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于語文課程理念精髓,深入淺出地剖析如何采取相應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個性學習,以及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剖析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導學方法、引導實踐探究策略和恰如其分的評價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培養、發展和完善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策略;實踐;探究;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07
作者簡介:楊月珍(1980—),女,福建平和人,福建省平和縣小溪中心小學教師,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教師要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出發,在語文綜合性課堂活動中結合綜合性專題活動和文本閱讀教學內涵,創設一系列語文實踐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轉變學習方式,拓寬語文實踐探究時空,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在實踐中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培養和完善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巧用導學策略,促進參與活動
教師要根據綜合性學習課題的教學要求,采取多種形式的活動策略,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活動目的和要求,整體感知活動內容,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容或話題,端正學生進行探究的學習態度,讓學生以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態度參與綜合性學習探究中,同時,有效地樹立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培養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綜合性學習活動“輕叩詩歌的大門”中“與詩同行”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欣賞課件:李白一邊依依難舍送汪倫,一邊搖頭晃腦、深情地吟詠《贈汪倫》這首詩句,營造了濃厚的詩歌誦讀氛圍,調動起學生模仿誦讀的欲望。此時,畫外音響起:“古代的人們以吟詠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創作了很多的詩歌、民歌、童謠,大家要利用上網等途徑搜集詩歌知識、資料,也可以搜集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了解古代和現代人們是怎樣利用詩歌表達情感的。”學生沉浸在課件創設的情境中,心中有一股迫切搜集詩歌的強烈欲望。接著讓學生瀏覽本組教材,根據文中的活動建議和本班的實際情況,討論和交流活動計劃,選擇適合本組的活動計劃。學生根據活動計劃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詩歌的資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里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詩歌,討論如何把詩歌分類,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認為:“我們可以按詩人分類。”“我們可以按內容分類。”“我們按形式分。”……各小組學生統一意見后,把本小組搜集到的詩歌分類,教師再引導學生按類別補充一些詩歌。然后,教師要求各小組學生在本組里欣賞詩歌,每個人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先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情感,在小組里向其他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詩歌:先大聲有感情地朗讀,再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首詩,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提出補充意見,討論這個同學對詩歌的感受是否深刻。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說說參與活動的感受,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魅力,指導學生寫一篇簡單的活動總結。教師以循序漸進的引導,引導學生樂于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引導實踐探究,促進個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一種個性化、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教師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應注重實踐探究,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語文知識,強化學生學習思維的發散性和變通性,品嘗獲取知識的樂趣,深化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生成語文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研讀人教版閱讀六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語言內涵后,學生從《老人和海鷗》課文中了解到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以及從海鷗的細節描寫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在《金色的腳印》的課文中解讀了老狐貍為了解救小狐貍所付出的濃濃親情,感悟了小主人公正太郎對狐貍一家的默默幫助,也換來了老狐貍對正太郎的信任與救助……學生通過對這組課文深入研讀,深刻感受到保護環境、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信任、幫助、和諧共處的重要意義,人們應該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建構一個美好、和諧的世界。教師應以此為教學契機,開展一次“保護大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樹立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動植物”的強烈意識,讓這種意識深植于學生的心中,并能以這種意識指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形成愛護動植物的良好日常行為。教師讓學生上網搜集一些環保人士如何愛護動物、植物的案例,了解這些環保人士為了保護動植物所付出的努力,如為了保護藏羚羊,我國邊防戰士、林業公安干警、環保人士的付出,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從網上、圖書中搜集破壞大自然,如殘殺動物、荒廢植被,導致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的資料,并做好筆記;與家長交談,了解怎樣愛護動、植物,才能達成一個環境小衛士的標準,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學生進行搜集資料、做好筆記、整理資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自由組合合作學習探究小組,把自己手中搜集到的資料、筆記進行展示、交流、總結,相互補充,表達怎樣從小事做起、保護動物、保護植物,做一個堅強的環境小衛士,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出一份力。最后,教師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資料,把這次的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寫一篇簡短的報告在班級中進行展示交流。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探究,在調查訪談活動中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探究意識,提高了探究能力,使個體獨立鉆研與群體的合作相結合,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獲得有效生成。
三、利用評價方式,提升學習能力
教師應從課程理念出發,有效利用評價方式,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識。教師評價學生綜合性學習活動,應該從學生能否全身心參與學習活動中,能否積極為解決問題而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能否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出發,這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僅可以獲得知識,還可以獲得掌握知識的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大膽地實踐、體驗、感受,從而提升綜合性學習能力。
例如,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結束時,列出評價項目讓學生進行自評、同學評、教師或家長評活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一是知識掌握情況:①了解漢字的起源;②通過學習,初步欣賞漢字書法藝術;③防止和糾正寫錯別字的習慣。二是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①能在父母或伙伴的幫助下,搜集有關漢字的資料;②能從資料中選好自己需要的資料;③能把資料整理成小組需要的有關漢字的資料。三是合作探究、語言表達、實踐能力:①能寫出簡要的調查報告;②能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清晰,條理清楚;③能與他人積極合作探究,能動手參與實踐活動;④能認真傾聽和尊重別人,上臺展示時,態度自然大方。四是主觀能動性:①在整個活動中是否積極、勤奮、認真;②是否發揮了個人的才能;③是否基本獨立完成分內的任務。五是個性化發展:是否還有其他方面得到提高。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評價標準先自我評價,然后在小組里由其他學生再次評價,最后由教師在全班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評價,發揮了綜合性學習活動主觀能動性,完善了語文知識,也發展了進行語文實踐的能力,提高了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堂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學情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導學策略,達成因學而導、因未知而施教、因訓練而掌握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探究,提升和完善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木桂.重視語文實踐,提升綜合素養[J].考試周刊,2014(8):30.
[2]林玉華.凸顯活動策略 發展綜合素養——淺談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策略[J].學周刊,2015(19):124.
[3]王 芳.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研究[J].遼寧教育,2008(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