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龍
[摘要]目的探討厄貝沙坦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體內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水平的影響,從而更好的促進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復。方法隨機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其中39例給予厄貝沙坦+阿司匹林各150 mg治療,39例給予150 mg阿司匹林常規治療,兩組每天各治療一次,共治療14天,除此之外,其他治療方式均相同。為更好的研究厄貝沙坦的療效,另選擇39例未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對照。三組在治療前、后分別取靜脈血,評定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水平以及心臟射血分數(EF%),結果兩組實驗組患者體內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較對照組高,且兩組治療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較治療前低,心臟射血分數較治療前高,經厄貝沙坦治療的組治療前后差異更加顯著。結論厄貝沙坦可以顯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體內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并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厄貝沙坦;急性心肌梗死;超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85.02
超敏c反應蛋白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反應蛋白,在發生急性炎癥時可相互反應,其含量水平和冠狀動脈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有密切關系。有研究指出,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可能和急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形成有關,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為此,本文通過實驗研究了厄貝沙坦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現將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為實驗組,患者年齡分布在45~79歲之間,男女比例為2:1。其中39例進行厄貝沙坦治療,此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11例,高血壓病史的32例;39例進行常規治療,此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8例,高血壓病史的22例;另選擇39例未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對照。除此之外,無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
1.2方法
實驗組39例給予厄貝沙坦+阿司匹林各150 mg治療,39例給予150 mg阿司匹林常規治療,兩組每天各治療一次,共治療14天,其他治療方式均相同。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取靜脈血測定患者體內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以及心臟射血分數。
1.3觀察指標
用比濁法評定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用美國公司研發的彩色開普勒超聲成像儀評定心臟射血分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 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給予厄貝沙坦治療與常規治療的實驗組患者體內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較治療前低,心臟射血分數較治療前高,且經厄貝沙坦治療的組治療前后差異更加顯著。治療前后以P<0.01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間比較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
對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射血分數、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測定,在排除了糖尿病、收縮壓、年齡、舒張壓、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后,用偏相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與心臟射血分數呈負相關。
3討論
超敏C反應蛋白是一種致病蛋白,反應較普通反應蛋白更為靈敏,它由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等細胞因子誘導肝細胞產生,當機體發生炎癥、或機體損傷時發生可相互反應,其含量表明炎性因子水平。目前,越來越多研究已經證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是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因素,臨床可以通過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判斷心血管疾病的嚴重程度。當機體發生炎癥或損傷時,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迅速升高,現已成為判斷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通過控制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水平,對于緩解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實驗證實了厄貝沙坦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體內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對于緩解病情,提高患者心功能有重要作用。本文編輯: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