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因其所處學科的弱勢地位引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受損的情況已不單單是在個別院校、學科中呈現出來的特例。“弱勢學科”教師在職業中表現出的不良心理狀態時刻影響著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和工作投入程度,并且伴隨著教師年齡、教齡的增長呈現出日益嚴重的傾向。高職院校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依靠所有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如何有效緩解“弱勢學科”教師職業心理困境,是高職院校應該認真探討、應對的命題之一。
關鍵詞:“弱勢學科”;教師;職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1
作者簡介:張叢麗(1985—),女,湖北武漢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一、“弱勢學科”概念界定及其在高職院校中的發展現狀
目前在教育界尚未見到有關“弱勢學科”問題的定義,本文嘗試借由“弱勢群體”的概念來界定高等院校中的“弱勢學科”:指在某一院校所有教學科目中處于相對較低的學科地位且獲取學科建設資源能力及機會較差的教學科目。
大量調查研究表明,在高職院校中的基礎學科如語文、英語、計算機、思政、體育等,以及其他人文學科如應用文寫作等,由于受到高職院校辦學宗旨、辦學規模及辦學資源的投入的影響,學科地位不斷被弱化,教學資源不斷被蠶食,現已呈現明顯弱勢。
“弱勢學科”在學校層面得不到重視和支持,甚至在學生、家長的眼里也淪為“雞肋”。 這種不健康的學科定位,不僅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將其任課教師帶入職業發展的困境之中,造成其心理健康水平受到損害、教學行為受到影響,又進一步導致教學生態的惡性循環。
二、“弱勢學科”教師職業心理現狀及影響因素
1.“弱勢學科”教師職業倦怠感高
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個體在工作狀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反應在教師群體中,主要表現為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三個方面。大量研究結果均顯示,高職“弱勢學科”教師普遍存在較高程度的職業倦怠,并隨著教師的教齡、職稱、工作量等因素的變化呈現出相應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隨著年齡和教齡的增長,教師在情緒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三個緯度方面的得分及總分上均呈現顯著增加的趨勢,即教師年齡越大、教齡越長,倦怠程度越高(吳吉東,2014;謝金艷,2013)。
(2)在職稱方面,教授的去人性化得分明顯高于助教、講師及副教授(高瑞潔,2013)。副教授職稱教師情緒衰竭程度最高,而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程度均會隨著職稱的不斷提高而不斷加深(許輝,2014;羅東山,2007)。
(3)周學時多的教師在情緒衰竭和去人性化緯度的得分顯著高于周學時少的教師(羅東山,2007);周學時多的教師在個人成就感維度卻顯著低于周學時少的教師(高瑞潔,2013)。
2.“弱勢學科”教師自我效能感低
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自身能有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能力的知覺與信念。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師對自身影響學生能力的認知,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一項對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內20所涉及文、理、工、醫和高職高專等不同類型高校的400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信念都持有較為正面積極的評價,而對自己是否能夠影響學生、改變學生信心不足。施春艷(2009)在以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為對象的研究中證實,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教學效能感的環境轉化維度的得分非常低。
三、緩解“弱勢學科”教師職業心理困境的對策
目前,教師因其所處學科的弱勢地位引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受損的情況已不單單是在個別院校、學科中呈現出來的特例。“弱勢學科”教師在職業中表現出的高倦怠、低效能、低認同的不良心理狀態時刻影響著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和工作投入程度,并且伴隨著年齡、教齡的增長呈現出日益嚴重的傾向。高職院校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克服短板效應,需要依靠所有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如何有效緩解“弱勢學科”教師職業心理困境,是高職院校應該認真探討、必須積極應對的核心命題之一。
1.提供有效的組織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縮小學科間差距
組織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是指員工對組織如何看待他們的貢獻并關心他們的利益的一種總體知覺和信念。簡言之,就是員工所感受到的來自組織方面的支持。組織支持感是最能緩解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黃志堅,2015),在同樣的工作要求下,高職教師受到的支持程度越高,越不易產生職業倦怠。當教師感受到被平等對待時,其職業倦怠和職業認同感都會顯著提升。
高職院校決策層在制定和執行與全體教師利益相關的政策和決定時,應使“弱勢學科”與優勢學科都能享有合理的資源投入和平等的發展機會。高職院校通過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科學規范管理,避免因學院層面的政策偏差造成“弱勢學科”教師職業生存困境情況的加劇。高職院校要增加“弱勢學科”的教學資源投入和師資配置,減少教師課時與課題的壓力;在晉升、職稱、評優、培訓、薪酬等事務上,充分考慮“弱勢學科”教師面臨的實際困難,客觀地考量“弱勢學科”教師的教研成果,完善考評程序;搭建“優勢學科”與“弱勢學科”交流互補平臺,加深學科間教師的相互了解,讓各學科專業教師能夠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學科間合作培養既有較高專業技術能力,又有較高綜合素養的新高職人才,打造既有專業領先,又有內涵底蘊的精品項目,幫助高職院校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2.優化校園師生氛圍:注重校園文化引導,提升學科吸引力
學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體,被認為“是影響教師認同發展和變化的最重要的動因之一”。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顯著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降低教師壓力水平和去個性化水平,有效降低其職業倦怠水平。高職校園中的“弱勢學科”大部分從屬于基礎學科、人文學科,市場化發展的“敏感性”不強,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不高。在功利化思想的影響下,部分高職學生對待“弱勢學科”的態度并不友好。想要消融“弱勢學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要依靠校園文化的引導作用。人文學科、基礎學科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目標及內涵是一致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可通過為人文學科、基礎學科實現教育目標提供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也可通過校園文化的宣傳功能,對學科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進行推廣,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中,形成對學科及教師的尊重與認同。
“弱勢學科”教師也要主動適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以積極心態應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積極參與教學經驗交流,深入探討專業知識,深入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的教育專業關系;創新教學方法、變通考核標準,關心學生的切實需求,最大限度地將學科內容與學生興趣相貼合,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吸引高職學生自發進入課堂。
3.提升教師應對能力:激發內在潛能,促進個性發展
“弱勢學科”教師在正確認識職業困境存在的同時,應該學會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來緩解和調和自身不良職業心理狀態,如放松訓練、認知壓力管理等。高職院校也可通過開設教師心理咨詢服務、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啟動教職員工EAP援助計劃等來有針對性地調解教師群體所面臨的共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陶鳳燕,狄霜梅. 衛生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職業倦怠與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J]. 醫學與社會,2014(7):79-81.
[2]吳吉東. 我國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現狀綜述——基于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統計分析(2007~2012)[J].職教通訊,2014(5):57-59.
[3]謝金艷.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3):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