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彪
摘要:國際暑期學校項目就是創新教育教學項目重要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北京大學醫學部與西北大學自2013年開始舉辦暑期項目,開始公共衛生和中醫課程,在學生了解中國公共衛生體制和中醫藥理論方面效果顯著。舉辦國際暑期學校要和高校校歷適度統一,建立課程互認和學分轉換制度,同時整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國際化;國際暑期學校;課程互認
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必然趨勢。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與世界相結合的全過程,也是實現教育觀念國際化、培養目標國際化、課程體系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國際化的過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率先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提高本國教育水平的同時,不斷加強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學經驗。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教育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指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在這一背景下,每所高校都希望能夠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積極探索,開展各種創新教育教學項目,努力培養適應國際交往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國際化人才。其中,國際暑期學校項目就是創新教育教學項目重要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
1、國際暑期學校現狀
暑期學校項目是指高校在暑期時間,聘請優秀的師資,為本校學生或者是外校學生(或社會其他人員)開設相關的選修課,并開展課堂管理、成績考核、教學評估、學生實踐活動等環節,同時予以學分互換認定的項目。
國外暑期學校項目歷史悠久,早在1871年,美國哈佛大學率先開辦暑期學校,目的是將學校的優質資源向社會開放。隨后,美國其他院校,比如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等相繼舉辦暑期學校,而且暑期學校制度在美國高校一直保留至今。同時,歐洲各高校也借鑒這種模式,開設暑期學校。
和國外暑期學校項目的發展不同,暑期學校項目在我國高校中起步較晚。。2004年,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設暑期學校,社會反響良好。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也先后嘗試舉辦暑期學校。2009年開始,北京大學與人民大學開始國際暑期學校(國際小學期,)取得了初步成功,產生了比較廣泛的社會影響,為加強課程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積累了寶貴經驗,開辟了提升人才培養國際性的一個新途徑
2、北京大學醫學部-西北大學暑期項目實踐情況及效果
2013年1月,北京大學醫學部和美國西北大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確定每年暑期的6至8月份,西北大學選派學生前來北醫學習公共衛生和中醫學課程并參觀相關的醫療衛生機構和參加中醫臨床見習。公共衛生課程和中醫學課程均包含20課時講座和3個實地參觀。公共衛生課程講座主要介紹中國公共衛生體制以及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實地參觀主要為參觀社區醫院、三甲醫院及公共衛生相關的機構;中醫學課程講座主要介紹中醫學理論、中醫療法以及中西醫結合方法,實地參觀見習主要包括中醫門診見習、中醫藥博物館參觀以及采集草藥。
通過公共衛生課程,西北大學學生充分認識了中國公共衛生體制的概況,深入理解了中國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成就以及目前面臨的挑戰;通過中醫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對中醫藥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了解了中醫藥的優缺點,并學習了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項目評估,該暑期學校項目在學生了解中國公共衛生體制和中醫藥理論方面效果顯著,西北大學已將北醫的公共衛生和中醫暑期課程正式列為西北大學全球衛生的學分課程。
3、關于國際暑期學校的若干思考
1)國際暑期學校時間安排要適度統一
國內外大學在暑期學校的時間安排上有一定差異。國內高校的時間安排比較單一,一般是集中在某一段時間。國外大學比較多樣化,有集中一段時間上課的,也有采取比較靈活的方式,針對課程的性質和內容分成不同的課程系列。不同的課程體系在申請、入學注冊、結業的時間不同。但是不管哪種形式的暑期學校,時間安排均集中在每年暑期6月份至9月份之間。
如果暑期學校時間安排與其他高校的校歷有較大重疊,那么極可能造成暑期學校開始時,其他院校的學生正逢期末考試,而造成這些學校的學生無法申請參加。亦或授課老師因為本校課程或考試安排,無法參加暑期學校的授課活動。因此,暑期學校的時間安排要適度參考招生目標學校的校歷安排,暑期學校的時間與學生暑假時間的適度統一,對于數教師、學生的自由流動以及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有著非常重要的制度意義。
2)建立暑期學校課程互認和學分轉換制度
課程互認與學分轉換制度是暑期學校實現的一項制度基礎,可積極促進學生在暑期的自由流動以及教育資源共享。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就是完成課程,形成知識和能力構架,并獲得學位證書的過程。理論上講,這些課程的完成可在一所高校完成,也可在不同高校完成,這并不影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效果。因此,學校與其他合作院校簽署課程互認及學分轉換協議,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培養需求,積極尋求并參加不同院校的交換活動或暑期學校。
北京大學在2005年制定實施了《北京大學本科生赴境外大學學習的課程認定及學分轉換管理辦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形校際交流,尤其是利用暑期時間赴國外一流大學學習。同時,北京大學與海外合作院校簽署協議,實現了課程互認與學分轉換,每年暑假吸引大批海外學生參加北京大學國際暑期學校。這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學生的流動學習,又實現了各校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
3)整合中國傳統文化
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要以本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為基礎,保持、保護和發揚名族優良傳統,形成既有本國特色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理論與制度。因此,我們舉辦國際暑期學校,在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的同時,必須要與中國的國情以及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舉辦國際暑期學校,在課程設置、文娛活動安排、景點參訪的過程中,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我們的文化價值,增強中國理念以及文化價值的輸出和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周游.關于當代中國高校舉辦國際暑期學校的若干思考[J].高教學刊,2016(8):26-27.
[2] 董南燕,王衛,盧曉東. 暑期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模式--北京大學暑期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0-44.
[3] 徐佳. 暑期學校項目在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國際性方面的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4):54-55.
[4] 李珩.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思維定勢改革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