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敏
摘要: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課堂提問能夠提高學生的勇氣,促使學生敢于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問還可以幫助學生不斷的獲得進步,在學習方向上獲得較大的幫助,避免出現偏差和錯誤。但是,如何在課堂上提問,是當前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和課堂的教學情況,合理進行提問。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是一門較高的“藝術”。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如果善于從教學對象———學生和教材出發,設計出高質量的、有技巧性的提問內容,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提問就是教師這個施動者向作為受動者的學生發出指令或動作的過程,是一個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所以提問策略并沒有受到充分重視。然而,隨著人們對學生個體越來越深入的關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問策略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日益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啟發式提問也被廣泛的運用到了教學中,但是教師雖然進行了提問,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卻并不高。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并沒有保證好問題的合理性,這樣也就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造成學生個人發展不足,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也就不高。
1.問題設計不科學
對于這一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思維是十分活躍的,因此教師想要幫助學生實現發展,就要設計好問題。且在新課改中明確指出,教師只有提出更為科學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從實際上來講,就目前的許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文化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一些偏度較大的問題來說,使得小學生在思考中不能思考到位,這樣也就不能提出正確而的看法。且對于一些教師來說,自認為自己的教學活動十分充實,但是學生在不能理解與回答教師的問題以后,就會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打擊,這樣也就無法實現思維上的發展了。
2.問題過于枯燥
對于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十分的枯燥,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利用教案中的固有模式來進行教學,同時也不會根據教學中的實際變化情況來調整教學方案,這樣也就造成了課堂中的問題的創新型不足。此外,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喜歡利用別人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也就使一些老、舊問題不斷,也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如在教學中,教師提出作者的中心思想與情感發展等,對于這一類的問題,學生長時間的接觸,回答的積極性也就不高,最終也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高。
3.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不足
對于課堂提問來說,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生只有產生出疑問,才能促進問題行為的出現。因此,教師也就可以從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入手,以此來進行課堂提問,但是在實際中,一些教師往往沒有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中的的主體,這樣在課堂中,過多向學生講述知識,沒有實現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也就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同時還會使學生產生出厭惡的心理,最終也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有效課堂提問
1.循序漸進,有層次性
提問的順序要淺入深,循序漸進,呈階梯狀行進。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對話,激發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學過程中從理解詞語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層層深入。理解段落時也是從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語言訓練也是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進行拓展延伸。由于提問有層次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變強,而且樂學,善學,愛學。
2.把握時機,有啟發性
問題要選擇最佳時機,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提問的時機迎合了教學的需要并與教學視角相吻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佳時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
3.難易適度,有連接性
問題要難易適度,要讓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本質性的聯系。問題還要能啟發學生思考,既不能過于淺白,又不能太艱深。太淺白,沒有思考的空間,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學生無從學到新知識,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艱深,新舊知識無法找到銜接點,學生無從下手。難度太大的問題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事與愿違。因此,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又能使學生通過努力從“已有的經驗區”達到“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摘到桃子”。
4.突破難點,有指向性
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重點內容對全篇課文來說牽一發動全文,是閱讀教材中能體現中心思想的點睛之筆。閱讀短文中有“題眼”,詩歌中有“詩眼”,教學中教師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如何提出一個巧妙的問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互動的課堂教學中來,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在進行問題創設時,更需要把握一定的設計技巧,同時還要結合小學生的具體生理和心理特點來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才能夠在互動的教學模式中達到優秀的教學效果。事實上,教師靈機一動提出的問題往往沒有什么意義,一個好的提問是經過教師仔細的設計和推敲之后方得出的杰作。希望每一位小學的語文教師,都能多一份思考與認真,更嚴謹地設計好每一次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參考文獻:
[1]蔣麗花.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6):53-54.
[2]張緒梅.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J].教學方法與藝術,2011,5(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