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雁華
〔摘 要〕麥積山石窟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現有洞窟211個,內有眾多優美的壁畫,而且壁畫題材豐富多樣,具有深厚的研究價值,一直頗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關鍵詞〕麥積山;127窟壁畫;藝術價值
一、麥積山127窟
麥積山石窟始創于東晉十六國的后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的開鑿營建,是公元 5~18 世紀佛教沿絲綢之路關中盆地西出口地帶傳播和發展的典型佛教石窟寺,也是中國內地開鑿最早的石窟寺之一[1]。麥積山127窟是麥積山現存的大型洞窟之一,也是目前現存洞窟中保留壁畫最多的一個,洞窟內壁畫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而且保存良好,極具研究價值,深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麥積山127窟總體成一個平面長方形,窟頂是覆斗式。窟內正、左、右三面墻壁上各開一圓拱形大龕,三面壁龕內各塑一佛二菩薩,均為原作。127窟的正中間擺放著宋元時期重塑的一佛二菩薩像。三面墻壁的正上方分別繪上了涅槃經變(正)、維摩詰經變(左)、西方凈土經變(右),左邊和正面下方不詳,右邊下方右側是白馬吻別,左側不詳。前臂上也繪上了七佛圖(上)、十惡圖(下左)、十善圖(下右);而窟頂的覆斗正中間的長方形框內繪上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赴會圖,除此之外,127窟內還繪有槁檀摩提太子投身飼虎經變系列故事以及睒子本生的故事等等。
二、麥積山127窟壁畫的藝術價值分析
(一)情感表現的擴展
《睒子本生》這幅壁畫的故事劇情大致為:“慈慧菩薩投胎做了迦夷國一對打算入山修行的盲夫婦的兒子,出生后被取名為睒子。睒子十歲的時候決定將家產散盡與父母一同修行。但是某一天,睒子去泉邊取水的時候被國王的毒箭射中了。睒子將死之時拜托國王照看他的盲父母,國王答應了。后來國王找到睒子盲父母修行的草屋,告知他們睒子死亡的消息,盲父母不愿接受現實,并表示愿意代替睒子去死。天神有感于睒子的孝順、國王的仁義以及啖子盲父母的慈愛,辭靈藥助睒子復活,幫助盲父母恢復光明。”這幅壁畫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描寫得非常詳細,而且無論是故事的進程還是故事的內容都非常詳細,且把握有度,而且準確地將人物的個性和心理情感描繪出來。無論是睒子中毒箭后向國王表示唯有放心不下家中盲父母的掙扎與無奈;還是國王向接受不了兒子死亡事實的盲夫妻彎腰鞠躬時的愧疚和無所適從,抑或是盲夫婦跪地仰頭望天哭泣的無助與哀痛,這些對人物神態的細致描畫都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刻畫出來,而且將壁畫作者技術的高超以及優秀的情感表達能力完美表現出來,對情感的刻畫非常細致而且符合人物形象[2]。
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刻畫來烘托劇情的進展并將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傳達出來。其實一般情況下,很難在一系列圖片中,完美地將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完美地刻畫和表達出來,所以很多時候都需要一點別的方面的輔助,比如環境。《睒子本生》中環境的描繪非常的細致,在補充故事情節,豐富畫面方面的作用比較明顯,它還有另外一方面的特點,也就是通過對環境的一些變化來烘托強調出主體人物的情感,以及當時背景的一些變化等等,將主體人物的情感傳達出來[3]。比如說在睒子被國王的毒箭射中后,對國王發出“未被虎狼所害卻死于王箭”的感慨時,山林大風暴起,鳥禽獸都發出聲音為啖子鳴不平;還有在國王告知睒子父母睒子死亡的消息的時候,這個畫面的背景是“大風起、樹木折…”,這是作者將人物的情感依托到周邊環境中,以動物和樹木都表示惋惜的情況來突出人物的感情。這情景的出現,這些對環境的刻畫都是在從側面來烘托出劇情的走動,襯托出當時的人物所處的環境,將場景中的哀痛與絕望傳達出來,同時又表現啖子此人的慈善,就連樹木、山林、鳥獸都為它鳴不平,也為故事最后神靈賜藥拯救啖子生命、幫助睒子盲眼父母重見光明提前做好了鋪墊。所以,《睒子本生》中的一些山林景色的描繪不僅僅是為了豐富整個畫面,為故事提供一個背景,而且在對故事情節的推動還有在人物情感的傳達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這也是情感表現的擴展。
(二)情感過程充分體現
《睒子本生》中情感過程的表現是通過畫面之間的對比表現出來的。《睒子本生》的畫面分為三段進行表達的,是一種平行式的構圖表現手法,將圖片按照左中右這樣一種排列方式放置[4]。從右到左圖片將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描繪出來,從國王出獵、國王誤射睒子到國王滿懷愧疚去拜見睒子盲父母,然后到圖片右上方睒子獲救。首先是國王出獵,圖片整體呈現出一種明朗、祥和的氛圍,畫面上的線條也多半都是垂直的豎線,人非常多,熱鬧而且樹木多半都呈現出一種靜止的狀態,天朗氣清、風和日麗,表現出當時正處于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每個人都比較開心,也為后來劇情的轉變做出一個對比和鋪墊;其次,國王策馬射獵的時候,畫面極具動感,無論是駿馬奔馳的狀態,還是動物們匆忙逃生的慌亂都表現得非常生動形象。畫面的最底部還有橫線條表現出一種運動的形態,還有駿馬的造型又明顯具有時代特征,簡潔生動。這些足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另外一面,睒子中箭仰面倒地時的場景又讓人看到之后產生一股心酸。樹木被風吹到歪斜、睒子的衣衫飄動就給整個畫面添上一股蕭瑟和凄涼,與國王射獵的英姿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后,是國王去拜見睒子盲父母的場景。難以接受兒子死亡信息的盲父母一個痛苦跌倒在地面上,一個跪地仰面痛苦,還有一旁一直在彎腰表示歉疚的國王。這些人物的反映都非常符合每個人物的個性,也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還能夠將人物的情感細致地表達出來,加上晃動樹木的背景襯托,情感完美傳達[5]。最后,主要是指睒子獲救的畫面。這個畫面中每個人的衣衫都沒有被風吹動的痕跡,可見天色又恢復了最初的風和日麗。從第一幅畫面的風和日麗,到最后的風和日麗,對天氣的描繪也從側面清晰地傳達出事件完美落幕、雨過天晴的信息。而各種畫面之間的對比就是《睒子本生》這個故事情感過程的充分體現。
(三)運動過程的表現
《睒子本生》這幅畫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圖片中所表現出的運動魅力。國王在馬上彎弓射箭的英姿,獵狗追逐獵物、動物們四處逃散的景象,完整地截取了狩獵場景中的一個動態畫面,而且作者還用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將狩獵這么一個重要場景完美呈現出來,表現出整個畫面的動態美;另一方面,作者善于運用一些簡單地描繪手法來表現畫面,比如畫面中對山脈的刻畫,就是一個運動的傾斜的線條,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山脈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一旦整個人處于運動狀態下看到的山脈就是呈現一種傾斜的形態的,作者描述的就是騎馬奔馳的時候所看到的山脈的形狀,具有動態美[6]。所以作者對于線條的把握程度非常深,而且還將運動的特點和運動的場景描繪出來,表現出一種運動的藝術美感。另外線條美的應用其實還體現了魏晉南北朝的簡易簡潔的文化特色,表現出當時人們對于文學藝術的喜愛與追求,體現出魏晉南北朝文人的風骨;除此之外,畫面中人物淡雅的著裝,還有石青、石綠、土黃等色彩的運用等等,都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態,體現出他們的審美與偏愛,具有研究南北朝藝術審美的價值,為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
總而言之,麥積山127窟內可供研究的文物眾多,無論是壁畫還是佛經都極具研究和欣賞價值。本文主要通過討論分析《睒子本生》來探討麥積山127窟壁畫的藝術價值,全文主要從情感表現的擴展、情感過程的體現以及運動過程的表現來分析。從中可以看到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欣賞,了解到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為我國的繪畫藝術提供了一定的發展啟示。
參考文獻:
[1]田豐.麥積山石窟壁畫內容述略[J].絲綢之路,2017,(18):32-33.
[1]杜龍琪.心靈化了的藝術:麥積山127窟壁畫《睒子本生》的藝術價值淺析[J].美術界,2010,(3):72.DOI:10.3969/j.issn.1002-7416.2010.03.022.
[2]項一峰.麥積山石窟第127窟造像壁畫思想研究[J].敦煌學輯刊,2015,1(1):90-103.
[3]楊曉東.麥積山石窟127窟壁畫《西方凈土變》構圖圖式特點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7,(4):186-187.
[4]孫永剛,屈濤.麥積山石窟第127號窟經變壁畫中6世紀中國北方城市圖像解讀[J].絲綢之路,2014,(6):9-13.
[6]范毅宏,韓琦.天水麥積山石窟佛教藝術品遺存的美術價值泛論[J].隴東學院學報,2013,24(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