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鎮在烏拉特前旗最南端的位置,比鄰烏拉山,位于呼、包、鄂三角交界帶,東與包頭接壤,西與烏拉特前旗旗政府所在地烏拉山鎮相連,南與鄂爾多斯市隔黃河相望,北與京藏高速相鄰。近年來,先鋒鎮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發展農牧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先鋒鎮的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傳統農業發展前景較差、發展動力不足,已經不能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地經濟狀況雖有好轉,但貧困人口數量仍然居高不下。
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一種針對不同的貧困地區、不同的貧困群體而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治貧方式。在精準扶貧政策下發以后,先鋒鎮各級領導積極組織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鎮、村、組三級的共同努力,2016年先鋒鎮以年人均純收入為標準,劃定了1012人為當地的貧困人口。同時,當地扶貧辦本著“單位包村、干部包人”的具體原則和工作方式,積極踐行國家的政策,切實推進當地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截止2017年12月底,全鎮共有63戶134人享受到易地搬遷扶貧政策住進新房。據相關的統計,該地在一年內,共脫貧將近四百人,保質保量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脫貧目標。同時,該地實施“雨露計劃”資助貧困學生17名,與民政部門配合新增建檔立卡低保人員169人,易地搬遷、產業扶貧項目累計投入資金399.5萬元。各村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特色農業,枸杞、葵花、白梨脆香瓜等主導產業基本形成。
精準扶貧政策在實施中,國家就已經為如何具體踐行精準扶貧提出了方向和方法。其中“五個一批”工程,就是解決我國脫貧問題、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先鋒鎮結合自己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又綜合考慮了“五個一批”工程,最終采取了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作為自己地區脫貧的一種方式。事實證明,易地扶貧搬遷確實有效地解決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問題。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環境的好壞對人們能否進行健康的成長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地區環境惡劣,土壤貧瘠、風雨不調、資源稀少,當地人自然就很難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活動,他們的生活資料就不能有效獲得,生存便成了問題。就我國目前發展而言,這樣因為“窮山惡水”致貧的人口絕不在少數,所以國家就提出了搬遷扶貧。可以將那些生存環境艱難的群眾遷移到生存環境較好的地方,并且提供給他們住房,給他們在新的環境里找到創造生活資料的方式,確保他們能夠自力更生,能夠在新的環境下更好的發展。
先鋒鎮轄區內的部分農村就是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交通不便、干旱少雨、疾病多發。先鋒鎮充分考慮群眾生產生活實際、貧困村組的分布等因素,根據貧困戶需求,制定了以分散安置為主要安置辦法的易地扶貧安置方案,全鎮共確定258戶、507人為精準扶貧脫貧戶。其中易地扶貧搬遷大約涉及到了130多人,涉及到了周圍的近12個村莊。2017年易地搬遷建房63戶134人,具備入住條件并列為脫貧人口的54戶、117人,完成總工程量的70%以上。全鎮通過分散安置的方式進行具體落實,所有貧困戶全部在原址就近分散安置,解決了住房困難的問題。同時,先鋒鎮所有幫扶責任人全部入戶與易地扶貧搬遷戶溝通協商,簽定易地搬遷協議等相關手續,將有關易地扶貧搬遷建房的相關要求及時的給貧困戶進行了講解,避免出現之前施工過程中的安裝彩鋼房頂、房屋嚴重超平米等情況的發生。
先鋒鎮在進行產業扶貧的時候以全鎮范圍內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外的24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扶持對象,已享受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扶持的貧困戶原則上暫不享受“三到村三到戶”產業扶貧項目扶持。該地進行產業扶貧,采取了“菜單式”的扶貧模式。即每一個地區、每一個貧困人口,都可以根據當地的特色、人民的能力自主進行產業的選定。根據貧困戶選定的增收產業項目規模,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5000元投入“三到村三到戶”扶貧產業項目資金。為提高貧困人口發展增收產業的責任感,保證財政扶貧資金發揮最大作用,要求貧困人口按比例自籌部分產業項目資金,自籌比例不低于總投資的30%(原則上財政扶貧資金占70%,貧困戶自籌占30%)捆綁實施增收產業脫貧項目,自籌部分各蘇木鎮要建立專戶,物理隔離,合理規劃,在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驗收之后,統一撥付扶貧資金。對于極特殊的無人贍養、鰥寡孤獨貧困人口,蘇木鎮可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特事特辦。
先鋒鎮以全鎮范圍內不進行易地扶貧搬遷的241名貧困人口為資金投入對象。首先要確保民眾自愿進行搬遷,自愿接受扶貧措施。同時,也要保證實事求是,針對每一戶居民的不同貧困情況,制定最適合他們、同時又最節約社會資源的方式。重點扶持貧困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種植業(購買牲畜、購買機具、建設棚圈、建設飼草料庫等)、流通運輸、便民商店、農家樂、牧家樂等促進貧困戶增收的扶貧產業項目,全面改變當地人民經濟來源的主要形式,改善社會生存環境,促進人口脫貧。
先鋒鎮在2016、2017兩年內,共計投入205萬元的扶貧資金。2017年先鋒鎮共投入全鎮5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三到村三到戶”財政扶貧資金185萬元,鞏固兩年脫貧人口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共計投入140萬元。
目前,先鋒鎮在進行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扶貧人口識別不精確。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部署,我國實施精準扶貧,需要對已經確定的幫扶對象建卡存檔。具體建卡存檔工作的落實,從2014年開始,歷時兩年多,經歷了政策調整、“回頭看”、審計問題整改等幾個重要階段。先鋒鎮貧困人口識別不精確主要有多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信息保存系統不完善,經常出現故障。存在丟失和不識別信息數據、統計查詢功能不完善等問題。第二,基礎工作不扎實、不嚴謹,采集和錄入人員的工作不認真、不細致。第三,在對先鋒鎮貧困戶居民實施家庭總收入的統計工作中,出現數據難以調取、統計存在問題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當地有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家庭收入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統計難以進行。第四,貧困戶在認定過程中,很難劃分出詳細的、具體的標準,所以在對幫扶對象進行確認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困難。
其次,扶貧產業合理規劃難。先鋒鎮現有貧困人口基數大、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牧業仍舊以傳統的形式進行,所以村民收入來源單一、地區產業發展單一。先鋒鎮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其中主要生產一些玉米、葵花、枸杞等農作物。扶貧產業主要基于現有農業開展,就是現有農業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一個轉型期。2016年開始農業市場整體疲軟,農民對于種植業的自信心備受打擊。而先鋒鎮目前還沒有能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單一的農業發展模式讓先鋒鎮的精準扶貧工作推進受阻。
最后,先鋒鎮扶貧資金統籌安排難。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很多有關資金使用不恰當、專項資金浪費等問題也日漸顯現。精準扶貧資金數額巨大,資金難以合理有效安排,資金使用缺乏監管,資金存在多頭投入的情況。扶貧資金除國家撥款之外,還有社會一些企業的捐助。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中,資金是最為重要的部分。目前很多機構對于這些扶貧資金的應用并不是很恰當,很多資金沒有經過相關扶貧單位的批準便已進行使用,導致資金使用情況不具體,使用信息不透明。先鋒鎮是貧困鎮,貧困人口較多,財政預算有限。要想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實施難度很大。有限的資金不能滿足大量的缺口。
在今后先鋒鎮的精準扶貧工作中,鎮政府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切實加強領導。有效的領導是進行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任何事情只有有統一的領導和部署,有統一的行為和命令,才能做到上下一致、齊心協力、相互協作。所以各地領導都應該重視扶貧工作的開展,時刻明確自己“扶貧脫貧”的任務和責任。各扶貧部門要切實加強統籌、組織指導和監督考核。各負責人都要恪盡職守、努力完成本職工作,完成幫扶任務。
第二,強化工作統籌。統籌工作是協調好區域整體發展的重要橋梁,是協調好各方利益的必要手段,是實現精準扶貧全面推廣和具體落實的關鍵之舉。先鋒鎮在進行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各鄉村領導應該密切聯系,定期匯報自己轄區內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讓各村領導的工作開展互通有無,密切聯系,最終實現統籌發展。
第三,加強考評監督。任何權利的行使、事件的處理,都應該有監督、有考評。監督、考評也是確保權力正當行使、事件科學辦理的重要保障。精準扶貧是利國利民之舉,所以切不可成為某些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監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可以加強扶貧辦內部的監督,可以讓人民群眾加以監督。同時,也可以把這一項列入各干部的考核機制之中,激勵他們努力、認真工作。
精準扶貧作為當前主要的治貧方式,一改之前粗放式扶貧的籠統,從根源上著手解決問題。隨著精準扶貧在先鋒鎮的深入開展,扶貧效果也日益凸顯。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基層政府的執行效率低下以及群眾的配合程度不高。為此,精準扶貧既需要頂層設計的推動,也需要基層社會切實有效的配合,從而真正做到精準扶貧。
作者簡介:
劉凱麗,出生年月:1994年6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城鄉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