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趙新果 徐曉珂
摘 要:英語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課程,英語教育也具有人文色彩,這就需要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新課標下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結合新課程理念,結合人文精神培養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的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對英語的理解程度,促進學生英語覺悟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英語 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而英語課程所承擔的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提升人文教育能力
1.1研讀文本,優化教學設計
成功的課堂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潛心研讀。教師只有通過對文本多次地、細致地解讀,才能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的編者意圖,挖掘文本的深度,抓住文本中的細節。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有了具體而深入的感知,有了咬文嚼字的探究,有了融會于心的感受,有了深刻的個性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構思時,美好而精妙的教學設想,才能變為現實,才能不斷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的靈感熠熠生輝,從而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
1.2 加強口語訓練,提升對英語口語文化的認識
正確的語音語調是英語教學的基本條件,教師必須自覺的開展語音語調的“正音”訓練,增強上課的信心。而文化學習在英語口語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在訓練口語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提升對英語口語文化中禮儀文化、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的認識,來保障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3開展讀書評書活動,增加人文底蘊
良好的讀書習慣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對于教師,讀書評書又有它不可替代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使教師獲取信息,汲取知識,啟發思維、開闊思路,更重要的是,讀書評書還可以怡情養性,培養人文素養。所以教師應該自發的或有組織的去讀書,評書,深刻領會精品書籍的內涵與精神,分享其中的智慧與知識。當然,評讀的書,可以是有關英語的專業書,也可以是有關人生哲理等的休閑書。
2. 深入解析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教育
2.1幫助學生在分析教材的文化背景中擴大國際視野
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詞語,而且要知道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更要知道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習慣和行為。只有深刻地理解具有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才能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有益于培養國際意識。如教學課文Christmas Day 時,教師就可以把西方國家過圣誕節的知識告訴學生。告訴學生西方人是如何過圣誕節的、以及有關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襪等相關知識,讓學生在過圣誕節的同時對西方節日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并能融入到圣誕節日氛圍中。
2.2幫助學生在英語口語中感受英語口語文化
文化學習在英語口語學習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 培養文化意識應貫穿在英語口語的學習中, 在加強禮儀文化、交際文化、知識文化的學習中, 增強學生語言文化意識, 培養語用能力,避免語用失誤和各種沖突。比如英語中常用的簡單直接明了的問候語有: How are you? / Hi / Hello!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等, 而中國人的問候語則為: 你好!/ 早上好!吃了嗎? /到哪兒去? /干什么去? 后兩句話普遍運用于中國人之間。其實“吃了嗎/ ?到哪兒去? /干什么去?”純粹是作為一種寒暄打招呼的方式, 也無意于讓別人做出具體的回答。但由于文化的不同、思維的不同, 使得對這些寒暄語的理解迥然不同: “吃了嗎”有可能被誤解為要邀請對方吃飯。“到哪兒去? /干什么去?”則會被認為觸碰到別人的隱私, 可能會招來白眼與反感。
3. 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創新能力
3.1利用課前設計的學案來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授課之前設計學案,在學案中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以下就是某教師設計的一份學案,通過實踐證明,學生能通過本學案,主動地搜集和分析各種信息,自主思考,甚至有些學生能主動與同伴交流和合作。可見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能力。
3.2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畫思維導圖的方法恰恰是發散思維的具體化、形象化。關鍵知識點之間的連接線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而快速系統的整合知識,可以為學生的知識融會貫通創造極其有利的條件。所以適當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克服學生的某些思維定勢,注重多角度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