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和實踐焦點。它主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學習,在知識的適切性方面更適合于程序化的知識教學,在課程適切性方面更適合STEM等理工科課程。“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活動”是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語言教育的課程要從語言文字、思維、文化、審美等方面同時促進學生語言機制的發展”。這與語文味教學法所倡導的“一語三文”(語文、文章、文學、文化)相融合。
我國中小學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國家對應用日益完善的信息和網絡技術輔助教育教學以及當前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高度重視。從2001年起,信息技術、網絡、遠程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建構成為熱點,進入實踐建構及區域推進的教學模式改革第三時期。
1.混合式學習與翻轉課堂。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入混合式學習理念,混合式學習是指將傳統學習方式(面對面的課堂授課形式)和遠程教育手段(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相融合的一種學習方式。祝智庭教授分析了混合學習的背景和內涵,并將混合學習從教學媒體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混合和學習內容的混合分類,提出了一種混合學習的三維整合框架,廣泛應用于混合學習的實踐中,如圖1所示。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混合式學習方式。2007年,美國林地高中兩名化學老師用錄屏軟件錄制上課講解的PPT和講解聲音,做成視頻后上傳至網絡來幫助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其后,這種“課堂可以從學校轉移到學生的家里”的教學方式逐漸在全球推廣。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管理平臺,重新分配課堂時間(預習時間的最大化和課堂時間的高效化),顛覆了“教師講授,學生作業”的過程(知識的傳授在課下,知識的內化在課上),轉變了師生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增添了的微課教學視頻,通過學習系統優化整合線下課堂與網絡空間。

圖1 混合學習的三維整合框架

圖2 智慧學習環境的系統模型
2.智慧校園環境下的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混合式學習提供了完整的學習體驗和靈活的學習支持,可以引導學習者由淺入深地深度學習。2009年,IBM論壇和中國策略發布會提出“智慧地球”,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智慧校園”“智慧學習環境”和“智慧教室”的概念得到了提升。智慧學習環境可以感知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的特征,為學習資源提供適當的交互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促進有效學習,如圖2所示。
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整合了翻轉課堂和混合式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具有互補優勢。中學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要完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難度較大,只有將課程的性質與混合教學模式相結合,實施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1.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語文味教學法。21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2014年3月,教育部把“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排在課程改革深化的關鍵環節之首位。語文學科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師講讀、知識傳授不能代替學生的言語實踐行為,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其核心素養是學科知識的逐點解析、技能的逐項訓練和單一任務的線性連接所難以達成的。2016年,顧之川在《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指出核心素養包含三個層次:學科特色素養、跨學科的共通素養和自我發展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活動”是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構建語文教學新體系的重要支點。語文能力和素養只有在情境化、結構化的相應的活動中才能形成和提升,爭取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現代語文教育家程少堂先生2014年提出的“語文味教學法”,是一種以“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和其變式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為教學內容要素和教學過程結構,以融合文本思想內容與師生生命體驗打造新的教學主題為教學重心的表現性教學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語言文字、思維、文化、審美”與語文味教學法所倡導的“語言、文章、文學、文化”一脈相承,“語文學習活動”是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
2.山東昌樂一中與北京四中網校的翻轉課堂模式。翻轉課堂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要形成具有實操性和指導意義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資源,為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支持。近年來,筆者對國內實驗效果比較突出的山東昌樂一中的“二段四步十環節”和北京四中網校的“三翻二段十環節”之翻轉課堂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和課堂實踐,如圖3、圖4所示。

圖3 山東昌樂一中翻轉課堂模式

圖4 北京四中網校翻轉課堂模式
山東昌樂一中的“二段四步十環節”,教師通過微課助學和平板互動有效把控課堂內容,編印的紙筆訓練學案作為鞏固學習成果的有效載體。北京四中網校的“三翻二段十環節”,即教師一次備課后創建學習任務單和學習資源,學生在資源平臺上完成課前自主學習和反饋交流;教師獲取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形成生成性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和活動。
3.基于混合式翻轉課堂的語文味教學模式。筆者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優化整合了以“三翻二段十環節”翻轉課堂模式為藍本,借鑒“二段四步十環節”的“兩案編寫”“微課助學”和“自學質疑階段”,添加語文核心素養和“一語三文”,形成了具有語文學科特色的“基于混合式翻轉課堂的語文味教學模式”,如表1所示。
北京四中的三“翻”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已經蘊含“教師當導演,學生當主演”的定位,因此用“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的落實”來取代,表述為“從學科知識與技能翻轉到學科核心素養”。至于二“段”,無論是昌樂一中的“自學質疑階段與訓練展示階段”,還是北京四中網校“課前與課上”的劃分,都不能以語文學科課型特點和學情(住宿生、走讀生)一概而論,因此修改為“自學質疑階段與合作探究階段”。“自學質疑階段”可以根據移動學習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適當安排,可以在校外家中、自習課堂或第一課時課堂進行。階段性地安排一些“自學質疑課”在第一課時的課堂上進行,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展示”偏重的是“知識與技能”,“合作探究”偏重的是“核心素養”。十“環節”,包含了媒體交互轉換的線上、線下學習,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學科核心素養和“一語三文”的學習內容結構化,充分體現了混合式翻轉課堂的語文學科特色。
筆者以教育部審定2017人教版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8課《蘇州園林》為例,課前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第一課時為自學質疑課,第二課時為合作探究課,進行基于混合式翻轉課堂模式的語文味教學實踐探究。

表1 基于混合式翻轉課堂的語文味教學模式
1.課前活動: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書畫特長生按課文內容繪畫《蘇州園林》的8幅美景圖,書寫葉圣陶先生贈予陳從周先生的《洞仙歌》。其余學生通過抽簽方式確定自己要研究的9個世界遺產蘇州園林之一,搜集資料并制作PPT,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演講。編制書畫美景圖和小組演講表現的評分題目發送平臺上,在線評價活動成果。教師任主編,4名學生任副主編,編輯上述活動成果出版《蘇州園林攝影鑒賞集》,把葉圣陶先生的這篇文章(1979年前應香港出版社之邀為《蘇州園林攝影集》寫序言,但攝影集因故沒有出版),在事隔38年后,正式放在了攝影集的序言部分,并補充被人教社刪去的第一段(敘述與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的交往)。課前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對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有了充分的、深入的認識。

表2 基于混合式翻轉課堂模式的語文味教學目標

表3 基于混合式翻轉課堂模式的語文味教學過程
2.自學質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進行前六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可以將學習中的心得體會以及存在的問題在線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平臺提供的數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具體掌握程度以及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圍繞“一語三文”確定二次備課的教學目標和編印導學案。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版)》“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變化”中明確:“各學課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本課落實的核心素養和“一語三文”,整合在三維教學目標中。
3.合作探究:在混合式學習中共享后四個環節的學習。在智慧教室的網絡和平板電腦支持下,建構本課的教學資源平臺,利用信息技術的功能優勢調控教學活動,應用微課助學和平臺檢測,進行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語文味教學合作探究課。
筆者通過實施教學改革實踐,發現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課堂學習的一種延續性創新,可以為學生提供超越現有教學體系的支撐,也可以為教師的教學實踐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但也存在一些需反思改善的問題。
1.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建構平臺支持體系。支持體系包括網絡學習平臺、教學資源、學習評估及質量管理體系。教師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上傳各種學習活動,進行在線答疑和互動。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進行異步學習和同步學習,實現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學習。教學資源需要在網絡在線平臺進行推送和發布,包括在線測試題、微課、視頻及音頻等材料。學習評估及質量管理體系是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保障體系。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被自動記錄和評估,教師通過系統數據反饋了解學生自助學習情況進行二次備課,根據動態生成的教學目標適時調控課堂教學。
2.課程內容需要對混合式翻轉課堂模式作出選擇。教育部統編教材堅持“守正創新”的方向,注重積累與感悟,強調生活實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多樣,課堂容量大,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宜翻轉,需做好優化整合。混合式學習讓學生需要更多的知識積累,需要課前課后查閱更多的資料,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但并沒有讓學習變得輕松。學生喜歡用平板電腦學習,但自我控制力不強,差異性較大。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授課對象學習特征,選擇更為有效的教法,而不是一味照搬“翻轉”的模式。
3.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對“教”與“學”進行重新定義。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智慧校園學習環境下,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告訴學生“知識是什么”,學生的“學”主要體現在“聽”和“記”的環節。在混合式學習中,教師要告訴學生“知識在哪里”,學生的“學”轉變到“找”和“解”環節,在線上線下尋找想要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地交流和探索。
4.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社會教育理念的轉變。對于整體教育環境而言,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現是一個長期過程,其推廣和應用需要整個社會的認可和支持,需要全社會教育理念的轉變。只有全社會形成共識,超越個人視野和眼前利益,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才能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