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平
[摘要]目的觀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方式在治療冠心病患者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方法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接受治療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觀察對象,按照入院登記薄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用藥方案。其中,實驗組患者口服普拉格雷片,常規組患者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觀察并統計不同用藥方案實施前后,兩組患者血小板反應指數(plateletreactivityindex,PRI)和血小板聚集體指標(maximal platelet aggregation,MPA)的變化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以及惡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不同用藥方案實施后,兩組患者的PRI和MPA均有所改善,其中,實驗組患者PRI為(26.1±5.9),MPA為(41.4±6.6),常規組患者PRI為(43.9±5.5),MPA為(52.0±4.9),實驗組各項數據均明顯優于常規組;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8.05%;實驗組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88%,顯著優于對照組的21.9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普拉格雷片這種抗血小板藥物運用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整療效,優化其血小板反應指數和血小板聚集體指標,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該用藥方案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抗血小板藥物;冠心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59.02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后引發的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心臟病。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胸痛、心悸乏力,或伴有惡心、發熱等全身性癥狀。目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包含生活習慣的改變、藥物治療和血運重建治療三個方面,其中,藥物治療是所有治療的前提和基礎。本院為探究冠心病切實有效的用藥方案,開展了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冠心病的臨床觀察與研究,旨在探討普拉格雷片的應用價值,為冠心病臨床用藥方案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將實驗相關資料和結果匯總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接受治療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觀察對象,按照入院登記薄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41例。實驗組4l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在35至58歲,平均年齡為(48.5±6.4)歲;常規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34至57歲,平均年齡為(46.7±7.2)歲。兩組患者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文化程度、依從性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且未伴有慢性房顫、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疾病、出血性腦卒中以及其他嚴重并發癥等。同時,所有患者對本次實驗中所使用的藥物均未存在過敏反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悉本次實驗并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用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傳統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礎上,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用藥方案。其中,實驗組患者口服普拉格雷片,每天三次,每次25 mg,常規組患者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每天三次,每次25 mg。采用各自的用藥方案,為兩組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治療后,觀察其整體治療效果。同時,在治療期間,由醫護人員宣教冠心病的危害性以及用藥治療的必要性,講解用藥期間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使其充分意識到依從性對疾病治療效果的重大影響,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不同用藥方案實施前后,兩組患者血小板反應指數和血小板聚集體指標的變化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整體療效以及惡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評價標準
采用相關機構標準化的療效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整體療效進行評價,療效等級分為顯效(臨床病癥完全消失,病情改善明顯,且未發生不良反應)、有效(臨床病癥部分好轉,病情有所改善,且未發生不良反應)、無效(臨床病癥未改善,病情有加重的跡象,出現一種或多種不良反應)。治療總有效率一(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l 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f檢驗;計數資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PRI和MPA的變化情況
不同用藥方案實施前,實驗組患者P RI為(45.8±3.2),MPA為(64.7±6.4),常規組患者PRI為(42.5±5.8),MPA為(65.5±7.3),實施后,實驗組患者PRI為(26.1±5.9),MPA為(41.4±6.6),常規組患者PRI為(43.9±5.5),MPA為(52.0±4.9),兩組患者的PRI和MPA均有所改善,治療后實驗組各項數據明顯優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
兩組患者顯效、有效和無效例數,對比其治療總有效率,見表1。
2.3兩組患者惡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經統計發現,實驗組41例患者中出現惡心、嘔吐的患者共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常規組41例患者中出現惡心、嘔吐的患者共5例,出現便秘的患者共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9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學生理基礎是血小板的活化聚集,而MPA和PRI是判斷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反應指數比較敏感的指標。相關資料顯示,作為一種強效性噻蒽并吡啶類抗血小板藥物,普拉格雷較氯吡格雷能夠發揮更為持久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功效,且它對腸胃道等器官系統所產生的刺激性更低。本實驗運用不同的用藥方案治療冠心病患者,發現服用普拉格雷的實驗組患者,其PRI和MPA均優于服用氯吡格雷的常規組;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8.05%:實驗組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88%,顯著優于對照組的21.9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普拉格雷片這種抗血小板藥物運用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優化其血小板反應指數和血小板聚集體指標,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該用藥方案的應用價值極高,值得推廣。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