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延長
摘要:班級的管理與社會的管理一樣,一個好的班級管理模式需人人參與、且依法治理。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關鍵詞:人治;法治;民主;依法治班
我國的教育長期以來,大部分的班級管理模式都是班主任的隨性“人治”。甚至本文作者在工作中也曾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人治”班級管理經歷。慶幸的是這種“人治”管理模式呈現出來的一些嚴重弊病,使得作者產生了新的思考,逐漸從班級管理的“人治”之路走上了“法治”之路。下文,作者就結合自身的一些經歷及探索,來簡要談談班級管理的“人治”與“法治”。
一、“人治”班級管理的不足
這種管理模式不僅落后而且低效,往往還會產生一些反面效果:
教師工作很累,學生學習很苦。班主任上要貫徹落實各級領導的方針與指示,下要親力親為安排、檢查班中各項事務,真可謂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學生創造力受到限制,自我意識受到制約,自覺性越來越弱,依賴性越來越強。
管理的隨意性很強。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因班主任當時的情緒或對學生已有的印象而受到很大的影響,給學生一種“笑面虎”、“六月天,孩兒臉”、“一切都是老師說了算”等惡劣印象。
班級管理的成效取決于班主任個人素質的高低。這種模式下,在學生心中,自己僅僅只是來學校求學的學習者,“參與管理”學生根本沒有感受,覺得管理班級那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級中教師的個人權威和個人魅力與學生的自我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應該有機的融為一體,這有機的融合體就促成了“班法班規”的誕生。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過“班法班規”來提升,這樣,班級所有的成員(包括班主任)都成了管理者,同時又是被管理者,班級管理從此由“人治”走上了“法治”。
二、“法治”班級管理的構建
一個好的“法治”班級管理模式能提升教師的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更能為祖國培養許多的優秀人才。如何建設一種“法治”的班級管理模式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師生角色的轉變。
在“法治”班級里,班主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偽皇帝”。班主任應與學生一視同仁,必須遵守班級公約,如若違犯也應受到相應“部門”和相應公約條例的懲處。
學生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被管理者轉變為班級管理的參與者和管理者,同時也仍是被管理者。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管理,設立小組、部門、職位,各司其職,互幫互助,相互監督。
2、制定班級公約。
班級成員角色發生的轉變,需要一部完善的《班級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作為堅強的后盾。《公約》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提議、歸納、整理、反復討論、修改,最終形成試用稿,最后班級公示并使用。《公約》形成之初,班主任必須多學習法律知識,將公約條例與國家法律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公約》更具科學性和執行力,同時也為學生遵守國家法律打下一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公約》是大家花費許多心思共同努力訂立的,又結合了國家法律,因此都認識到《公約》的權威性。
在制定《公約》時,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民主性。在制定《公約》時必須以全體學生為主要制定人。
(2)可行性。制定的《公約》要符合國家法律和班級實際,不能定一些看似合理但很難做到的要求。同時《公約》中要明確指出“違反了應怎么辦”。
(3)廣泛性。《公約》應盡可能的包含一切有可能出現的違紀情況。
(4)權威性。《公約》人人都必須遵守,且不可隨意更改或廢除。
(5)強制性。《公約》不應只是“道德的提倡”,而應有一定的強制性。
(6)互制性。《公約》應體現部門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班主任之間的相互監督。
(7)教育性。教育學生廉潔自律、減少犯錯、依“法”辦事是《公約》的主要目的。
3、依“法”治班。
(1)班級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在班級里,每個部門每一位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都將有明確的公約條例作為指引,使大家在執行的時候有章可循。這是“依法治班”的中心環節。同時既加強了執法力度,又化解了被管理者與執行者的矛盾。
班級制定了《公約》,那么人人都必須遵從《公約》行事,一切部門、小組、個人(包括班主任)都必須遵守《公約》,不得有《公約》以外的特權,且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以《公約》作為自己的準則,這是“依法治班”的前提。
(2)班級管理“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管理者在管理班級的時候必須有《公約》上的依據,不能超出《公約》規定的范圍。而“執法必嚴”并非指的是管理上一律要從嚴,運用條例從嚴或從寬,需根據班級案情的具體情況和《公約》的具體規定確定。“執法必嚴”主要是指要維護《公約》的極大權威,是從寬或從嚴都要有《公約》作為依據。另外,“執法必嚴”要求班干部之間、小組長和主管部門之間要相互尊重職權和職責,不但要防止在管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蠻橫或對職權的濫用,也要防止由于權力過于集中現象而造成的不良后果。這是“依法治班”的關鍵。
“違法必究”,是指在班級里任何人(包括班主任),不管地位多高、功勞多大都沒有違反公約的特權;任何人的違反公約行為都應被及時揭露,依“法”承擔應有的責任。這是“依法治班”的必要保障。
3、班級公約需不斷完善。
《班級公約》的制定與完善并非一蹴即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事先沒有預設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呈現出來的越來越多,增加的公約條例也將會越來越細。此外,當《公約》中的一些條例呈現得不合理,危害了班級利益的時候就要適時的修訂。
班級管理理同社會管理,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科學、民主、法治的管理。作為一名奮斗在教育前線的年輕教師,本人將繼續加強學習,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創新,為班級建設,為學校教育,為祖國富強獻出無限熱血與激情。
參考文獻:
[1]李學農,班級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譯林出版社,2013,5(1)
[3]張萬祥,班主任工作創新藝術100招[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
[4]國務院法制辦,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全書.中國法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