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平
摘要:創新精神是當今的時代精神,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必須把民族的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望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體育學科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他具有鮮明的特性,體育活動大部分是在實踐中進行的,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思維、操作、實踐的表現機會,這對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增進和道德的養成,而且還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能力。如何在具體的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則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一、首先教師自身要轉變觀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創造性一般與個體的智力、個性以及知識有關。有個體的才有創新。因此,它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教師要學會“寬容”。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教師如果一味苛求學生,那么學生將由“敢想敢說敢做”變得“你教什么我學什么,你考什么我練什么”。學生的個性將被“壓榨”成共性,扼制了學生創新動力。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創新的意識、意念,那么我們就得讓學生的想法得到實踐,就得讓敢于去完成他頭腦中的創新想法。在實現創新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種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任性、爭吵等聯系。創造心理學認為,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識有差異,這是必然的。有差異,就有可能有爭辯;有爭辯,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大大增強,個體潛能就能得到盡情發揮。
二、激發和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欲望。
獲取新知識是培養創新內聯外引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意識要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理解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指導“學生認識自己當前的水平——學習掌握知識——把知識運用于體育實踐——進行自我評價——獲得知識”,以達到不斷提高的目的。只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啟發學生去“想一想、讀一讀、問一問、試一試”,力求自己去解決問題。如:在教“彎道跑”的技術時,教師先不講解示范,讓學生自己先進行練習,在跑動中提醒學生注意直覺和彎道上身體姿勢的變化,在彎道上左腳和右腳著地部位,兩個手的擺臂幅度的大小。最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體驗得出彎道跑的技術要領,教師進行表揚,認可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三、要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體育運動既是身體活動(生理活動),也是腦力活動(心理活動)。在教學的雙向活動中,要使學生主動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改進教學方法,啟發誘導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在以往的教學中,體育教師往往用“強迫性”的教育對待學生,雖然上課秩序井然,但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入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要改變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所產生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落后的教學方法,用素質教育的理念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的關系,切實把學生的主題作用放到首要的位置上來,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的思維由原來的被動思維,變為主動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激發他們學習體育的深層動機,從而使得學生更好的學習,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有所創新。
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法有這樣一些:
1、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強調借助各種暗示手段,發揮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和諧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潛力,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發揮其直觀能動性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較快地掌握所學技術動作和有關知識、方法及原理。
2、問題教學法 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中,會遇到種種問題和困難。如體育鍛煉的方法,提高成績的途經,各種體育項目的技術、戰術、規則、練習方式、場地器材等,老師應鼓勵誘導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并可以解釋性的回答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問——假設——推理——驗證”五步思維方法對問題反復地持續地進行研究、實踐,逐步養成善思勤問好學的良好習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創造教學法 創造教學法是指創設問題的情景與民主寬松的心理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能力、精神,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通過各種體育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活動,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展現情景,以圖畫、錄音、錄象、多媒體再現情景,以音樂演染情景,以表演體會情景,以語言描述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情趣,促進學生全機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4、小團體教學法
小團體教學就是不拘泥于教師“滿堂灌”,學生“盲目練”,而是創設條件、有目的、有計劃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著眼于各種不同結論的選擇討論。通過討論、實踐、理解、再討論、再實踐、逐步總結提高,在練習中掌握規律,并熟練運用。這是一種用隊訓練、集思廣益的方式,使個體在小組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
通過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最終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學會并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響應的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