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摘要:心理素質與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關系十分密切,同樣對于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凡是優秀的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自覺學習的習慣,能做到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不怕困難,敢于攻堅、勝不驕、敗不餒。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他們人格健全、成績優異的基本原因。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我認為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多方面著手,全面運作,整體推進,而堅持在課堂教學中參透心理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多年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注意充分發掘材料心理教育因素,把握課文特點,依據學生實際,幫助學生立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意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教材特點;課堂教學;心理教育
一、突擊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幫助學生立志。
志向是一個人的心理傾向性。遠大的志向能激勵人朝著宏偉的事業執著地追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定要爭氣》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重點分析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跡,讓學生明白,只要有決心,辦好任何事都能行。“童第周進校時平均成績只有四十五分”,通過半年的發憤學習,“各科成績都不氏,數學還考了一百分。”他到比利時學習,“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同學,”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爭氣”。他通過幾年刻苦學習,反復實踐,終于獲得了教授的好評:“童第周真行!”所以他兩次發出感嘆:“一定要爭氣,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好!”在教學中,我誘發學生討論,一是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學生,他會怎么樣?二是從童第周的感嘆中你懂得了什么?同學們深受教育。一個學習成績居于后進的同學在討論中說:“童第周成績那么差,半年就能趕上,難道我不能?”從此,這個同學暗暗立志,硬是把學習成績躍為了優秀。
二、抓住教材新奇有趣的話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樂意學習的最大動力。因為興趣是一個人的情感傾向性的表現,積極的情緒狀態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它驅使人經常關心和注意自己的興趣所指對象,并積極參與有關活動,留心對有關事物去觀察,去思維,去想象,去努力獲得成功。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一些最能引發學生直接興趣的說明文和有趣的童話,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有時,我給學生講科普故事;有時,我將一些新奇神秘的問題列成提綱,讓學生自學;有時,運用多媒體演示一些學生從未感受的神秘世界。學生學了小學語文第五冊《院子里的悄悄話》和第七冊的《青蛙的眼睛》后,懂得了讀書可以學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們過去常和樹木、青蛙打交通,根本不知道樹木自己會記錄自己的年齡和大自然的氣候,也不知道青蛙眼睛的特殊用途,更不知道給人們的啟示——制“電子蛙眼”。大部分同學從此對閱讀發生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僅認真上課,還在課外如饑似渴的閱讀《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等課外讀物。
三、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培養學生意志。
堅韌的意志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一個人立了大志,還必須為之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奮斗。任何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只有敢于正視一切困難,不畏縮、不退卻、勝不驕、敗不餒的人,才能獲得成功。為了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我充分利用教材中介紹的典型人物,通過榜樣的力量教育學生,然后在學習、生活、勞動實踐中磨煉學生。在教育小學語文第六冊課文《愛迪生》和《李時珍》時,我注意讓學生在實驗失敗的事例中突出愛迪生、李時珍的形象。愛迪生試制電燈,為了找到一種使用時間長而又便宜的燈絲做了數千次的試驗,經歷了數千次的失敗;李時珍花費整整27年時間編寫與一部著名的藥物書《本草綱目》。當同學們了解這些事跡后,深受感動,他們更加明白學習為什么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平時實際磨煉,意志力明顯增強。
充分發掘教材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還能培養學生自信、自立、專注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情感發展,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呂艷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 黑河教育, 2014(11):37-37.
[2]張文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6(23):44-45.
[3]顧曉光.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 小學時代(教師), 2010(8):92-92.