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技、國資等部門要定期組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開展專項對接行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方向、渠道和方式。各級政府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利用財政資金購置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應積極向民營企業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與軍工企業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發揮陜西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省軍民融合相關專項資金作用,對民營企業參與的軍民融合項目給予重點支持。要加大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對初創三年內中小微企業給予無償補助。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在項目策劃、技術研發、設備購置、財政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民間投資創新發展最大限度的支持。
實施數字化提升行動。依托智能制造“萬千百十”工程,在重點傳統產業大力推廣使用智能裝備和工業軟件,加快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業務協同等環節的集成應用,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全面提升重點傳統產業數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依托兩化融合“個十百千萬”工程,組織300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對標,培育100戶兩化融合標桿企業,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培育若干個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萬企上云計劃,支持企業將數據中心、業務系統、設備等向云上遷移,推動傳統企業“入網上云”。


支持中小微企業在區域性場外市場掛牌,對掛牌孵化板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3萬元,掛牌成長板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5萬元,掛牌中小企業板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
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共享平臺等形式,帶動中小微企業進入產業鏈或配套體系。通過市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對龍頭企業采購中小微企業配套產品年累計在1億元及以上的,按不超過新增采購結算額的1%給予獎勵,單個企業獎勵金額不超過200萬元。
優化開放平臺體系。支持銅梁、潼南等市級高新區申報國家級高新區。爭取大足工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經開區,推進萬州經開區擴容。爭取盡早設立涪陵綜合保稅區和果園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江津綜合保稅區建設。推進重慶鐵路臨時口岸、萬州機場正式對外開放,探索推動果園港申建多式聯運綜合開放口岸,推進豐都港、萬州新田港水運口岸開放,爭取在渝布局生物制品和首次進口藥品口岸功能。關閉不符合環保要求、運量標準,無經濟效益的口岸作業區域。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針對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企業,按照智能化改造設備采購費用的15%給予補貼,補貼資金由市、區兩級各承擔50%。針對采取融資租賃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企業,按照融資租賃年利息的7%給予補貼,補貼資金由市、區兩級各承擔50%,補貼期限2年。市級補貼資金在2018—2020年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中列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