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玉
〔摘 要〕在數字時代,高科技的應用讓影視剪輯藝術變得多元化,影片的拍攝和制作技術不斷進步,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越來越驚艷,為更多的影視題材拍攝提供可能性和技術支持。豐富的剪輯效果,長鏡頭合成技術以及超現實畫面奇觀,為剪輯美學提供新的思路,使得蒙太奇手法和長鏡頭學派得到融合統一。
〔關鍵詞〕數字時代;影視剪輯藝術;變化
影視剪輯從藝術角度來說是利用廣義的蒙太奇手段的影視本體語言,是影視制作的重要步驟。在數字時代,影視作品的剪輯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剪輯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更新快速的影視產業和觀眾的視覺需求,數字技術和各種特效剪輯應運而生,為影視的時空剪輯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數字技術實現的影視剪輯效果
鏡頭間的剪輯最重要的是流暢,也就是連貫性表達圖像間的關系,通過過渡平穩和無跳動感讓觀眾感受不到剪輯的存在。在數字時代,電子科技的應用使得非線性編輯迅速發展,為剪輯點的修編增添了很多便利條件。鏡頭間的剪輯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跳切、省略、碎減、抽幀和插幀等。其中常見的跳切是無技巧的剪輯,也就是不使用淡入、淡出等特殊技巧將不同主體、構圖、景別的鏡頭連接在一起,表現一連串的敘事,它不遵循傳統剪輯原則,鏡頭不要求流暢和連貫,而用強烈的跳動畫面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情緒變動,稱為零度剪輯[1]。例如:電影《羅拉快跑》中為描述女主人公在知道男朋友丟失十萬現金后絕望的內心情緒,攝影師用了俯拍,分別用中景、特寫和大特寫,從女主人公的帶肩鏡頭到面部特寫,三個鏡頭跳切了十個畫格,使得三個鏡頭最后一個畫面停留在觀眾腦海中,以制造出強烈的眩暈感和劇烈的跳動感,讓女主人公焦躁的情緒升級。
在鏡頭剪接時,將鏡頭連接在一起就形成鏡頭組,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或是邏輯關系表述出完整的敘事,就是蒙太奇段落。對于不同的連接關系可以分為敘事剪輯和表現剪輯。敘事剪輯就是將一段故事在蒙太奇段落中做到流暢和連貫的表達,意味著將多個鏡頭按照時間或者邏輯的順序組合在一起去推動敘事的發展,而這些鏡頭自身又包含一種事態性的內容,從戲劇角度的因果關系和心理角度來推動劇情的發展。表現剪輯是用多組鏡頭來表述較長的時間段或者不同時空的事件狀態的表現,這也是一種對電影鏡頭進行濃縮的省略性表達,通過合理的選取,力求把真實事件的關鍵鏡頭組合在一起,思路清晰地將敘事從原因到結果連貫轉折。
二、利用無縫剪輯的數字合成鏡頭
(一)數字合成的開篇長鏡頭效果
為了更加真實地表現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常選擇長鏡頭,而受人力物力等實際情況的限制,有時真實的長鏡頭拍攝無法實現,于是數字合成長鏡頭隨之產生。數字合成長鏡頭是將多個分鏡頭用蒙太奇的手法組接起來,稱為無縫剪輯。其實現手段是利用圖像和數字合成技術對單一鏡頭進行重新排序鏈接,制造出和真實長鏡頭一樣的效果,帶給觀眾一種真實的現場感和參與感[2]。例如電影《云水謠》中,張克導演首次應用了六分鐘的合成長鏡頭,展現出當時臺灣的地道街景,男女主人公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走向觀眾,展開整個故事的敘述。影片將拍攝的七種元素進行無縫連接,合成長鏡頭,通過合理的過渡讓剪接點消失。第一個鏡頭是男主角在擦鞋,鏡頭從左到右移動,搖向墻外行駛的汽車,其中賣報兒童出現在汽車前面起到了連接作用;第二個鏡頭是汽車行駛之后,攝影機轉向樓上的賣唱女,通過數字繪制的虛擬墻作為連接點;第三個鏡頭是繞過墻體,繼續拍攝屋里面正在排練的木偶戲,同樣是數字繪制的虛擬窗戶起到連接的作用;第四個鏡頭是整體拍攝,攝影機穿過窗戶,拉到屋頂的全景;隨后第五個鏡頭是在屋頂上空運動,整體宏觀感受房屋的全景;第六個鏡頭自上而下運動,從屋頂向下拍攝婚禮現場和街景,卡車作為兩者的連接物象;第七個鏡頭是卡車開過之后,另一個院子門口人們談話和院子里面孩子們嬉戲的畫面出現在視野之中;隨后出現的樹林是第八個鏡頭的接點,攝影機在空中搖過樹叢正式進入電影的故事。
(二)起到轉場效果的特寫、運動和超現實鏡頭轉場
無縫轉場是有技巧的轉場,類似于疊化將連接的痕跡消除,使得場景轉化變得真實。例如,《泰坦尼克號》中將回憶和當下的場景通過數字合成技術流暢轉換。特寫鏡頭是利用特寫拍攝的主體摳像與后期數字繪景的畫面合成,使得被共用的主體在兩個空間變化。電影《海扁王》中,海扁王在和盜車賊搏斗之后又被汽車撞倒,鏡頭一直對準摔倒在地上的海扁王,進行面部特寫,而背景卻從地面變成了醫院的場景,隨后鏡頭自然過渡到醫院。運動轉場在這部電影中也多處出現,例如海扁王在練習兩棟樓頂之間的跳躍時是全景拍攝,鏡頭首先是搖動拍攝外墻和樓頂,然后是站在樓頂的海扁王做好跳躍準備,通過藍屏和動作捕捉,將樓下的練習跳躍和站在樓頂的動作捕捉后,利用數字繪制墻壁,虛擬攝像機模擬出鏡頭運動,最后合成人物動作和虛擬墻壁,使得跳躍樓頂的動作完成得流暢真實。超現實鏡頭是通過高科技制造出常規拍攝無法實現的鏡頭效果[3]。例如低速的子彈穿越,或者從顯微鏡轉到太空等特殊視角,都是現實中無法拍攝出來的。對于影視追求的這些逼真效果,客觀上是不存在的,但是視覺上符合規律,并且是觀眾所期待的夢幻視覺效果,這讓自然奇觀或虛擬情境的展現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三、數字科技對影視剪輯藝術發展的影響
(一)前期策劃中的故事板對后期剪輯的影響
故事板是采用繪制的動畫造型將劇本轉換成最終影像的中間過程,是用來指導現場拍攝的重要環節。數字科技形成的動態故事板是將傳統故事板變成動態影像,讓導演和演員等工作人員更加立體和直觀地感受到影片最終的視覺呈現效果,讓拍攝和剪輯更加精準和方便,使整個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能夠有計劃有預期地高效進行。由于非線性編輯的靈活和穩定,動態故事板的制作也變成耗時短且相對簡易的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時間上的拓寬和空間上的延展,形成了三維故事板,在三維軟件中對影片的拍攝現場進行模擬設計,包括攝影物體和攝像機的運動都變成三維立體,打破了二維平面的限制,給藝術創作帶來更廣闊的設計空間,能夠對真實拍攝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初步解決和策略應對,后期的剪輯制作也更加方便可控。
(二)中期拍攝制作過程的技術支持
虛擬技術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鏡頭的多種運動或者完成常規拍攝無法完成的鏡頭運動,這在超現實運動鏡頭拍攝中很重要,通過真實的攝像機運動配合數字繪景合成到虛擬的時空中,達到逼真的超現實效果。例如在電視劇《臺灣1895》中,為了表現戰爭的激烈和緊張,通過軟件中參數的變化和具體效果的修改,制造出畫面的晃動、形成手持拍攝的效果等等,力求把理想中的畫面真實地表現出來。
(三)后期制作的數字技術應用
數字化的后期制作在影視作品的數字化中貢獻最為凸顯,影片通過多樣性的視覺語言、蒙太奇手法以及后期特效來表達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與作品主題。獲得影像后到制作發行的拷貝,所進行的剪輯制作工作的介質就是中間片,這是后期制作的第一步。而數字化的中間片能夠通過數字技術在平臺上直接對工作介質進行修改編輯,減少了傳統膠片電影制作中的復雜程序,提供了穩定高效的技術保障。摳像技術也是鏡頭合成的關鍵步驟,拍攝時使用綠屏或者藍屏,后期進行圖像處理,留下主體,用虛擬或者現實景物代替摳像背景,形成新的畫面。通過摳像技術,可以節約成本、無中生有,虛擬出現實中無法實現或者想象的畫面等等。
結?語
在數字時代,高科技的應用讓影視剪輯藝術變得多元化,影片的拍攝和制作效果不斷進步,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越來越驚艷,為更多的影視題材拍攝提供可能性和技術支持。豐富的剪輯效果,長鏡頭合成技術以及超現實畫面奇觀,為剪輯美學提供新的思路,使得蒙太奇手法和長鏡頭學派得到融合統一。
參考文獻:
[1]楊曉琳.談影視剪輯在數字時代的新變化[J].西部廣播電視,2016(06):107.
[2]虞鑫雨.影視剪輯在數字時代的新變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7):272.
[3]杜衣杭.影視剪輯在數字時代的新變化[D].北京交通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