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谷笑楠,李旭



摘要:吉林省位于中緯度歐亞大陸東部,每年春季受地理位置、地形結構、西風帶環流和天氣系統影響,干旱、多風,對春耕春播和森林防火非常不利。人工增雨作為防災減災的有效手段,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充分認可,人影工作者對增雨作業潛力準確地分析,及時把握作業時機,選擇適當的催化手段,是科學開展增雨作業的重要條件。本文使用云降水精細化分析處理系統(簡稱CPAS系統)中的相關產品,以吉林省2018年5月1日一次高空槽和切變線天氣過程飛機人工增雨作業為例,對作業需求、天氣形勢、云系結構和微物理特征、作業效果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增雨;CPAS模式;FY-2反演產品
中圖分類號: S423.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8.083
1 需求分析
4月30日全國氣象干旱綜合檢測圖及吉林省氣象災害預警顯示(圖1),吉林省西部有輕度旱情,部分地區有中度旱情,全省森林草原火險等級均為3級。科學及時的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是緩解旱情、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改善生態環境的有力保障。
2 天氣形勢和云系特征分析
2.1 天氣形勢分析
根據EC模式500hpa位勢高度和850hpa風場4月30日20時起報的5月1日08時預報分析(圖2),吉林省處于高空槽前偏北氣流控制之下,中東部存在氣旋,東部處于切變前部的西南急流中,有利于水汽輸送,地面對應低壓,系統將逐漸東移影響吉林省。
EC模式700hpa相對濕度和EC模式850hpa水汽通量(圖3)顯示,吉林省東部相對濕度達到70%以上,水氣輸送條件比較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2.2 探空云分析
2018年5月1日08時探空云分析產品(圖4)顯示,吉林省東南部地區上空有云系覆蓋。長春0℃層高度在2615m,-10℃層高度在3701m;臨江0℃層高度在2665m,-10℃層高度在4082m,濕層深厚;延吉0℃層高度在2615m,-10℃層高度在4082m,為多層云結構;700hpa均以偏西風為主。
2.3 云系特征對比分析
利用FY2衛星反演產品(黑體亮溫)和MM5模式預報5月1日09云帶(圖5)進行對比:5月1日09時~13時,實況云系呈帶狀分布在吉林省的通化、白山、延邊地區,西南至東北走向,云層較為深厚,云體比較密實。將模式預報的幾個時次的云帶和FY2衛星云帶進行對比,云系均為自西南向東北方向移動,云帶的移向和移速相近,模式預報云帶與實況對應較好。因此,可以利用 MM5模式云預報對人工增雨潛力進行分析,指導飛機人工增雨作業。
2.4 云垂直結構分析
MM5模式預報5月1日09時-13時,吉林省東部地區一直有云帶維持,云層較厚,云體較密實,云頂較高,云底高度1800m,云頂高7000m,過冷水含量在0.1g/kg,主要集中在0~-20℃,過冷水層高度在2500~6000m,云中冰晶濃度為10個/L,含量較少,吉林省東南部地區典型時刻云系垂直結構顯示(圖6),云中存在一定的過冷水,過冷水范圍較大。綜上分析,云系影響區域有一定的增雨作業潛力。
3 作業效果分析
3.1 作業概況
新舟60增雨飛機5月1日08:35從長春龍嘉機場起飛,本場溫度為11℃,起飛后爬升至4500米,0℃高度為1800米,云底高度為3200米。9:21經雙陽、磐石、梅河進入通化、柳河第一作業區,下降高度至3900米并開始作業,作業云層溫度-8℃,機翼出現結冰,空中較顛簸,冰晶離子增多。10:01進入靖宇、撫松、白山第二作業區,保持高度3900米繼續作業,作業云層溫度-8℃,作業區內最大云粒子濃度350個/cm3,最大液態水含量0.4g/cm3,10:40完成第二作業區作業。飛機于11:22進入汪清、延吉、龍井第三作業區,作業高度為3900米,作業云層溫度:-11℃,作業前半段最大云粒子濃度300個/cm3,最大液態水含量0.2g/cm3;作業后半段基本處于第二層云云頂,由于飛機在山區飛行,故未下降飛行高度,催化劑從云頂向下播撒入云中,飛行至敦化作業結束后返回長春龍嘉機場(飛行軌跡見圖7)。
整個飛行過程中,影響云系為冷云,作業高度處于3900米以上,作業方式選擇垂直于高空風水平耕云式穿飛,焰條播撒時間為09:21~12:21,用量為19支,焰彈播撒時間為09:36~11:44,用量為183枚,催化劑播撒充分。
3.2 作業效果
根據5月1日08時臨江站探空數據插值得到作業高度上(3900m)的風向風速為西南風20m/s。將每段飛行軌跡作為催化線源,假設催化影響時間為三小時,計算得到作業影響區,并在垂直于系統移動方向影響區上下約10公里確定對比區,由于第一作業區與第二作業區在同一直線上并相鄰較近,故第二作業區的對比區選擇在第二作業區的左側,見圖8。
作業影響區和對比區降水量:
第一作業區:作業影響區面積2990.78平方公里,平均雨量 0.25毫米,總降水量74,77萬噸;對比區面積2990.78平方公里,平均雨量0.22毫米,總降水量65.94萬噸;增雨量約 8.97萬噸。
第二作業區:作業影響區面積5451.23平方公里,平均雨量0.18毫米,總降水量98.12萬噸;對比區面積5451.23平方公里,平均雨量0.15毫米,總降水量82.36萬噸;增雨量約16.35萬噸。
第三作業區:處于系統云系邊緣,由于作業條件不好,導致作業效果欠佳。
4 結語
通過對本次個例天氣形勢、云系特征、增雨潛力、作業實況、作業效果等分析,得到如下結論:本次作業過程,天氣形勢為高空槽和風切變共同作用,低空有水汽輸送,水汽、動力條件較好;飛機作業云系處于發展階段,云層較深厚,云體較為密實,云中含有一定的過冷水,過冷水范圍較大,冰晶含量較少,增雨潛力較好;飛機作業處于系統云系邊緣時,作業效果欠佳。
參考文獻
[1]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唐東.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氣象出版社,2003,408-409
[2]張元,劉建西,劉曉璐,等.2013年四川省飛機增雨作業典型個例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15,30(2):192-
198.
[3]王婉,姚展予.2006年北京市人工增雨作業效果統計分析[J].高原氣象,2009,28(1):195-202.
[4]王勇,段昌輝,徐軍昶,等.氣象衛星資料在飛機人工增雨效果評估中的應用[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8,24(4):13-
18.
[5]李薇,李永振,湯達章.使用VIL 選擇人工增雨作業區域[J].氣象科學,2006,26(4):432-435.
[6]周毓荃,蔡淼,歐建軍,等.云特征參數與降水相關性的研究 [J].大氣科學學報,2011,34(6):641-652.
[7]吉林省天氣預報技術手冊.氣象出版社, P4-10.
作者簡介:崔紅,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人工影響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