫實美術教育的熏染,在歐洲隨羅朗斯學習時,他接受的是西方寫實主義的繪畫訓練,但當時正是西方現代主義方興未艾之時,現代主義繪畫在他的繪畫系統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顏文樑的油畫教學理念是以寫生為中心,以西方寫實主義傳統為基礎,同時又將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象觀與西方印象主義繪畫中的主觀性融為一體,形成具有東方意蘊的油畫教學觀。顏文樑先生的教學思想和他的藝術創作緊密相連。
《晚霞雪景》(見封三)是顏文樑創作于1975年的作品,時顏文樑83歲,此作是在左目幾近失明的情況下創作而成,這是一幅描繪冬日夕陽之下雪景的寫生作品,畫面之中河道的“s”形狀由近至遠把視點帶到遠處的天際線處,并將畫面進行了合理的分割,在天際線處,夕陽西下,漫天霞光,絢爛的色彩暈染了河面,也暈染了天空,河的兩岸。枯樹形態各異,枝干自然穿插,與河中倒影相映成趣。顏文樑秉承了印象主義對于色彩、光線的處理手法,他在用嚴謹的筆觸塑造物象的同時,于晚霞遍灑所營造的暖色調中,尋找表現物象色彩的微妙變化,在冷暖色對比中推演出空間的遠近以及空氣的脈動。顏文樑以東方意蘊入畫,他將夕陽、枯樹、小河、冬雪、炊煙裊裊的房舍作為畫面的意象,在散發出詩意的圖像中透露出觸手可及的暖陽中的冬意。顏文樑畫此作品時,已是暮年,這幅作品仿佛是他藝術人生的象征,這個人格化的作品默默地展露出顏文樑的內心世界。
顏文樑先生1959年創作的另一幅表現雪景的作品《雪霽》,在風格與手法上與這件《晚霞雪景》作品非常相似。可見,顏文樑先生在雪景創作上藝術手法具有一致性。1988年,顏文樑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96歲。他一生致力于藝術教育,鐘情于藝術創作,寫生不斷,在這幅作品之后,他還創作了一些作品,如我館收藏的他創作于1980年的油畫作品《重泊楓橋》。這些作品皆屬于顏文樑先生晚年寫生的精品。顏文樑先生的《晚霞雪景》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將和我館已藏的作品共同構成顏文樑作品的收藏系列,成為20世紀中國油畫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吳氏父子的捐贈義舉也成為當代藝壇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