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潤芳
〔摘 要〕王超塵先生書法藝術獨特的“書相如磬、用筆如鑄、字發如松、章法如陣” 的美學境界,格調高古、氣韻生動、雄渾蒼厚的藝術風格,其一,是源于他心胸坦蕩、游于藝的博大情懷和人生態度;其二,是源于他將音樂、繪畫、太極拳之理,融會貫通于書法之中;其三,源于他對傳統書法名家碑帖學習即深厚扎實的傳統功力。
〔關鍵詞〕王超塵;書法藝術;特點
我與王超塵爺爺相識,是源于我父親甘泉,他們是師徒,又情同父子,對爺爺的書藝精髓,心摹手追。我耳聞目睹,逐漸也喜歡上了書畫藝術,課余堅持學習書畫,經常請父親解析老師作品。我們每次回長沙,都要去拜訪爺爺,可以說爺爺做人和藝術思想,對我爸爸和我的人生影響作用是很大的。
一、王超塵先生簡介
爺爺1925出生于湖南津市,自幼酷愛書畫,早年師從孫世灝、張一尊習山水畫,后來從事美術教學與設計工作。至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書畫并重。以后又開始側重于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研究。篆、隸、楷、行、草皆擅,尤好隸書,積五十余年磨煉之工,主攻隸書,研習歷代名家碑帖,吸諸家精髓以為己用,最終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相如磬、用筆如鑄、字發如松、章法如陣”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境界,令當代書畫界刮目相看。
爺爺為人謙和,超塵脫俗,心靜儒雅,淡泊名利,他是基督教的忠實信徒。又是一位勤勞、簡樸、熱愛藝術的開拓者。
爺爺也是首屆中國書協會員,湖南省書協顧問,湖南省文史館館員,九三學社社員,湖南省書畫院特聘書畫家,還是多所大學的特聘教授。書作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展,其書藝被多家報刊雜志做專題介紹,書作被眾多紀念館、博物館等收藏,并收錄多種專集辭書。國內近百處名勝古跡:黃鶴樓、岳陽樓、炎帝陵、曲阜、雁蕩、南岳等都有墨跡勒石收藏。出版有《王超塵隸書》《王超塵書法選集》《王超塵隸書岳陽樓記》《王超塵隸書桃花源記》《王超塵隸書醉翁亭記》《王超塵書法》等。
二、王超塵先生書法藝術的特點
我個人理解王爺爺的書法藝術造詣,突出表現在:書相如磬、用筆如鑄、字法如松、章法如陣等四個方面。
(一)書相如磬
所謂“書相”即是指書法作品的藝術格調、風格和意象美學特色,它包含骨法用筆、章法和結字等方面,決定著藝術品位高低,是衡量藝術作品的審美標準。磬是最古老的民族樂器,用石、玉和金屬材料制成,懸掛于架上,擊之而鳴,在周代已有十幾個大小相似成組的編磬。演奏的曲目,音純力厚,音韻簡靜流暢、雄渾蒼勁、古雅稚拙、氣韻寬厚,且有極強穿透力。靜觀鑒賞爺爺的書法作品,興慰之情就如同傾聽此音韻之謂耳。從這一角度也反映出爺爺書法藝術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追求。然此一書相,必須通過筆法、結字和章法這三要素表現出來。因此,書相即是意象,是書法藝術格調和風格的表征。
(二)用筆如鑄
自古以來,書家都非常講究用筆方法,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爺爺的用筆方法,以“用筆如鑄”來意會是最為恰當的。爺爺用墨濃重,摻水不多;行筆凝重、圓韻沉厚;筆畫一波三折,古拙蒼澀,骨氣洞達有篆意。運筆“有起止,有緩急,有映帶,有回環,有輕重,有虛實,有偏正,有藏有露”。爺爺“以手運筆,以心運手,干非無墨,濕非多水,他的字既見其筆又見其墨,筆實處則墨沉,筆虛處則墨蒼,墨濃而不滯,墨淡而不薄,神明活便,使運由心”。爺爺的筆法骨肉血脈相連,似熔爐中之鐵水注入鑄模子之中的鐵水流,氣勢恢宏,蒼勁而流暢,圓韻而古厚。爺爺的用筆如鑄,得雄渾、蒼厚、力沉、流暢之意象,我們深深地被爺爺“用筆如鑄”而感嘆不已。
(三)字法如松
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也就是說,字法與筆法是互為表里的。在結字造型上,爺爺承襲秦制,無明顯波勢,字形趨向方整、寬博、嚴謹、蒼勁、樸茂、古拙、雄健而不板滯,形態以“簡、稚、樸、拙”形成自己的造型藝術特色,是其一大特點;另一個特點就是對字形結構筆畫的伸縮藏留形成的空間,再加之運用筆墨自然漫漶形成的白處形態變化,天然造化,營造出字勢的稚拙、機巧、古雅之意趣,有鬼斧神工之妙。總之,爺爺之字法,宛若蒼古奇松,性強,姿奇,勢險,根拙,枝蒼,葉峻之趣,得妙造自然之奇趣。是謂爺爺將筆法融合于字法之中并造化出——字法如松的象征。
(四)章法如陣
蔣驥在他的《續書法論》中說道:“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觀古人書,字外有筆、有意、有勢、有力,此章法之妙也”。書法藝術是筆法、字法和章法的統一,章法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布局而已。筆墨表現、字法結構,都對章法產生影響,它能反映出一個書家全面的素質修養。爺爺在七十歲后,在承襲舊制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喜以有直行無橫列,隸中帶行意的字式,大小任其自然的參差布局,全然不同于今人書漢簡和秦詔版之體制。而爺爺之書意在疏朗靈爍、溫潤典雅、古厚純和、布局和諧,體勢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優美瀟灑的韻致。通篇章法如同將帥派兵布陣,有主次、輕重、虛實、穿插、收放之變化。整幅作品錯落有致,顯得茂密質樸、雄渾恣肆、氣勢磅礴,耐人尋味。他極其重視“計白當黑”的辯證法則,深諳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這一道理。不僅著眼于表層意義上的“黑”“白”,而且能從“匡廓之白”(整齊平勻之白)和“散亂之白”(變化不定之白)去理解分間布白的奧妙。可見他已經不滿足于靜態地理解書法空白的美學意義了,這正是爺爺獨到的高人之處,充分展示爺爺的才情和智慧。當代著名書家胡小石先生說的好:“結眾字為一體,而布白之說生。結體為點畫與點畫之關系,布白則為字與字之間關系。一紙之上,每字各有其領域。著字之為墨,無字處為白。墨為字,白亦為字。書者須知有字之字之固要,而無字之字尤要”。他還說:“論布白,當自分行之整齊與否為其入手處。不整齊者參差得天趣之,以一行或全章為單位”。可見,爺爺正是深諳此理,他不僅僅注重單個字的黑白空間之奇思妙想,而且對整幅作品的黑白空間之布局,猶如指揮百萬將士,派兵布陣,而運籌帷幄在胸,將筆法、字法、章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氣勢恢宏、章法如陣的藝術特色,爺爺不愧為行家里手。
三、王超塵先生的書法藝術取得成就的具體原因
在我看來,爺爺的成功之路,得力于三個方面的修養:其一是源于他心胸坦蕩、游于藝的博大情懷和人生態度;其二是源于他將音樂、繪畫、太極拳之理融會貫通于書法之中;其三是源于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艱苦執著的勤奮精神和深厚的傳統功力。
(一)格調高古——是源于他的心胸坦蕩、游于藝的博大情懷和人生態度
就書法藝術內在本質而言即是心理的描繪,也是以線條來表達和抒發心緒情感的變化。古人云:“書,心畫也”一語,這足以表達書法之精義。唐張懷瓘云:“文則數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先圣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以士必先修其德,以植根本;后事文藝,以煥其彩華”。這就是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晚清名士莫友芝云:“書本心畫,可以觀人。書家但筆墨專精取勝,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風節著者,雖書不名家,而一種真氣流溢,每每在書家上”。又如清代劉熙載云:“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從客觀上講書法的功成名就,不是僅僅單一地在書法本身上面,它與人品、學識等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爺爺的人品在湖南藝術界可謂“口碑載道”,近年來索書者眾,潤資也誘人,但爺爺從不趨炎附勢而書之,全憑心情所至而揮毫,得道者——游于藝。得到他指授的學生有身居高位的,也有很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困難的還給予有力的幫助。爺爺在得知同道何光年先生病重且經濟困難之時,向前來索書者推薦老友的書法藝術及作品,甚至于自己購買老友的作品,以此來解決其急需。爺爺天性心靜如水、儒雅寬厚,對名利一向看得很淡,更不用說去炒作自己了,懷著一顆童心,悠然自得地在藝術道路上樂此不疲。心境高,其書藝自然不俗,這也決定了爺爺藝術的品位、格調和價值取向。他在書協中從未擔任過要職,可誰都知道他是名副其實的大書法家。正如蘇軾在他的《評草書》中所言:“書到無意為嘉乃嘉!”爺爺就是此性情中人。

(二)氣韻生動——是源于他將音樂、繪畫、太極拳之理,融會貫通于書法之中
爺爺少年曾師從于著名畫家孫世灝、張一尊先生習山水,也從事太極拳修煉,后來側重于書法方面的學習與研究。繪畫和太極拳無疑對爺爺書法藝術產生著一定的影響,但針對爺爺而言,音樂作用要更高一些。自小受其母親的影響,曾經跟教會學校的牧師學習音樂和西洋樂器,對鋼琴、小提琴以及民樂二胡都下過功夫。記得爸爸曾經對我講過,有一次他陪同爺爺路過長沙市工人文化宮時,聽到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爺爺曾小聲地指出存在的不準確之處。可以見得,爺爺對音樂特有的悟性。他在學習創作之余,也從沒有間斷過對音樂的欣賞和把玩,習琴練歌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解其心底之情懷。音樂的節奏——悠、揚、頓、挫;起、止、轉、合;強、弱、厚、薄;高、低、寬、窄,以及不同的樂器音色上的差異性等,這與之書法韻味有異曲同工之妙。爺爺終于尋找到了一種音色,頓悟出自己個性書風和音樂音色的結合點,這就是——磬,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書法藝術生命之中,這種大徹大悟非常人所能及。欣賞爺爺書法作品,就會讓你聯想到編磬發出來的韻味古雅沉厚、悅耳動聽的音色之美。可見藝海無邊,藝術相通之真理。
(三)雄渾蒼勁——是源于他艱苦執著的勤奮精神和深厚的傳統功力
爺爺少時天資聰慧,初學書法,從唐楷入手,后又學習隸、篆,20世紀六十年代,則轉入主攻隸書,勤耕相守,洗心造化。廣習歷代名家碑帖,能將名家善本精心勾摹成冊,足見其在傳統上下過硬功夫。后來他又偏向于取法《張遷碑》《鮮于璜》《西狹頌》《好大王碑》《輔閣頌》《校官碑》等。研漢碑之眾、之勤、之深是不多見的。他在研習過程中,或取其神,或取其勢,或取其體,或取其貌,吸諸家之精髓以為已用,天道酬勤,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欣賞爺爺書法作品有筆力千鈞、墨氣酣暢、生機郁勃、精氣充盈之感。令觀者躁消氣平,心胸舒坦。無不思緒萬千,留連忘返。
爺爺以隸書為海內外稱頌,但絕少知道他在行草書、篆書以及繪畫方面的成就,閑來情不自禁地也寫點行草書,系用自家如“鑄”之筆法,每落筆為飛草書,但覺煙云龍蛇,隨手運轉,奔騰上下,精氣神足,如萬象更新,殊于同類;篆書作品,也結字方正,用筆如萬歲古藤,墨如鐵鑄,雄渾圓厚,也新奇自然;畫山水小品,乃胸中丘豁,簡略幾筆,就營造出:云蒼蒼、海茫茫、長風萬里的闊遠雄逸的意境,也氣韻高古,蒼渾雄厚,另辟蹊徑。
總之,爺爺是位讓人可敬可親、深居簡出、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智者;是位仁愛的老師和前輩;更是一位心靜儒雅、德藝雙謦、藝術品位高超的大書法家。
參考文獻:
[1]季伏昆編著 中國書論輯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11)
[2]王超塵著 王超塵書法 [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8)
[3]周俊杰 王超塵書法序言[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