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在這片充滿激情的熱土,與廣大經濟特區建設者并肩奮斗,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凝結其中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至今仍指引著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新華社: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2.福建日報:福建:矢志不移走綠色發展新路;3.福建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系列報道
廈門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1985年,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從河北南下履新,擔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這個曾經的海防小城,在40年改革開放中破浪前行,昭示出中國城市蝶變的密碼。日前,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全面解碼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期間開拓創新、拼搏奉獻的奮斗歷程。
習近平到廈門后分管體制機制改革,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養魚”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廈門港,也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延伸閱讀】1988年,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就賺了2000多萬元,廈門國企得到迅速發展。1994年,稅利分流改革在全國全面推行。
1986年,廈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機構改革試點城市。習近平擔任市金融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管理建設等領導機構負責人,牽頭研究制定了推動經濟特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平時謙遜隨和的習近平,在改革問題上果斷干脆、態度堅決。他在不同場合提出,“經濟特區的任務就是改革,經濟特區應改革而生,我們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推動廈門實現計劃單列,為廈門長遠發展爭取有利條件;在全國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會”原則,建立精簡、高效、廉潔、團結的政府;推動金融機構企業化經營,成立華僑投資公司和地方保險機構,建立廈門外匯調劑中心……習近平在廈門推動的一系列大膽改革,許多思路和舉措在全國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
【延伸閱讀】創辦經濟特區以來,廈門跑出特區發展的
★不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就不能進步。——1987年6月8日,習近平在廈門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的發言
★廈門,寓意“大廈之門”,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對外開放之門,衷心希望把這個對外開放之門建設得更快些更好些。——1986年6月,習近平在廈門發表的題為《發展橫向聯系,加快特區建設》的講話
★從事現代化經濟建設,要長遠考慮,統籌全局,不能只顧眼前,臨時應付,那樣會事倍功半,甚至會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動權。——1986年7月,習近平在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課題專職人員動員和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廈門速度”:從1981年到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由7.41億元躍升至4351.18億元,年均遞增15.9%;財政收入由1.95億元躍升到1187.29億元,年均遞增19.7%。
1986年,習近平為廈門航空夢奔波的同時,也為另一件事頻頻向北京專家求教,那就是探索建設自由港。習近平帶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組織全國第一個關于“出口加工區和自由港”的國際研討會,為廈門積累相關的國際資料和數據。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廈門沒有完全參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條件,提出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體構想,明確采取漸進式、經“三步走”,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第一步在象嶼建保稅區;第二步把保稅區擴大到全島,轉為自由貿易區;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島放開自由港。此后,廈門經濟特區實現了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區港聯動、保稅港區,到自貿試驗區的迭代升級,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
【延伸閱讀】這是對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國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掛牌僅3年的廈門自貿片區,目前擔當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鋒隊、排頭兵。今年5月,國務院批準印發全國自貿試驗區第四批可復制推廣的30項改革試點經驗,其中有10項屬于廈門自貿片區首創。
【鏈 接】
福建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學習《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6月25日,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學習《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進一步研究福建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具體舉措。會議強調,要認真學習習總書記在閩工作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生動實踐和習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與學習新思想、新理念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學習,深刻領會習總書記的博大思想,加快推進福建改革發展。要通過學習,自覺對標看齊,爭當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實干家。要緊緊圍繞以高質量發展實現趕超,以更廣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推動全方位高水平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形成發展新優勢開創發展新局面。
資料來源:《福建日報》2018年6月26日
【決策看點】
●8月1日起,廈門史上最嚴的園林綠化指標控制條例《廈門經濟特區園林綠化條例》正式實施,取代22年前制訂的綠化條例。和老版本相比,《條例》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其不只著眼于建設綠地,還首次引入綠地范圍控制線及永久保護綠地概念,把對資源的保護納入其中,并有超過20項配套措施文件以提供細則規范。
1986年,《2000年——我心目中的廈門》的征文活動在《廈門日報》展開,引發全市性大討論。這是習近平領導制定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后來有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計良策被采納。這個發展戰略,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
如何開拓廈門發展的新天地?習近平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并指明了“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這一戰略的實施,開啟了廈門氣勢如虹的加速跨島發展、推進島內外一體化的進程。
【延伸閱讀】當時,很多地區還在編制五年計劃,廈門已著手編制了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此舉不僅對廈門經濟特區制定長遠規劃、近期實施策略具有指導意義,同時也為其他地區制定區域性發展戰略,提供了有益經驗。2018年1月4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正式公布,明確了上海至2035年并遠景展望至2050年的總體目標、發展模式、空間格局、發展任務和主要舉措。
1986年1月10日,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代表市政府發言。他開宗明義表明態度,“保護自然風景資源,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廈門是屬于祖國的、屬于民族的,我們應當非常重視和珍惜,好好保護,這要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好。”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關于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污染的一場大硬仗。
【延伸閱讀】多年來,廈門在生態保護、生態治理中形成的眾多成功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曾高度評價廈門的海域生態修復工作,并將其作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區的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廣示范。2014年,廈門劃定981平方公里的陸域生態控制線,占國土面積的57.6%,納入全市“多規合一”業務管理平臺,作為規劃審批管理的依據;同時出臺生態控制線管理實施規定,使生態保護固定在“一張藍圖”上,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明確了底線。2016年,廈門獲得“全國生態市”稱號,成為福建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決策看點】
●森林覆蓋率達到65.95%,多年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綠色,始終是福建最美最亮的底色。改革開放40年來,從率先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設生態省,從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到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一直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的姿態,大膽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改革開放之初,在經濟發展的熱潮中,不少人忽視了鼓浪嶼的珍貴之處。但習近平將其視為“國之瑰寶”。他說,“在我國城市和風景區的建設中,能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者為數并不多,很有必要視鼓浪嶼為國家的一個瑰寶,并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
【鏈 接】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
2017年7月13日起,《福建日報》在頭版頭條先后刊發《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七篇系列報道,充分展現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的探索與實踐。
◆黨建篇——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
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是他始終關注的問題,也是著力探索的問題。其中,思想建設、班子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是他重要的抓手。“人民把權力交給了我們,怎么樣才能讓人民放心?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的制度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的使用,這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1990年2月,習近平在《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一文中這樣說。
◆改革篇——改革爭先 擊水中流
他沖破思想和體制的重重阻力,推動福州國有企業改革;他六年七下晉江,在多次調研后總結“晉江經驗”,提出縣域經濟發展方向;他倡導建立外經“一棟樓”,推進簡政放權,給企業家回信,呼吁理解、尊重、愛護、支持企業家;他親手抓起、親自主導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餐桌污染治理為抓手,著力打破部門藩籬,統籌推進,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
◆開放篇——開放發展 風起帆張
主政期間,習近平堅持開放發展的道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堅持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并重,在開放浪潮中不懈探索與實踐。
◆發展篇——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
習近平始終提倡“經濟大合唱”,針對發展中出現
【延伸閱讀】1986年,習近平批下30萬元用于八卦樓維修。整修后的八卦樓,如今成為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完整保持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八卦樓和另外52棟歷史建筑,成為鼓浪嶼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受到聯合國世界遺產保護專家的高度評價。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已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念,作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實踐。“功成不必在我。”他堅持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新官上任不燒“三把火”,以“滴水穿石”的實干精神,為閩東擺脫貧困、振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扶貧篇——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在寧德,他將脫貧作為工作主線,致力于擺脫貧困;在福州,他奮力推動本區域脫貧致富工作,著力開展山海協作,結對幫扶貧困地區;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間,他緊抓扶貧不松手,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統攬全省農村工作,全力推動“造福工程”、山海協作,關心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親自推動解決“茅草房”和“連家船”問題;將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筑起“閩寧一家親”的堅固基石;到了中央以后,他依然掛念福建扶貧事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信息化篇——勇立潮頭,建設“數字福建”
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著眼未來,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01年3月23日,在“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會議上,習近平特別要求,公務員隊伍要加強“信息化掃盲”工作,把信息化普訓與公務員隊伍達標考核相結合,提高公務員信息化知識水平。
◆文化篇——引領時代,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出,“在講壓力的時候,不要忘了講動力”,這動力來自“閩東的光彩”,一種精神、文化的支撐力量。
復刊《閩東報》是為了拓展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在寧德,習近平還創設了當時全國絕無僅有的新聞“兩會”制度。
在廈門期間,習近平一次次上高山、進海島、下農村、入農戶,騎自行車跑企業、坐拖拉機進山,每到一個地方,就掏出本子和筆,認真聽、仔細記。他說,“當干部就三招,認路、認鄰、認特點,那個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資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數了”。習近平常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們特區不特在有什么特別的享受,而應特在特區建設者有特別高的紀律、理想、作風這些方面”。
【延伸閱讀】廈門統籌做好“就業、就學、醫、食、住、行”六件民生大事。如今,廈門已經實現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險全覆蓋,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城鄉水、電、氣、公交、有線電視等8種產品實現同城同價;全市6個行政區均高分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國家評估認定,在福建省率先實現市域范圍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率先在國內對標世界銀行開展營商環境建設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評估體系,率先推行“多規合一”并拓展應用于審批流程再造,率先形成知識產權綜合保護體系,率先構建保障性住房政策體系,率先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先開展城市公共文明地方立法……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突破,開展了一系列生動實踐。
【決策看點】
●成立于2008年的美圖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廈門公司,也是一家以創新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現已開發一系列專有技術,注冊超過100項專利。如今,新興產業“獨角獸”聚集現象,已是廈門一景。以美圖公司、美亞柏科、億聯網絡為首的一批創新型企業,成為各自領域的行業龍頭。2017年全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