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后一個存在的朝代,中國在清帝國的統治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和諧的事件。尤其在嘉慶時期,社會階級矛盾升級,社會形勢混亂,越來越多的民眾為了自身的利益進行大規模的起義,嚴重威脅著清政府的統治。所以說,在這些因素下清政府走向滅亡是必然趨勢。本文主要就清朝滅亡的原因展開分析,深入地探究出封建制度不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原因或者單方面地分析出朝代滅亡更替的原因。
關鍵詞:清朝;歷史事件;中國社會發展;社會階級矛盾
一、受少數民族思想危機的影響,不利于清王朝的穩固發展
歷史的發展是必然的,但是我認為歷史的發展也是存在偶然性的。清朝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后一個存在的朝代。在乾隆后期,社會發展緩慢,經濟遲滯,吏治腐敗,越來越多的社會危機顯現出來。從清朝入關到1991年辛亥革命爆發286年的時間內,清朝經歷了巨大的興衰起伏[1]。中國民族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漢族的人口最多,所以除了漢族外其他的55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清王朝就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少數民族在進行國家統治的時候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進行統治,建立清王朝的民族就樹立了一種特殊的民族優越感,在制度方面上不利于民族的團結,比如實行漢滿大防、民族隔離等措施,民族歧視非常嚴重,不利于長久的統治。漢族是一個人口數量非常龐大的民族,讓清朝的統治者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危機感,所以才會采取這些措施維護國家的短時間穩定。所以說少數民族的統治給統治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清朝大力地推行八股文制度,這也是清朝統治者存在危機感的表現。清朝統治者想通過八股文來限制漢族人民的思想,以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2]。這只是少數民族思想危機的一方面,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是少數民族危機感的體現。這種憂患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并不是一種進步的思想,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雖然這種少數民族的危機思想產生的危害并不大,但是卻嚴重影響著清朝統治者的思考和決判,這也是導致清朝滅亡的主要因素。
二、受科舉制度的影響,阻礙了清王朝發展
清朝沿襲明朝的科舉制度,由于大力推廣八股制度,在八股制度的影響下,使得科舉制度是唯一的人才考核制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通過歷史來看,科舉制是一種內容空洞死板的愚民工具。英國大力地進行工業革命,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清政府意識到科舉制度的局限性,于是廢除了這項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選拔制度。
科舉制度廢除之后并沒有使社會發展緩慢、經濟遲滯、吏治腐敗的局面得到改善,反而加劇了歷史的變革。雖然科舉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卻是當時人們所認同的人才選拔制度,清政府突然地廢除,嚴重打擊了準備了多年應試科舉考試的士階級,也使清政府逐漸失去了人們的信任[3]。清王朝核心位置的人才就是這些士階級,由于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政府失去了士階級的信任,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統治階層,也失去了一大批有思想有能力的民眾。科舉制度的廢除給清政府的滅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這不是科舉制度本身造成的影響,是統治者的思想運作方式造成的影響。
三、封建制度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清王朝后期所實行的封建制度是導致清王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個國家衰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和閉關自守。目前階段,我國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思想,這是一種符合我國發展趨勢的重要思想[4]。所以說,學習別人的長處、補缺自身的短處對于自身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清王朝的統治者思想落后、盲目自大,始終保持一種“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來貨物以互通有無”的態度,從而實行閉關鎖國的錯誤制度,雖然當時的清王朝物產豐富,但是長時間的固步自封,導致其無法及時地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造成了清王朝在盲目自大的思想觀念下逐漸走向衰弱。所以說,封建的制度不適合中國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意識到閉關鎖國的危害,同時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及時地打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和科學技術。
從清王朝走向滅亡的原因來看,就可知道閉關鎖國的嚴重危害,由于閉關鎖國導致無法與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制度思想進行交流,使得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就導致了后來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尷尬局面。從清王朝的興衰可以看出,只有制定符合時代潮流的社會制度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封建落后的制度必然會被歷史淘汰。因此,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緊跟時代的潮流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當我們處于經濟發展的前列,不應該存在盲目自大的思想,應該及時地同國外國家進行交流,不斷地完善自我,始終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四、總結
居安思危對于統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社會的穩定階段,統治者不應該盲目地自大,憂患思想的存在并不全是壞處。清王朝的滅亡讓我們應該意識到閉關鎖國的嚴重危害,同時還要吸取經驗教訓,及時地打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和科學技術,同時讓社會民眾深切地意識到民族包容性的重要性。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及時地吸取經驗教訓,加強與外來國家的交流,始終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烏仁通拉嘎.歷史記憶中的《僧王之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2]夏良才.中國近代化與海關的關系——論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
[3]石紅芳.道、咸之際的清政府外交:以“亞羅”號事件為中心[D].吉林大學,2005.
[4]劉振華.晚清政府向西方購買艦船過程與其中的人事考察(1874—1884[D]. 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姓名:王雨琦(2001.2.18—);性別:女,籍貫:湖南省洪江市人,現就讀于湖南省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高二28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