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氣象災害監測工作受到廣泛關注與重視,可通過對氣象災害的有效監測,合理預防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然而,在傳統工作中,氣象災害監測的準確性與及時性問題是氣象災害防御的重點和難點。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夠有效提升氣象災害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決策依據,從而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關鍵詞:衛星遙感技術;氣象災害監測;應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 TP7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8.084
在氣象災害監測工作中,應樹立正確觀念,充分意識到衛星遙感技術的重要性,在科學使用先進技術的情況下,提升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效率與水平,促進氣象災害監測工作的合理實施與發展。
1 衛星遙感技術在氣象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氣象災害監測工作可以作為自然災害的前期預測依據,明確可能發生災害的時間與地點,并了解災害規模,以便于進行科學的預防處理,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對于遙感而言,屬于遠距離傳輸探測技術,不會與監測目標相互接觸,可形成先進的技術與方式,在目標監測的過程中,可獲取基本數據信息,然后使用計算方式進行加工處理,實現目標定位目的,定量或是定性的進行描述處理。而在使用遙感技術的過程中,主要在空間高度之內,使用遙感傳感器進行電磁波信息的接收處理,通過計算機系統接收數字信號內容,將其轉化成為可以識別的傳感圖像。使用衛星遙感技術方式進行氣象災害監測,可應用衛星在區域范圍之內進行自然情況監控,在接收數據信息之后,能夠形成圖像。還可以進行監控對象的合理分析與研究,在衛星遙感數據的支持下,區別來源內容,獲取衛星遙感數據信息。其中主要包括陸地類型、海洋類型、雷達類型與氣象類型的衛星系統,可以形成系統化的監測模式。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遙感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主要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宏觀性與直觀性優勢,可以在目標監測中,使用云圖方式清晰的展現具體情況。且遙感技術應用中可加快資料的獲取速度,縮短工作周期,了解目標的時間與空間變化情況,實現動態分析的目的,可以為監測工作提供持續性數據信息。遙感技術應用中,可提升經濟效益,降低工作成本,尤其在氣象災害監測中,我國已經開始使用遙感技術方式,快速獲取氣象災害的數據信息,針對氣象災害進行監測和預測,明確變化情況,并提升數據的分析與調查效果,提升遙感技術的應用水平。我國地域遼闊,處于多種氣候帶中,且地形情況較為復雜,氣候變化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受各類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發生氣象災害問題,例如:暴雨災害、洪澇災害、臺風災害與雷電災害等,不僅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還會對人們生活造成影響。因此,應合理使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氣象災害監測,通過對遙感數據的分析,了解氣象災害變化情況,并預測其影響,為人們的生活與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我國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氣象災害的監測,已經形成了氣象衛星為主的多源遙感監測模式,應用天氣云圖方法、城市熱島方法、洪澇監控方法、火災監控方法與沙塵暴監測方式等,針對氣象災害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準確的預測氣象災害的特點與形式。使用衛星遙感技術,應創建專業化的數據庫系統,針對各類網絡系統進行銜接處理,在主機的支持下,接收衛星遙感設備傳輸的數據信息,在接收數據之后對其進行處理與分析,通過科學的分析方式明確是否會出現氣象災害,在預測的情況下,提出氣象災害的預防建議,有利于促進國家長遠發展。
2 衛星遙感技術在氣象災害監測中的重要性
氣象災害監測工作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較為重要,應予以足夠重視,利用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務。具體重要性表現為:
第一,使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氣象災害的監測,可以應用地面觀測與遙感數據結合的方式進行災情的分析,明確災害的分布情況與具體范圍,并準確進行預警與評估,在宏觀評估的情況下,直觀進行預警處理,可提出可靠性的決策數據,降低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影響。在災情監測的情況下,可以合理針對受災群體進行安置,并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氣象變化分析與研究,預防所引發的衍生災害問題。
第二,在災害監測中還可以結合氣象變化情況,了解是否出現山體滑坡問題、沙塵暴問題與地形災害問題,明確環境變化情況與特點,了解破壞力的具體現象,并制定完善的計劃方案。在氣象監測工作中,還可以進行氣象變化趨勢的準確反映,為監測部門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使其結合以往工作經驗,進行氣象災害的預測,促進氣象變化監測工作的合理實施。同時,可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明確氣象變化規律,預測災害發生時間與地點,編制完善的預警方案,為群眾提供預警信息,及時反映具體情況。
由此可見,在氣象災害監測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較為重要,應予以足夠重視,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開展研究分析工作,明確重點數據信息,合理進行遙感技術的快速反饋處理,在每個監測周期之內都要進行合理的處理[1]。
3 衛星遙感技術在氣象監測中的發展前景
氣象監測中使用衛星遙感技術,有利于探測氣象災害問題與衍生災害情況,明確位置與時間,在使用過程中,提升監測準確性與精確度成為未來發展中重點解決的難題。
一是應針對技術進行科學的研發與創新,確保在獲取遙感數據信息的基礎上,保證數據接收的及時性與可靠性,促進技術的合理研究與創新,提升氣象災害的監測水平。為了更好地完成技術開發工作任務,還需與研究部門相互合作,針對遙感技術進行合理開發創新[2]。
二是應建設專業化的地面系統與網站系統,將衛星遙感作為中心體,在區域之內創建衛星遙感數據信息接收網絡系統,并進行行業技術的合理研究與創新,使用網絡化的方式開展工作。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之下,還可以為群眾提供準確的氣象災害預測數據信息,使其在獲得信息之后,可以做好預防工作,以免出現嚴重的損失[3]。
三是可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與職業院校相互合作,培養專業素質較高的優秀人才。在日常工作中還需針對工作人員進行階段性專業知識與先進技能的培訓,使其可以全面掌握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方式,在氣象災害監測中充分發揮先進技術的積極作用,以免影響其長遠發展[4]。
四是應進行探測器設備的合理研究,將投射電磁波譜作為研究對象,在相互創新與開發的情況下,使用計算對比方式針對各個階段電磁波譜進行研究,計算當地氣象災害的預測數據信息,隨時隨地查看光譜資料,不僅可以進行數據處理,還能針對影像進行分析,以便于預測氣象災害的發生情況與特點,提升整體研究工作效果[5]。
五是在未來發展中,還需將衛星遙感技術與無人機遙感技術結合在一起,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定位,在無人機遙感設備的支持下,進行全面的探測,在探測工作中,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措施解決問題,并進行氣象災害的合理評價,保證各方面工作都能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促進技術的合理創新與發展[6]。
4 結語
在氣象災害監測工作中,基于衛星遙感技術,結合地面監測與航空遙感,綜合應用多源數據,探索災害發生的機理,總結豐富經驗,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形成監測氣象災害的多種手段,保障氣象災害監測工作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是提升經濟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原帥,翟墨.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氣象災害監測的研究[J].探索科學,2016,(06).
[2]高浩,武勝利,趙長海,等.Charter機制在氣象災害監測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進展,2016,6(01):129-134.
[3]孔祥晨.氣象衛星遙感技術在暴雨預報中的應用研究[J].農技服務,2017,34(15):72.
[4]譚江.電網微氣象衛星遙感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6.
[5]郭建茂,王錦杰,吳越,等.基于衛星遙感與氣象站點數據的水稻高溫熱害監測和評估模型的改進[J].自然災害學報, 2018(01):163-174.
[6]張新剛.探究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技術研究進展[J]. 環球市場,2016(21):86.
作者簡介:朝魯門,蒙古族,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評估與草地生態環境監測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